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走出发明家
时间:2016-11-18 09:59:35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刘向东 牛明远

  高中肄业的舞钢市武功乡后营村农民张宗贺,目前拥有4个发明专利和12项新型实用技术,他的小农机厂,是平顶山市唯一被农业部列入农机购置补贴的民营企业——

  小精明

  上世纪80年代初,高中肄业的张宗贺“不喜欢掏死力气下地干活儿”,却对村里尘封的一台破旧手扶拖拉机兴趣浓厚。“要是能让这家伙再动起来,翻地、播种能省我多大力气啊?”回想当年情景,张宗贺笑说,“我没事儿就喜欢摸摸它,还趁没人时把零配件卸卸装装。”一来二去,张宗贺对机械原理颇有心得。攒、借了几百元,买了台二手“小手扶”,翻地、播种,“再孬的机械肯定比人出死力气强,不然的话,从古到今哪来那么多发明创造啊?”

  然而,“二手货”用不到一年就成了废铁。

  “真得谢谢我大舅哥。”话题一转,张宗贺兴致勃勃说起了一桩自认为“一夜都说不完”的事儿。

  订婚头年,他没事儿就跑到她家干干这干干那。第二年,他去的次数明显少了,没承想大舅哥却把4000块钱偷偷塞给了他,“知道你就不是个下地干苦活的料儿。”

  一台崭新的小手扶成了张宗贺的主要家当,搞运输,帮人打场、犁地,手头渐渐有了活钱,然而,婚事第三年仍没定下。

  再一年秋,女方因胃病住进了医院,张宗贺忽就觉得机会来了,没明没夜守在病榻前,端水喂饭。第五年头上,“我们结婚了!结婚时置办的几乎所有物件,都是她的嫁妆。”

  笑得开心的张宗贺目光里闪动着精明,话语也透着睿智:“女人是靠哄的,她发现你真心对她好,就不会嫌你穷嫌你黑。”

  小想法

  “小手扶”养家糊口不成问题,但张宗贺的心思远不止于此,“谁不想过红红火火的日子?”

  县机械厂招工,因为有着修拖拉机的技术底子,张宗贺成了“大拿”,还成了当时厂里工人工资最高者,一个月拿200多元。然而1991年,他却决定辞职,打工去。因为他听说在南方,技术工每月至少1500元,他觉得,自己就是技术工,能挣更多的钱。

  珠海。张宗贺进了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一排排车床、磨床、铣床让他眼界大开。每天干完活儿,他都会走到原来从未见过的机床前,摸摸这摸摸那,虽不敢拆拆卸卸,但其中的技术原理却越看越明白。一次偶然,老板发现他有机械维修的本领,当即加薪让他转岗做起了机修工。

  张宗贺如鱼得水,终于可以放胆拆卸了,只要有空闲的机床,他都主动“维护”一番,掌握的机械原理越来越多,但也越来越不满足,还有了自己的小想法:哪天回家,能不能自己也倒腾出些啥机械?

  有了这样的想法,张宗贺谢绝了老板的再三挽留,决定跳槽。因为他觉得,要想自己做机械,就得掌握更多的技术原理。“前前后后我跳了十几次槽。”张宗贺说,“我也知道跳来跳去不好,但我文化水平低,再不多学点东西,回家咋自己做事儿?”

  最后一次跳槽到一家模具厂,仍是当机修工。“我结识了一个当技术员的银川人,并成了朋友。跟着他,我学会了看图、画图。”

  小发明

  2000年,踌躇满志的张宗贺回到了舞钢家里。揣着“做点啥机械”的想法,他想弄出点“动静”。是时的乡间,“小四轮”越来越多,但农民耕地基本上还是牛拉人拽。“看着牛吃力拉耙的样子,我就想到了自己,它也是生命,拉着能不苦能不累?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一个发明。”

  张宗贺的第一个发明,是在牛拉耙的基础上,把耙上的木杠改为钢铁骨架,焊上拉杆,由“小四轮”牵引着在地里耕耙。他的这个改进,引起了一个技校老师的注意,给他建议:“宗贺,你这东西可以申请国家专利。”

  “这时候我才真正认识到,多读书、有知识真用处大!”张宗贺感叹说。

  专利申请递上去时,他加工生产的十几架机拉耙很快售罄。同时,他又盯上了老式播种机。他发现,老式播种机播种玉米时用种量大,且播种深度不一而造成出苗不齐,“看着是一溜儿,但有的地方得剔苗,有的地方得补苗,麻烦!”

  “能把这俩问题解决了,估计又能申请国家专利。”张宗贺说,“有专利就能卖钱,还能当‘发明家’,这诱惑对我可大可大。”

  就这样,张宗贺耗时近两年,造出了10多个新型播种机样机。其中一款被当地农民试用,每播种一亩玉米可节省种子1公斤左右,还不用后期剔苗、补苗。“2002年,我用这款播种机又去申请了国家专利。”张宗贺说,“可把我高兴坏了,一门心思就想赶快把专利卖了换钱花。”但当他拿着专利证书及相关资料在北京找到一家专利交易中介所后,却再没了下文。

  “后来我也反思了,是我那款产品受到了市场和价格等因素影响——不算很实用,普通农户也买不起。”这次经历,也让张宗贺有了新的发明思路:“不仅要发明,还要做那种普通农户能买得起的农机具。”

  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出台,50多岁的张宗

  贺的发明热情也越来越高。

  “各地都不让烧秸秆,而砍玉米秆又是个体力活儿。”有一年收玉米时,有个农民对他说:“宗贺,你要是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才真叫本事!”

  说者有心,听者有意。张宗贺一连几天蹲在地头看人家砍玉米秆。他发现,就算一锛头一棵,砍一亩玉米秆也要抡三四千下胳膊。“秸秆还田,用大型拖拉机做动力对农户不实用,小型拖拉机的秸秆粉碎效果又不佳,还田后还得农户用耙子再搂地才能耕种,这不是找累受么?”

  一年多时间,张宗贺还真鼓捣出了明堂——

  这款“玉米秸秆青饲料收获机”,是以农村普及的小四轮拖拉机做动力,在收玉米的同时进行粉碎并储存秸秆。“你想想看,这样一来省了多少人力?”张宗贺笑得灿烂,“我的农机厂生产出了几十台,连样机都被人抢空了呢!”

  说起自己的农机厂,张宗贺忽然忧虑起来。因为缺资金,生产规模受限,目前厂子每年销售额仅500多万元。“市委、市政府对我非常支持,在集聚区给我解决了厂地,但扩建需要的贷款还没落实。”

  “中小企业贷款太难了。”说起资金问题,张宗贺一筹莫展,但他有信心:“只要我坚持为农户着想的发明思路,筹钱的办法总会有的。”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