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专家张德种田记
时间:2017-03-24 05:27:21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刘向东 李彦澔

  选择职业

  息县项店镇街西一个院子里,或蹲或站着几十号人。“说起种地,你得开动脑筋,还得相信科学……”年近五旬的张德一边向众人散烟,一边笑呵呵地和大家分享他的“种地经”。

  1987年,张德高考落榜,不想复读,不愿外出打工,自己协调着承包了十来亩地。翻着书本,尝试在塑料大棚里进行水稻育秧,不少人却把他当成了笑话,“念书念傻了吧?有这工夫还不如多担两担大粪施肥呢!”

  也有鼓励——时任科技副乡长闻讯后,说他这是“创新”,还推荐他到县农业局“进修”。

  有书本的理论,有专家的指导,当年他“温室育秧法”育得的秧苗赚了5000多元。1988年,5000多元对一个穷乡僻壤的农民不是小数目,张德却全拿来“折腾”:承包50亩地,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农业研究……

  后来,他相继又承包了500亩地和20亩鱼塘,“咱的职业就是农民,不种地算啥农民?”

  信心满满,却在头一年就遭遇了“滑铁卢”:2001年的大旱,500亩水稻颗粒无收,赔光了老本,欠下一屁股外债。

  这年的冬季格外漫长。腊月二十二,张德夫妻动身去了温州,“在家过年要账的人太多,走亲戚也怕被笑话。”

  科技种田

  原本只是为了买秧盘的张德,却不想在温州大开眼界:“咱那儿农民都是手把青秧插满田,可人家早用上了抛秧技术;咱那儿一人一天顶多插一亩秧,人家一天能抛七八亩!节约了大量人工成本,水稻出苗率也成倍增加。”

  学会了抛秧技术,返乡的张德一下子准备了1500亩的抛秧秧苗。然而,无论如何鼓动、“打保票”,却少有人愿意购买他的秧苗,“咱这儿祖辈都是插秧,你这抛秧法儿看着轻省,可要是产量上不去,不就把大伙都坑了吗?”乡亲们顾虑重重。

  张德承包的500亩地成了试验田,半年后,亩均增产150公斤的事实,证明了他的选择。第二年,不仅他培育的6000亩抛秧秧苗被抢购一空,500亩“试验田”也被正式命名为当地“万亩水稻盘育抛秧育苗基地”。

  丰收的水稻,不仅在这一年为张德带来近20万元收益,更让张德成为当年的“全国种粮大户”和“河南省劳动模范”。

  “我把这种抛秧法称为‘懒汉种稻’。”随后,张德又在农业专家指导下,用30亩承包田尝试“懒汉种麦”。“这绝对是个科技活儿!”张德笑着说,以前他咋都没想到在水稻收获前7天左右,还能把麦种撒在稻田里,利用稻田的田间小气候增加麦种的出芽率,“这法儿真好!不仅减少耕种成本,还不用焚烧稻秆,一举两得!”

  30亩试验田,亩均增产小麦百十公斤。尝到了甜头,张德在自己大规模种植的同时,还积极向周边农户推广他的“懒汉种田”。

  “这些年,我去最多的地方是县农科所、市农科院。我还最喜欢和专家‘抬杠’,因为抬着抬着,我能学到很多新技术、新点子。”张德笑着说,他种地就是一边和田地打交道,一边跟农业专家学技术,“正是用科学技术种田,才有了我的今天。”

  后继有人

  几十亩、几百亩、几千亩,张德流转承包的田地越来越多,且单产收益明显高于其他农户,周边群众对他的称呼也由过去种地的“张老三”变了懂种田技术的“张老师”。

  “人家咋喊不重要,关键是大家能一起相信科学、科技种田才最重要。”张德嘴里说着不介意,但一听到有人叫“张老师”,他就笑得合不拢嘴儿。

  2012年,在县总工会支持下,张德成立了“张德劳模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室”。没有办公室,自家屋子一粉刷,贴上自拟的规章制度,有了;组织机构更简单:自任工作室主任,副县长、工会主席、农业局长等,则是他“任命”的成员……“咱啥规矩也不懂,就想着成立工作室是为老百姓服务的,管他官大官小呢,都得让他们给我当兵!”提及往事,张德仍高兴得像个孩子。

  有了工作室,自然得为乡亲们干实事儿。“最多时我成立了4个施工队,每队十来号人,施工的内容就是帮大伙儿建育秧基地。”张德说,他从没担心过“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农业这块市场特别大,光我自己卖秧苗,就是累死也顾不过来,为啥不能让大家伙儿跟我一起发财呢?现在我可以说,我引进的抛秧技术,已惠及了周边好几个乡镇呢!”

  事业越做越大,这个地道的农民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种地:几年前,他自筹资金130万元组建了薯业专业合作社,做起了农产品的深加工,还有了自己的品牌,每年生产的10多万公斤纯红薯粉条,远销湖北、湖南等省。

  明显的收益,让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越来越多。张德说,有一阵子,每天聚在他家院里的都有几十人,问这问那,“咱毕竟只是土专家,好多知识咱也说不好。”

  2016年上半年,张德特意在自家的房上又加盖了一层大教室,“我得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场所。”

  买来电脑、投影仪,各种养殖、种植资料和光盘,隔三岔五组织学习时,张德除了自己登台传经授宝,也请农业专家义务授课,但他的要求让一些专家直尴尬:“你可别一登台就讲美国、日本的农业如何如何,要讲就讲俺息县这地方该咋弄。”

  农药施用、种子改良……免费的农业知识培训班五花八门,“俺没事儿都会到张德这儿听听课,看看他又有啥新玩意儿没有。”中渡店村的胡长海,几乎每次培训班都没缺过课。因为,张德就是让他成为种田大户的“张老师”。

  “只要好好操心,土里肯定能生金。”张德说,虽然他已经给两个儿子分别在郑州买了房和汽车,但他还是希望他们都能和他一起当个“职业农民”。

  二儿子在河南农大上学时,张德特意让他学了农产品制作与加工专业。“当个种地的职业农民有啥不好啊?”张德说,二儿子前些天去湖北农村考察,人还没回来就给他打了电话,说他想自己先包两千亩地种。

  “乖乖,张口就是两千亩,大气!”张德眉开眼笑地说:“我后继有人了!”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