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吴做粉条
时间:2018-03-30 07:28:04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吴文庆

  

  经我手做的粉条,会出现在谁家的餐桌上,会有谁评价这粉条的成色和美味,会不会有谁问这粉条是哪里做的……”

  年逾六旬的信阳农民老吴没想到,老了老了,他竟成了乡亲们眼里的“手艺人”。春节前夕,他要去南方的女儿家过年时,被邻居拦下了,“你现在不能走,这活儿少了你没法儿干。”

  他们说的活儿,是指做粉条。老吴的村子有做粉条的传统,是当年大伙儿养家糊口的行当。

  要说,它的工序也简单:打粉、下粉、晒粉,其成品,就是我们的家常食品粉条了。

  老吴喜欢回忆过去他们做粉条的岁月。

  打粉都是在露天地进行的。红薯弄到稻场里,堆得比人都高。洗净,粉碎,用水过滤到大水池里沉淀,然后把水放掉,剩下的,就是红薯粉。把红薯粉铲起来用布包好,四角吊在树上,晾干,就成了粉块儿。这个过程,除了粉碎红薯用机器,其他的都是人工。老吴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凌晨起来给水池放水了。天寒地冻,星星还在眨眼睛,人就起床了。从临时的草棚里钻出来,拔掉水池的第一层塞子,天将亮时再拔掉第二层塞子,白白的红薯粉就从水池底部裸露了出来。那时刻让人激动,让大伙儿看到了一冬的希望。

  下粉,首先要将粉块儿切开晒干,否则煮熟的粉条粗细不均。勾些芡,用大盆将粉面和好——红薯粉面不好和,一盆粉面需要三四个人同时动手才行,“看着是力气活儿,其实是技术活儿,太干太湿都不行。”老吴说。

  垒一个大灶,架一口大锅,烧一锅沸水,将和好的粉面扔进瓢底带小孔的长把瓢里,用一把木槌锤粉面,细细的粉条就从瓢底缓缓流进了锅里的沸水里。这时,站在锅旁的人会根据粉条的颜色,用木棍沿“S”形的路线将粉条捞进锅边的凉水缸里降温。老吴说,锤瓢的力度和角度需要经验,什么时候添火,煮熟的粉条什么时候捞起,也都需要经验。

  老吴最擅长的是烧火和捞起煮熟的粉条,后者俗称“捞把儿”。捞把儿时,老吴习惯先用木棍在锅里搅拌,然后向锅里吹几口气,待看清粉条的颜色后,迅速拨动木棍。那些煮熟的粉条,就像遇到熟人一般,翻滚着,被顺势带出锅,等待下道工序……

  捞起的粉条要放在架起的竹竿上晾晒,而湿滑的粉条不能直接放,还要在“老水”里浸泡一会儿。“老水”,就是红薯粉碎后的浆水。

  老吴是老把式,他最擅长“捞把儿”。老吴说,以前他干这活儿时,常一边干一边想,经他手做的粉条,会出现在谁家的餐桌上,会有谁评价这粉条的成色和美味,会不会有谁问这粉条是哪里做的……

  老吴做的粉条筋道。早年他做粉条,每年都要给亲戚家留一点,但那时不值钱,还常常卖不掉。这几年城里人识货了,他们早早就开车来到村里,把那些还没加工好的粉条预订了。村里的粉条供不应求,很多人都在想办法扩大生产,脑子灵活的人想到了机器,可买来了机器,做出的粉条并不理想,一煮就断。还是要靠手艺赚钱,要按传统工艺来,能做多少是多少,坚决不掺假,哪怕少赚点儿、辛苦点儿,心里是舒服的……

  老吴说,这些年村里很多人走出老家到外面挣钱去了,做粉条这个辛苦营生也就渐渐被不少人放弃了,唯有他这辈人,还有几个懂关键技术的,一个个都成了手艺人。

  虽然老吴很想到女儿家,但最终还是在邻居们的劝说下留了下来。那些天,每天带着疲惫回家时,老吴还有这样的希望——有一天,有一种机器,把粉条做的和手工一样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来自大山深处的美味……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