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道播绿人
时间:2018-03-30 07:26:44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刘向东 张增峰

  

  

  弯弯的黄河故道旁,有我美丽的家乡;水色连天向东流,万顷碧波荡漾;申甘林带锁风沙,一派幽林好风光……”

  民权县城北八九公里处,是黄河故道腹地,也是我国四大平原人工防护林带之一的申甘林带。林带从民权申集到甘庄连绵40余公里。有着“绿色长城”之称的它,防风固沙,呵护着周边40多万亩农田……

  刺槐、白杨、旱柳、泡桐.……成排的树木,绿油油的庄稼,清新的空气,在这样的环境里,有一个由民权林场老场部棚户区改造而来的住宅小区。临路的小区第二排第一户,是84岁的林场老技术员翟际法的家。不大的院子里,种着蔬菜和八九棵不足一米高的罗汉松。“这是南方的树木,到咱中原得先驯化,不然种不成。”

  别看老人退休20多年了,林场的事儿他还没少操心。为了驯化这几棵罗汉松,冬天他还特意为它们搭了塑料棚,昼夜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

  “村里村外堆满沙,大风一场不见家,庄稼一年种几茬,十年九年被沙压。”从林校毕业的翟际法1962年来到民权林场工作,从此大半辈子吃住在这里,再没离开过。别看老人年纪大,记忆清晰,十分健谈。

  老人的记忆中,当年的林场一片荒芜:遍地两三米高的沙丘,遍地烧碱的庵子和长不成庄稼的赖地。林带,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有了雏形,但在他来的时候,差不多还都是零零散散不到一人高的小树。

  111120亩,老人清晰地记得当年林场规划的造林数字。而整个林场只有16个工人,加上一辆破自行车和一辆拉树苗用的马车。“我们恨不能黑天白日不睡觉。”老人说,为了植树,他们天蒙蒙亮就带着干粮出工,有时候,一天要走三四十里地。渴了,随地找个水坑喝几口;困了,就在黄沙里挖个地窨子,铺草而卧。

  “夜里得蒙着头睡,早上起来一抖被子几斤沙。”老人说,“11万多亩啊,差不多都是沙,可种树是咱的工作,不种不行,不快点种不行。”

  一如愚公之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老人的两个儿子也先后成了这个林场工人。

  1984年来到林场的二儿子翟鲁民,最初的工作是在林场派出所当民警。这份工作,也是翟际法给他选择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一代人的辛苦努力,林场有了一定规模,但由于当时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林场的树木经常遭到破坏。“种好,还得养护好啊!”老人说,好多次他们头天种了树苗,第二天再去浇水时就少了许多,心里急,却无奈。二儿子高中毕业后,他就动员他去林场当森林警察,“穿着制服到林地里走走,偷树的人就害怕了,情况就会好很多。”

  翟鲁民说,林场共7个分场,除了每天骑着或推着自行车来回转,他当民警的近20年里,经常挨村贴护林标语,挨户宣传护林发传单,还请电影队到村里放映宣传片。“2000年后政策法规完善了,乱砍盗伐的情况基本也就没了。”

  后来,翟鲁民被任命为分场场长。第一年,他领着分场的职工新造了2000亩林,并摸索着依托林业资源优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种树就是种钱,种树就是种福,种树就是种生命。”翟鲁民说,他理解父亲,更理解父亲当年为他作出的选择,也有着这样的感悟。

  几年后,翟鲁民成了民权林场的副场长。舞台大了,干劲也更足了。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开始从“树养人”到“人养树”的转变,提出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思路,积极鼓励、动员附近的农民,在林下种药种草,畜禽养殖,为脱贫攻坚出一分力,为生态旅游建设添一分彩……

  “高栽洋槐低栽杨,柳树栽到坑里头,小口大肚海绵底,三埋两踩一提苗。”当年翟际法那一代老林业工人总结出来的植树经验,今天仍不过时。不同的是,今天的林业工人有了挖坑机,野外作业也不再住地窨子了。

  已在林场工作10多年的林业工程师翟文杰,是翟际法老人的孙子。儿子、儿媳妇、孙子,他们家目前共有6人在民权林场工作。像他们这样一家三代都在林场工作的,并不鲜见。

  33岁的翟文杰,夫妻二人都是林业人。在邻县当林业工程师的妻子,工作地点和他相距不过15公里,来往的路也修得顺畅,但每周他们往往只有一次相聚。他们的两个孩子大的9岁了,一直由退休的母亲带着在县城上学。“不是我们不想回家,每天总有忙不完的工作。”翟文杰说,按照现在的规划,他们每年至少要翻新更植2000亩林地,并进行诸如打药、除草之类的养护。身为林业工程师,他的工作就是在一线查勘并指导植树。

  “虽然机械化程度提高了,但我们植树还像我爷爷年轻时那样,得黑天白日加油干。”翟文杰说。

  清朝末年的黄河改道,给这里留下了风沙盐碱,白茫茫的地,黄蒙蒙的天,长不成庄稼的田……然而,自1950年有了这个林场,有了一代又一代林业人的坚守,就有了今天这道6.9万亩的“绿色长城”。

  每年春天,槐花盛开时,已成为“国家级生态公园”的申甘林带,花香四溢,游人徜徉。昔日的歌谣——“大风起,飞沙舞,一年四季都喝土。狂风掀起茅屋顶,沙湮田垄禾苗枯”变成了今日的颂歌“弯弯的黄河故道旁,有我美丽的家乡;水色连天向东流,万顷碧波荡漾;申甘林带锁风沙,一派幽林好风光……”

  “今后的建设力度还大着嘞!过去我们这儿只有杨、槐、柳,现在树木的种类都有上百种了!”翟际法老人感慨地说。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