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箱内外的世界
时间:2018-01-05 07:50:45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刘向东 陈卫国

  

  这里距壶口65公里,位于黄河冲出秦晋大峡谷的谷口。这里有一支河南的水文队伍长年驻扎。他们通往外界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横跨黄河的钢缆——

  过了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在山西境内高速公路上行驶近两小时,黄河再次出现。同时映入眼帘的,还有河上几股乌黑的钢缆。

  黄河波涛汹涌,两岸岩石陡峭。通连着黄河两岸的钢缆跨度323米,这个季节离河面约20米高。

  隶属于黄委会水文局三门峡库区的龙门水文站,就在河岸一侧的陕西省境内。这个建于1934年的报汛站是国家一级水文站,承担着黄河水位、流量、泥沙、冰情等测报任务。其监测数据在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防汛、水量调度以及重大治黄试验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里有个顺口溜:龙门站像孤舟,无路难行走,山高掉石头,浪打难测流,鬼不下蛋神不求。

  峡谷,洪流。半山腰一片人工开凿出的千余平方米空地上,三幢小楼显得格外醒目。目前,这里有17名职工在日夜坚守着,为黄河“把脉”,也在滔滔黄河上奉献青春岁月……

  吊箱

  48岁的站长田双印每天起床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24小时有人值守的水情科。每晨6时,他们必须向黄河防总发出第一份水情信息。接着,他会到河边。此时,负责测量水速、泥沙含量的监测人员已开始在铅鱼顶端安放测量仪器了。因为黄河泥沙大、流速快,他们目前用的是500公斤和750公斤两种重量的铅鱼。上午8时,是向周边防汛部门第一次通报水情信息的时间。此前,他们必须通过吊箱和电控钢缆把铅鱼放进黄河,提取数据并加以分析。

  “平时每天4次。汛期不分昼夜加测多次。”田双印说,因为以前用缆船测量数据,仅上世纪60年代,这个站就有4名职工把生命留在了奔流不息的黄河里。

  “吊箱相对安全。”田双印说,为了保证安全,1974年,他们站的水文监测载体由吊船缆道改为钢缆吊箱。

  吊箱和观光缆车相似,却没有玻璃窗,这是为了方便工作。坐着吊箱来往于黄河两岸,是他们唯一的交通方式。去年夏天分来的大学生王芸说,她第一次乘坐吊箱的感受是刺激。而早一年进站的荆金坡,感觉却是害怕。记者要求坐吊箱体验一下,他们特意给找了个小板凳,叮咛:“抓紧护栏,害怕了就别往下面看。”吊箱移动,嗡嗡有声。睁眼看,两岸山石耸立,黄河波涛滚滚,只觉得头晕目眩,无依无靠,有随时坠落黄河之感觉,不由惊出一身冷汗。

  “吊箱有不小阻力,刮风时晃得特别厉害,很危险。”田双印说,冬天穿着厚羽绒服也会被“穿河风”吹透,冷得彻骨。“是很不好受,可工作总得有人干。”

  生活

  走进水文站。篮球场、棋牌室、阅览室,还有一块剩下残绿的菜地。菜地是职工一趟趟用吊箱运来的黄土填整出的。他们还有一个专职厨师齐文学,老齐是个“老水文”,两年前退休后来了这里。老齐的到来,给这里增添了不少生活情趣,他喜欢收藏奇石怪木,喜欢养狗养鱼。“我来时带着热带鱼,但没养活。这儿还是黄河里的鱼好养。”老齐给大伙传授着经验。

  单调和艰苦,是这里的常态。有一年春节大雪封山,交通中断,值守的职工用仅有的一棵白菜包饺子过了年。

  在这里挂职锻炼的李兰涛说,他刚来时感觉蛮好,工作之余能拍山水和蓝天照片发朋友圈,但现在没这闲情了。到这里快半年时,妻子一个人照顾孩子太辛苦,他就在网上给几百里外上幼儿园的女儿叫外卖……

  站上的已婚职工差不多都是“一头沉”——一人工作,一人留守照顾家。“这都是工作需要,时间久了,她们都能理解。”这里还有3个女职工——荆金坡、王芸和梅艺雪。这也是这个站有史以来女职工最多的时期。“小荆是个好女孩儿,她找的男朋友也曾是我们站职工。”李兰涛笑着看了看去年新来的王芸和梅艺雪,“你俩得向她学习哟!”

  芳华

  “苦也不说,累也不说,多少眼泪默默流过;久别亲人的牵挂,深深地折磨着……苦啊累啊是他无悔的选择。”夜晚,这首《无悔的选择》时常被人唱起。

  他们平均年龄32岁,年轻人大多来自郑州、洛阳、三门峡等城市。在这个高山峡谷,这些90后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吗?

  “吊箱飞越黄河,隔出了两个世界。”25岁的吴振国是两年前大学毕业来这里的。他说,进入水文站,顾及亲情、爱情、友情确实有了一些“难度”。去年他母亲手术时,正值黄河汛期,测报任务繁重,单位给他特批了几天假,他匆匆赶回几百公里外的城市,病床前看了母亲一眼又匆匆返回。

  小吴有过热恋女友,毕业后两人微信传情,但最终因为一年见不上几面分手了。“一样的青春年华,大学同学在微信朋友圈里晒的是嗨歌蹦迪,而我晒的是悬崖峭壁、滚滚黄河、吊箱缆道……”小吴的情感流露引起了共鸣,惹哭了站上的姑娘们。“想家想父母,但我不能离开。”小荆说,他们就像跳过龙门的鲤鱼,守在龙门逆流而动,才能当好三门峡和小浪底水文测报的“哨兵”。

  相比生活的艰苦,险恶的自然环境才是最大的威胁。汛期、雨季,黄河经常挟着泥沙咆哮而过,形成很多急流险滩,死神就藏身其中,有人献出生命,有人终身残疾。1967年8月,卢振甫在测报洪峰时被断裂的钢缆打掉一只耳朵,死里逃生的他强忍剧痛测完了建站以来最大洪峰;1977年7月,杨顺义在抢测洪峰流量时被卷入洪流,冲到20多公里外的下游河滩,全身多处骨折……

  这里英雄辈出,也是劳模成长的摇篮。除了因公牺牲和负伤的英雄,从事水文工作30年的田双印,从普通工人成长为高级技师,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河南省技术能手”等称号;他的前几任也都是“黄河劳模”或获得过国家级荣誉……

  习惯了工作的单一重复,习惯了生活的单调枯燥。面对荣誉,田双印淡淡地说:“这里每个人都在为事业默默奉献着青春年华,荣誉不属于某一个人,而是属于大家。活儿该怎么干还怎么干,事儿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