守望故土的老兵
时间:2016-09-30 07:48:21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刘向东 刘春华 韩万魁

  

 

  豫网他戎马倥偬14年,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3次荣立一等功;因伤转业后,扎根农村担任村支书22年;迟暮之年,又组织老党员成立护林队,义务植树、看护集体林产20多年——

  秋日,豫北平原获嘉县位庄乡王治村,一个普通的农家院。

  刚刚过完93岁生日的王光连老人伫立在院门口。他身后的墙上高悬着“为民立功”的牌匾,落款是“王治村全体干群”。

  这是复制品。真的那块,十几年前被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展馆收藏。同时被收藏的,还有老人的功劳状等物品。

  老人拄拐,但精神矍铄。

  老人识字不多,却关心国家大事,每天读报,听新闻。

  “我爸年纪大了,腿脚不太灵便,他每天都起得很早,到村里转转,看到有啥不合理的事儿,他总要过去说上几句。”儿媳李秀菊说。

  “他在村里很有威望,大家都愿听他的。”村党支部副书记王连东说,“我们几个村干部也经常到他家里坐坐,有事儿也找他商量。”

  革命战士出生入死

  王光连8岁开始要饭,15岁父亲去世时,地主用三斗高粱换了他家的三间茅草房,母亲只好带着他们兄弟三人外出逃荒。忆及当年,老人满是辛酸,但随后闪现的是一脸豪气:1941年,我在山西陵川县逃难时遇到了八路军太行军区武工队,参军了!

  这一年,王光连17岁。

  岁月峥嵘,部队辗转作战。王光连历任八路军太行军区机炮排一班长、炮兵连一排长等职务,参加了解放河北磁县、永年及河南辉县、获嘉、修武、郑州等战斗,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在解放永年战役中,18岁的他荣立一等功。这是他第一次立功受奖。

  解放战争炮火隆隆,已是机炮连连长的王光连,有了他一生最难忘的记忆。淮海战役中,他带着106个战士打了16个昼夜……

  “只剩了36个呀!”老人的眼眶湿润了,“我当时也受了伤,炮弹片从胳膊上一边进一边出。”

  老人干瘦的胳膊上,疤痕明显。此役,老人再次荣立一等功。

  伴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铿锵口号,伤愈归队的他又率领连队7天7夜急行军,直奔福建、两广,并在解放两广战役中,再次荣立一等功。

  “渡江战役战前动员时,我们都穿上了新军装,一排排勋章挂在衣服上,那个神气!”说到激动处,老人舞动着胳膊,“渡江时新衣服没脱,燃烧弹燃着了衣服,水浸不灭,早年得的勋章全丢了。”

  老人脸上没有惋惜,还有一些孩子般的笑意。“没啥可惜的,早些年孩子们拿我的勋章在外面玩,又丢了不少。”

  如今被老人珍藏的勋章,只有16枚。

  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刚刚响过,战火又烧到了鸭绿江畔。顾不上回家看一眼的王光连,马不停蹄奔赴了朝鲜战场。在人们熟悉的上甘岭战役中,担任志愿军十五军132团一营副营长的他和战士们坚守阵地7天7夜。

  第7天夜里,眼看身边战友一个个倒下,因肺部感染咳血多天的王光连,也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但恰在此时,听到了山下战友们的喊话……

  战斗结束后,王光连被送进了战地医院,中朝苏三国的医生为他治疗了两个月,仍不奏效,便决定把他转回国内治疗。“我一百个不情愿,还坚决要求上级保证让我归队才回的后方。”

  带着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授予的“三级国旗奖章”和伤病,王光连结束了在朝鲜三年零两个月的浴血奋战,回到祖国。

  “我是带着枪回到国内的。”对于这段经历,老人至今记忆犹新,“我舍不得脱下军装,舍不得离开部队,舍不得……”老人有些哽咽。

  在老人家的堂屋,一个镜框里镶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1950年7月的证明书:

  兹证明王光连同志于1944年1月11日参加本军,现在44师132团一营机枪连任连长职务。落款是: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邓小平。

  在获嘉县民政局的优抚名单里,有这样的记录:王光连,1954年6月复员,职务副参谋长。

  在老人居室内的床头柜上,还有一本朝鲜文的证书……

  共产党员舍己为人

  经过在吉林、辽宁、北京等地治疗,王光连的病情逐渐减轻,但痰中带血丝的问题一直解决不了,他不得不回到了地方。

  1954年6月,带着一包沉甸甸的军功章,王光连依依不舍离开了部队。

  英雄凯旋。县直不少机关向他发出邀请,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选择回到熟悉的位庄乡担任第一任乡武装部长。可看到村里群众还吃不饱肚子时,他再也坐不住了,义无反顾回到了村里,组织群众发展生产。

  也就是这一年,王治村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将一块写着“为民立功”的牌匾高悬在他家门头。

  自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王光连一心跟党走,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王光连带领全村群众搞起了合作化。当村民们渐渐吃饱肚子之时,王光连又把心思花在村里建设上。为把村里的粮食产量搞上去,王光连直接向县里反映,要求把村子当作试点搞粮食品种技术改革。

  1962年,王光连带头捐钱集资买来水泵,并通过建水渠把卫河水引到地里,使两千亩粮田旱涝保收,粮食产量也翻了一番;1964年,他又在各个生产队筹资,托人到天津花8000多元买来设备,王治村成为全县第一个通电村……

  1965年,王治村从县里的落后村一举成为“先进科学村”,缴公粮全县排名第一。

  “每次去县里开会,县领导就喜欢说王治村不用操心,因为有王光连!”老人骄傲地说,“周边很多村都来我们这里参观学习。”

  那一年,村里要重修电灌站,王光连步行十几里赶到县水利局,请专家来村里查看情况。忙前忙后,饿着肚子回家,“两毛钱一碗的面都舍不得吃吗?”村民心疼他,又埋怨他。王光连只有一句话:“咱村穷,每一分钱都有大用处。”

  从1956年辞去乡武装部长到1989年,王光连断断续续当了22年村支书。这期间,王治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清贫了一辈子,但看着那一摞“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证书,王光连还是感到欣慰。曾与王光连搭过班的村干部王连奇这样评价他:“不图名利,带头干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对他,我们由衷敬佩。”

  普通农民 英雄本色

  1990年,67岁的王光连从村支书的位子上退了下来。

  “不当村支书了,可我还是一个党员,而且永远是。”王光连说,退下来的当年,他和村里的5名老党员一起,组成了“老党员护林队”,一边义务植树,一边看护村里的林产。

  “村里集体收入低,我们几个就在路两旁和河堤上种树,全是经济林,平时修修剪剪,除虫打药,20多年下来,十几万棵树呢!”王光连说。

  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硬朗了,但老人依然关心着王治村的发展。几年前,乡里启动“村村通”工程时,有关部门领导二话不说就把项目批了,“有王光连这个老党员在,我们相信每一分钱都能用到实处。”

  如今的王治村,村里村外都是水泥路,村民生产、生活都很方便。说起2013年修路时的情景,曾任村支书的李国新说:“修路时,有10多户村民不愿腾多占的地,还有一个村民撒起了泼。老支书得知情况后,就来到了这名村民家中。一看到老支书,这个村民脸红了,二话没说腾出了地。其他村民一看,也赶紧腾地。”

  “只要他在场,带来的都是正能量。”村里的群众说。

  14年军旅生涯,王光连29岁才娶妻生子。“我娶的是我们村里最漂亮的女人!”谈及比他小8岁的老伴,王光连脸上挂着幸福的笑意。

  尽管老伴已过世两年多,但王光连仍念叨着她。她给他育有一子一女。

  53岁的儿子王连民至今仍是老人的“宝贝疙瘩”。

  多年前,王光连武工队时的老战友在地方当领导时,给他打电话,说是要为他儿子安排工作,他婉拒了。

  有一年,几个当上军分区首长的老战友相约来看望他时,要把他的儿子带到部队,他依然婉拒。

  面对战友的情谊,他总说同一句话:“咱们按规矩来。”至今,他的儿子仍是一个在村头靠修车补胎为生的乡下人。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时,村里怀二胎、三胎的村民也有不少,且大多数不愿服从政策。这时,老人的儿媳妇李秀菊也怀上了二胎。

  王治村的计生工作难以推进,工作队只好来到王光连家。正当所有人不知该如何给老人讲解政策时,出乎所有人意料,老人“扑通”一声给儿媳秀菊跪了下去……

  秀菊忍痛引产了二胎,其他人再无话说,村里的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展开。

  “只要是党的要求,党叫咱咋干就咋干。”王光连简朴的话语,彰显着一名老党员坚定的党性,蕴含着他一生无悔的执著。

  打了14年仗,当了22年村支书;得到了众多荣誉、勋章,尽心尽力为全村人谋取幸福生活,但老人的家中并不宽裕。

  儿子结婚时,东拼西凑,借钱才把婚事办了。

  老房子住了几十年,几年前才在亲戚的接济下,省工省料盖起了现在的住房……

  “俺爷奶辛苦了一辈子,奶奶去世时想好好操办操办,可俺爷硬是不让,说你们要大办,就把我也埋了。”老人30来岁的孙子王现磊说,“我结婚时也没盖新房,想把旧房子拾掇拾掇,可俺爷宁愿搬到配房住也不让多花费。”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任何时候都必须爱党、爱国、爱人民。”老人总是这样说。

  “俺公公很少说教,也没啥家训,他的言行就是最好的家教。在他影响下,我们家无论谁都能做到先人后己,老实做人,不贪、不占、不拿……”

  从部队回到家乡,王光连已当了62年农民。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老人本来可以享受更高的待遇,但由于许多重要证明和珍贵勋章都在战时遗失,返乡后,他又忙于村里发展,无暇顾及自己的转业身份问题。子女成人后,也曾想替他跑跑,但都被老人一句“给组织添这麻烦干啥”,拒绝了。

  如今,王光连享受着每月800多元的二级伤残军人补贴,从未向组织上提过额外要求。

  在王光连的床头柜上,摆放着一撂被保存下来的军功证明和“优秀共产党员”证书。老人经常会把这些展开看看。“党已经给了我很多荣誉,我的很多战友都为国捐躯了。和他们一比,我太渺小了,凭啥还要再给国家增加负担?能够看着国家一天天强大,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我已经感到很满足,也很幸福。”王光连说。⸈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