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智慧
时间:2018-02-11 07:54:02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高天星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暴,春分蝴蝶舞花间;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芒种育秧在田园,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飞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一片片;大雪寒梅迎风妍,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休闲家团圆。

  这是流传很广的一首俗信歌谣,生动地表现了二十四节气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活状态和习俗,是我国人民的生活智慧结晶,如影随形的影响着人们的农事活动,也总结了人们在节气日的生活状态。

  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气象界把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中原地域,它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生产和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被全国各地所采用。这种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深刻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节律,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可、认同的重要载体。

  其实,我国先民最早认知的时间单位是“日”,昼和夜组成为一“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的升、落是一日,成为人们劳动和休息的起止。

  比“日”大一号的时间刻度是“月”,先民认识月亮圆缺的定期循环变化,在殷商青铜器上的文字,便记录了将一月分为四,表明对月亮变化的周期就有了明晰的认识。

  “日”和“月”比较容易认识,因为太阳的升落和月亮的圆缺可直接看到,相比之,季节认识就有难度,先民最先认识的是春天和秋天,其后才认识了夏天和冬天,因这种认识是基于对农事耕作的实践与节律,春种和秋收便成为最重要的农耕活动、农事生活。

  “年”是时间循环的最大单位,是对自然变化整体的认知、思考和把握。我国古代先民用一种很简单的方法,精确地认识年的周期,同时还认知冬至和夏至这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并逐渐形成了对二十四节气的系统认知及其文化知识系统。

  我省嵩山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温度适宜,中原先民们以嵩山地区的气候、物候等为依据,总结出了中原地区源远流长的“二十四节气”的民俗习俗,据记载,登封在明代就有了节气传承谱系。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向,逐步为我国各地采用,并为多民族共享。它是中国农耕民俗风情的历史长卷。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