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们
时间:2017-05-27 16:29:15 | 来源:豫网-记录河南新闻 | 作者:关素昭

  我是农村走出来的标准70后,求学经历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过程是沿着"村——乡——市——大城市"这样一条典型的路线,一步一步地走出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学生时代的点点滴滴不时地投射到我的脑海,并且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

3.jpg

  小学

  我的小学是在我们村小上的,名字叫同关李小学。学校紧邻着我家,坐在屋里可以清楚地听到清脆的钟声。那个时候的农村没有电,照明用的都是煤油灯,自然地,上课的钟也是老师们用手敲的。我们村还算好些,用的是一口铸铁钟,有些地方甚至用的是犁地用的铁铧。

  我们的教室是两排小瓦房,木制的窗户并没有什么遮挡,如果有的话也只是钉了张塑料布,时间一长到处都是窟窿。到了冬天的时候,风呼呼的,塑料布哗啦啦的响着,谁也不愿意坐在窗户旁。课桌是用水泥板搭建的,面收的不好,疙疙瘩瘩,很是磨衣服,所以那时学生的衣服就胳膊肘最容易破,几乎每个孩子的那个位置都有补丁。

  学校的老师基本上全是本村的,鲜有正式老师,差不多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理论培训,但他们满是对乡土的爱和对教育的热情。就是这么一群土生土长的民师、代课教师,却教出了一茬又一茬的高材生,有教师、医生、公务员,甚至还有硕士和博士。没有跟得上时代的先进器材,没有系统的正规的教育理论,没有大城市五彩缤纷的课外活动,但那段时光是我学生时代最快乐的。

2.jpg

  初中

  像当时绝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我的初中生涯也是在本乡度过的。那时候,我乡有三个初中,分别是曹集联中、杨庄联中和乡一中(我们习惯上称作田岗联中)。在我之前,全乡的初中都是就近入学,从我们这届开始,乡里作出了一个决定,在乡一中设重点班,生源由乡教育组(现在称乡中心校)组织考试选拨,就是这样让我有了走出去的机会。

  田岗联中位于武功乡政府南田岗村,紧邻着田岗水库的旧址,是一个办学的好地方。从村里走出来的我,在这里第一次用上了正规的课桌凳,第一次上早晚自习,第一次住校,第一次有了本村以外的同学,第一次接触普通话,第一次登上舞台表演节目,第一次学英语——这门现在成为我职业的东西……

  由于在我们之前学校没有招过住宿生,因此并没有什么宿舍。刚入学时,学校专门给女生腾出了一间办公室作为宿舍,而男生则是睡在自己教室。说是住校,其实是打地铺,来报到的时候,每个住校生都带了一个用麦秸秆编的草苫子和草席。每天睌上,我们这些男生都得等到学生们全部走完,才开始拉桌子腾地方铺铺盖,第二天一大早,要赶在其他同学进班前就得起床,把草苫和被褥卷起来,立在教室后面。每天如是,很是烦琐和赶趁,因此能有一个独立的宿舍是当时最大的梦想。忽有一天老师说男生宿舍腾出来了,尽管在校外半里地开外,尽管还没有床,尽管是由马厩改造而成,尽管房前立着两个坟头,但仍让我们欢呼雀跃、欣喜若狂。

  课余的时候,学校前的那条河便成了我们的乐园。我们可以三五成群地在树丛中嬉戏,可以摘一片树叶含在嘴里吹出小曲儿,可以拿本作文指南在河坡上赏读,但最让人难忘的是如火的夏天,因为我们可以有机会下到河里游泳、扎猛子,或是游到对岸的野地里玩耍。

  我在这里度过了非常难忘的一段时光,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我并没有从这里毕业,就在初三的春节我转到了离家稍近些的曹集联中,又从曹集出发,迈入高中的校门。

1.jpg

  高中

  像中国其他县市一样,一高是众多初中学子心中的圣殿,除了考上小中专和师范,能够考上一高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我也不例外。

  由于初中时的贪玩,我是复读了一年后才考上的一高。那天的天气很热,不喜干活的我忽生念头到玉米地里刷玉米叶,正当我一个人满头大汗百无聊赖地穿行在一人多高的玉米丛中时,听见影影绰绰有人叫我。待从玉米地里钻出来,我已经由一个懵懂的初中生变成了一高的学生。

  一高位于市政府(当时还是区)所在地,上高中之前我仅仅到过一次这里,作为一个离乡政府还有十几里路的农村孩子,到这里上学的感觉无异于陈奂生上城或是刘姥姥进大观园。

  学校的建筑很简单。一栋"工"字楼组成了教学区的全部,除了教室、办公室之外还有理化实验室、卫生室、阅览室、图书室,甚至还有专门的音乐教室,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学楼的西边是食堂,由于地势原因,用一段天桥和教学区连着,每周日下午我们都会在这里把从家里扛来的麦子换成饭票,供一两周用。那时的饭菜很简单,几乎顿顿馍菜汤。所谓的菜大多是萝卜白菜土豆和豆芽用水煮熟而已,远称不上美味,价格不算贵,但就是这样对于农村娃而言也是高消费,我们常常是几个人合在一起打饭菜,然后围蹲在一块吃。肉是断断没有的,偶尔伙上会用炸过大油的肥肉(土语叫油汁拉)做些汤面条,我们便看作最美味的食品了。

  这里的老师是博学多识严谨认真的。课堂上,他们神采飞扬、激扬文字,引领我们进入知识的殿堂;课堂外,他们钻研教材、细心辅导,用点滴的汗水浇灌着我们这些幼苗;放学后,球场上闪现着他们的矫健的身影,琴房里传出他们动人的歌声,让我知道除了书本之外,还有许多东西可以提升自己。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每次到卫生室看病时校医赵医生的叮咛——“一天吃三次,一次吃两片”,还有就是图书室梁然老师一边给我们找书一边对我们提着建议寄予希望的情形,再就是音乐骆老师满头大汗一遍又一遍地指导我练气息练发声,快三十年了,那“咪——咪——咪,嘛——嘛——嘛”的旋律依然清晰地回荡在耳畔,多少次把我从梦中叫醒……

  在一高上学的三年是充实而又愉快的。在这里,我结识了许多新的同学,他们来自舞钢的边边角角各乡各村,很多都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我的朋友。他们都是各个初中的精英和佼佼者,给我的学习和生活树立了榜样,也提供了很多帮助。最难忘的就是高一时同宿舍的室友们,永军的帅气、道平的潇洒、宏杰的真诚、冬磊的矜持、中新的幽默和晓刚的傲气,尤其是彦豪,可谓是憨外慧中,他那本厚厚的自制的习作本《北极星》就像一座标杆立在我的记忆里,激励我要坚持踏实一步一步不辍耕作,直到现在。

  大学

  由于一些阴差阳错的原因,我被平顶山师专录取了。更甚的是,竟录进了我很是怕而厌的英语系。虽然不很理想,但毕竟是考上了,这就意味着我将从一个农家子弟一跃成了可以吃商品粮的城里人,不用再像父辈一样整日在庄稼地里风刮日晒了,对于我这样一个懒人而言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去处。于是,带着点儿不甘,我还是接受了这样的结果。有意思的是,我得知被录取的消息时竟还是在同一块地里干着同样的活儿——刷玉米叶,以至于多年过后母亲还戏说那是我的幸运之地。

  平顶山师专也是一个年轻的学校,前身是平顶山师范大专班,我的不少高中老师却毕业于此。她座落在平顶山市区的西部,北邻建设路,西边是西高皇村,有名的湛河从校园南边流过,四四方方的一个院子,并没有我想像中的那般气派高雅。因为是新建的学校,许多条件都需要自己动手去创造,报到后的前两周除了军训之外就是清理校园里的杂草和垃圾,就连我们系后边的那些树都是我们亲手树下的,二十多年过去了,想必早已是郁郁葱葱(只要不被伐掉)。

  作为师范类的院校,平日里的行为作息并没有文学作品中描写的自由。和高中一样,我们也有早晚自习,并且自习课竟然也有老师辅导,还要点名!我甚至怀疑这同高中何异,于是就盼着停电。终于有一晚刚上课停电了,还未高兴起来,口语周老师说“同学们,我们练口语吧。每个同学用英语讲一段故事”。乖乖,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县区的学生而言这是最要命的一项,自此再也不盼停电了。后来一打听,好像只有英语系如此,别的系要自由些。多年之后的今天,我逐渐认识到了老师们的良苦用心,正是得益于那时的勤奋和严谨,我们好多同学在各个岗位上都早早成为了骨干能手。

  当然,毕竟是大学,课余生活也算丰富多彩。入校第二周,我便加入了校合唱团,每周三的晚上进行排练,尽管只有李老师一人负责,但刚走出犬学校门的他硬是将我们这一帮"杂牌军"带上了大学生合唱大赛的舞台,还获了奖,闯出了名气。至于体育,我比较喜欢篮球,但系里高手众多,我又戴副眼镜,队里自然没有我的位置。我便自告奋勇当啦啦队长,负责后勤服务、宣传策划和比赛监督,整的也是有模有样、风生水起,每次获得胜利后我也一样欢喜若狂,就是现在和同学们聊起,仍怀念那时的球队和我的啦啦队。

  大学的生活大抵是一样的,既享受着轻松多彩又盼着早日毕业,但毕业那一天真正到来时,每个人心中含着不舍脸上挂着泪滴。系里开毕业聚会那一天,正好是我21岁生日,手里端着崔书记倒的啤酒,听着全班同学一遍遍地唱Happy Birthday to you,我泣不成声。这是我度过的最难忘的生日。我还知道,这个院落,这个我们一直都想离开的地方,转身便成了母校。

  后记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教育也经受着这样那样的冲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我的这些母校也不例外。由于生源的原因,村小逐渐萎缩,一度被邻近的小学呑并;全乡的三个初中也先后被合并到杨庄联中;作为市一高,虽然没有那样的命运,但随着规模的扩大,原校区已不能满足需要,现于2007年搬到了新址,而原来的教学楼也将于今年暑期被拆掉,取而代之是市一中的新楼;平顶山师专已经升格成为本科院校,并搬到了新城区,据说甚是气派。发展是好事,谁也无法阻挡前进的步伐。但,对于我,一个事实就是我弄丢了我的母校。

  ‌ 前几日回老家,说话间传来一阵电子上课铃声,母亲告诉我那是村小的上课铃,尽管才一个年级二十来个孩子,我知道我的母校回来了。妻说,等到我们退休了,就回来当个志愿者,给村里做些贡献。当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老校长立在树下敲着那口钟,那清脆的钟声在梦中萦绕着,久久不息……

  【河南省舞钢市一高】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