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桥者张光直
时间:2017-10-01 08:22:47 | 来源:大河报 | 作者:姚伟

  【豫网】 9月23日、24日,中外数十名考古学家共聚商丘博物馆,举行“豫东考古与夏商考古学研究学术研讨会”。

  此次会议缘起20多年前的中美联合豫东考古——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中外合作考古。项目发起人之一、已故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世界考古学界,张光直是个响亮的名字。他是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更重要的是,张光直是一位杰出的“架桥人”,他致力于在中国和西方之间、在大陆和台湾之间,架起一座座坚实的桥梁。

  张光直在北京出生、成长,说一口地道的“京片子”,爱吃北京小吃,一生怀念北京,但他却是“番薯人”(即台湾人,台湾岛的形状很像一个白薯,所以岛上两三千万的汉人常常自称“番薯人”)。抗战胜利后,16岁的张光直随父母迁回台湾,大学毕业后去美国深造。所以,他在中国大陆,在中国台湾,在美国,都曾扎下根,“很中国,也很美国;很北京,也很台北”。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已在西方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张光直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几乎以一人之力,肩负起促进中西方考古学界交流沟通的重任,更从文明起源与扩散的高度探索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有人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张光直甚至成为中西方考古学交流的唯一桥梁。

  他的架桥工作很辛苦。

  他把中国的考古学成果介绍到西方,把西方新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聚落考古理论介绍到中国;他设法邀请中国大陆考古学家去美国进行学术访问,亲自去机场接他们,为他们做翻译,甚至做搬运工,不知疲倦地担当着主人的角色,组织了无数次演讲、圆桌讨论、学术沙龙和宴会;作为一名教授,他最喜欢给大一新生上课,只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就抓住他们”,把自己对中国考古学的热爱,把考古学的醉人之处,传递给年轻人……

  他的架桥工作卓有成效。

  由于学术体系的差异,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不为美国学者所承认。张光直改变了这一局面,他把中国考古学从中国历史的范畴中拉出来,置于世界文化舞台当中。如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所言:“中国考古学的成就为世界学术界接受和认可,光直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在世界知名学府哈佛大学创立了中国考古专业,使哈佛大学成为西方学习中国考古学的中心。时至今日,美国、中国台湾从事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人,大半是他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张光直最大的梦想就是在中国大陆考古,具体说,就是在豫东商丘考古发掘,寻找早期商文明,他认为这是中国古代考古关键所在。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张光直备受疾病折磨。最让他牵挂,也最能给他带来喜悦和安慰的,是来自商丘考古发掘现场的消息。

  在商丘,趁会议间隙,以及车站送行的机会,大河报记者采访了北大刘绪,首都师大袁广阔,河南大学张立东,中国社科院唐际根、常怀颖,美方考古队员、张光直的学生慕容捷、冷健等人,聊当年的豫东考古,聊张光直的人生。他的朋友和学生的叙述,的确让人感到,这个具有世界视野、四海为家的考古人类学家,“他的心中还是有个属于他的家”。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