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此岸 AI在彼岸
时间:2018-01-13 07:37:51 | 来源:大河报 | 作者:王峰

  往往我们谈到科幻,对“科学”“科普”成分的严苛,会破坏作品想象力、文学性为我们营造的绮丽世界,圈内对于“软科”“民科”的标签,更凸显了读者乃至作者对科幻严谨性的偏执。

  然而,拥有《人之彼岸》这样一个读起来颇显哲思、弥漫着人性和神性思索的名字,这本书却可以称得上科学世界与恰到好处的想象力结合,温暖人情味与知识硬核交织而成的难得佳作。

  科幻作家们往往喜欢畅想末世的惨烈,用残酷的境遇激发人性底层的黑暗抑或光芒,而已经在世界科幻最高奖项上摘取桂冠的郝景芳,却常常在作品中透露出一丝不忍。这一丝不忍,某些程度上会成为她作品的缺口,而这些缺口,却成就了她独特的印记。

  比如她在《人之彼岸》一书里《爱的问题》故事中,最后让林安醒来,让被人工智能(AI)诬蔑的人类得以沉冤昭雪,让家人得以团聚;再比如,奠定本书基调和切题的最后一个故事《人之岛》,她让人类在绝对的人工智能控制中利用一线光芒逃出生天,保留了最后的自由。她原本善用人性的矛盾,长于制造冲突,清晰地知道作品的走向,却总不忍掐灭读者的最后一丝乐观。

  《人之彼岸》一书探讨了对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的思考和人类意识的终极问题。六个故事背后的知识储备和想象力都令人惊叹,那些超前的意识锋利尖锐、人和人工智能的矛盾力透纸背。

  对话作者

  青年作家郝景芳在2016年凭借《北京折叠》斩获雨果奖后,如今又推出新书《人之彼岸》。书中收集了六个有关人工智能的故事和两篇科普文章,它不仅是一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科幻小说集,更以专业的技术视角完整地阐述了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深刻探讨了智能技术发展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影响。娓娓道来的几个科幻故事沿用之前讨论观点的主线,精彩至极,无论是人工智能技术从业者、科幻迷,还是为孩子未来如何发展而焦虑的父母们,都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日前,大河报记者采访了郝景芳,她希望能够通过对人工智能的阐述,让人类对自身多一分清醒认知,在理解人工智能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

  创作由头——人工智能和人类思维有何不同?

  在《人之彼岸》中,创业者任毅把自己分成多个相同的“自己”,这样就可以同时兼顾多场活动和约会;钱睿回到家里,发现他刚刚在医院服侍的形如枯槁的母亲,竟健朗地站在自己的面前;名为陈达的智能管家,“目睹”了主人林达被谋杀……智能产品正在变得更加智能,如果把时间线拉得很长很长,一直长到未来人出生后植入的人工芯片仿佛出生证明一样成为标配,你就再也无法分辨谁是人,谁是AI化的人了。那么人类会觉得当人更好,还是当AI化的人更好?

  郝景芳构思了六个中短篇科幻故事,它们的主角都是人与AI。人与AI隔岸而望,在智能产品“一统天下”后,人又该如何自处?六篇科幻故事后,郝景芳用两篇非科幻思考回答了我们关于AI的困惑。

  为什么要用两篇科普讨论来解释人们对AI的困惑呢?郝景芳认为科幻小说不能完全反映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真实图景。“人工智能的现实应用很广泛,但往往属于工具性应用,而不像小说和电影中常常描绘的那样,近似于一种新生命,有独立的自我和自由。现实中的人工智能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存在,它们会在很多我们意料不到的地方远远超越人类,但是在很多显而易见的地方却可能远远赶不上人类。对真实未来的分析和预测,在我看来和小说畅想一样重要。现实生活中,时常听到各种对未来的焦虑和恐惧,只有理性分析,才能打消很多不必要的恐惧,让我们更好地走入未来,学会与AI同行。”

  郝景芳透露,构思《人之彼岸》的灵感主要源于自己在工作中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她非常想知道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的异同。在筹备过程中看了不少相关理论书籍,也形成自己的很多思考,她把每一种思考都化成书中的一个故事,凝聚了自己想要探讨的问题。“我对人世间总是充满困惑与好奇,人心深处的幽微与复杂是我最感兴趣的话题,也是我思考和构思故事的出发点。”郝景芳说。

  共同困惑——人工智能能取代人类吗?

  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取代人类的智慧?郝景芳介绍了人工智能的优势,首先是计算速度快,人类棋手几秒钟下一步棋,人工智能一秒钟能够给自己下好几百盘,这种优势人类无可企及。另外它们还不知疲倦,也没有人类的饥饿、贪玩、骄傲、懒惰等情绪干扰。“人工智能会成为最理想的员工,但它们无法取代人类。”郝景芳说,“因为它们目前的算法并不能让自己具有更复杂的高阶认知,例如综合全景世界观、根据自我认知做出的个性判断、无中生有的创造力、多重自我意识的协调统合等。未来人类仍然可以在大局观和灵活思维方面超过人工智能。”

  为了阐述人类智慧优于人工智能的态度,郝景芳还在书中设置了一个“超级智能要向一个三岁半孩子学习”的情节,这是郝景芳有意为之。她认为人工智能在很多地方比成年人聪明,却又在很多地方比小孩儿笨,比如人工智能需要看几十万张图片才能学会一样新事物,小孩儿看三五张就够了;人工智能读不懂其他人的心思,小孩子却敏锐无比。“它们没有自主意识,不会选择自己的喜好,没有欲望与动力,没有好奇与热情,也无法认识自己,不会根据自我意识而选择道路,也不期待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人工智能缺少人类文明发展最核心的动力——自主探索的冲动。这方面,小孩子是人工智能的老师。”郝景芳如此解释自己的用意。

  不过郝景芳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未来人类应该怎么做才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呢?她认为人类应该具备三大类能力——与人工智能相处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超越人工智能的能力。

  继续探索——从源头探讨人工智能

  国内外很多优秀科幻小说都被改编成影视剧,郝景芳是赞同这种改编的,但是难度非常大,就像经典科幻小说阿西莫夫的《基地》从未被改成过电影,不是好莱坞的公司和编剧不想改,而是非常难改。《基地》的版权已经转手了好几个公司,今年到了编剧大卫·S·高耶的手里。这位曾编过《蝙蝠侠》系列、《超人:钢铁之躯》、《X战警前传:万磁王》等电影的著名编剧承认:“我也觉得很难,如果我再改不出来,估计就改不出来了。”郝景芳介绍,自己的作品也已陆续被影视公司签下,但要想开发成一个成熟的电影剧本还差十万八千里。

  目前郝景芳正在写作的长篇小说《文明之源》,已经完成大纲,依然是科幻小说。“这次聚焦的不是未来,而是过去。这本书是关于考古学,我试图给人类文明起源讲一个科幻方式的传说,从源头上探讨人类文明与人工智能的关系。”郝景芳说。

  获得雨果奖后,郝景芳说自己的唯一改变是借助该奖项带来的资源和声望开始了自己的儿童教育项目“童行计划”,这项计划的目标是共享教育,把最优质的教育内容带给所有的孩子,郝景芳希望让更多人参与到教育中来,把经验和智慧分享给孩子,也希望能借助创新形式来给更多贫困孩子带来更好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准备好面对未来。

  名家点评

  如果你对人工智能感兴趣或焦虑,我建议你看这部书。这里没有麻痹心灵的鸡汤,也没有耸人听闻的威胁论,你能看到的是建立在沉重的历史情感土地上的后现代理性大厦,是利用百科全书知识音符类比升华出的无声音乐,是一个在数字世界漫游的诗人编织出的朝霞神经网络。在郝景芳的小说里,人工智能是人类自我认知的试金石。

  ——2012年和2013年雨果奖得主刘宇昆

  郝景芳从前的文章有轻盈的色彩,而这一次我看到更多故事情节的变化,有不少现实的观照,可以看出她一直在寻求突破自己。她的小说还是有很多有思想性的追问,构造出的世界也有着对人类的关怀。

  ——《三体》作者刘慈欣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