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高考
时间:2018-06-08 07:44:39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刘应心

   空气里弥漫着高考气息。夜半,楼下KTV房和酒馆不再喧嚣,马路上驶过的车辆也不再鸣笛了。

  两年前的此时,我的心在焦灼:18岁的儿子正在考场里。算上他,改革开放的这40年里,我们家三代人经历了高考。

  第一代是我的小叔。他和我父亲相差近20岁,“高考”这个字眼,在他们之间曾被藏匿了10多年。记得1978年初夏,我和村里几个小伙伴正在南坡破窑边玩耍,四姑急匆匆走来喊我回去,说是我父亲回来了。我有些懵了,假期我刚从城里回到乡下,他不该这个时候就接我回去啊。有些失落地跟着四姑回去时,坐在堂屋与人说话的父亲只是看了我一眼,继续和我爷爷说着些什么。怯怯地躲在一边,我似懂非懂地听着他们的对话,知道小叔要参加高考了。

  原来,父亲不是为我而回,而是为他六弟打气鼓劲儿来了。多年以后,我仍常听到父亲讲他当年高考的情景。上世纪50年代末,他背着红薯面馍和几个伙伴结伴步行百多里地到南阳地区参加了高考。而当他将成为大学生时,笼罩在家人心头的却是愁,去大城市的盘缠、四年高校生活的费用怎么办?60多年后的今天,父亲仍对他的乡亲充满感激,若不是左邻右舍的襄助,他那张录取通知书将随岁月成为记忆。

  记得我小叔那年并没考上。新学期快到时,村支书来我家说队里缺一个会算账的会计,他私下和我小叔交流了,我小叔也动心了。不冷不热支走村支书后,我爷爷操起门后的锄头,黑着脸站到村东头那棵百年老柿树下,凶狠狠朝路尽头望去。那一天,我小叔到公社缴炕好的烟叶去了。依照我爷爷当时的心境,看到我小叔先一锄头砸断他的腿再跟他说为啥打他。但当我小叔笑吟吟把十几块钱掏给他时,我爷爷心软了,放弃了用锄头夯断腿的念头,平和着语气说,从你二哥以后,咱村十几年就又出你一个上高中的,你就不能再复习一年?

  我不知道我爷爷到底还说了些什么,只记得我小叔放弃了当会计的念想,又背着铺盖去了县城。1979年秋天,他如愿考入了省会一所大专,并在随后的日子融入城市。

  我的高考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因为我学习一直不好,愁容整天锁着我父亲的眉毛。1982年夏天,他那个当教育局长的老同学来郑州开会时顺路来了我们家,听了他的苦诉,俩人一拍即合把我送回老家的高中借读。

  我至今记得在邓县上高中那三年,常能听到老师这样教育学生:“你想不想吃卡片粮?想吃,就给我好好学!”那年月的“卡片粮”,其实就是城市户口。为了这个目标,不知多少农家孩子苦熬,一年又一年在高三复读。

  1985年夏天,我参加高考。考场离家有些距离,独自骑着辆破自行车往考场去时,心里充满企盼,又忐忑不安。那时候,考场外看不到父母“陪考”,一切貌似听天由命,实则涌动改变身份的热切。

  2016年夏天,我儿子参加高考前的那些天,他每每挑灯夜战到凌晨。那些天,我心里纠结,想让他多睡会儿,又怕他起不来。

  有一天,我曾玩笑似的跟他商量:“咱回老家包块地养猪吧?”他扭脸望着我,只答:“不干!”简捷而不假思索。那时那刻,其实我并不是在为他能否考上大学担忧,更多的是希望他能考得分数高一些,上一所他心仪的大学。我的心境是放开的:上大学,已不再是人生“独木桥”了,我只是希望他多学知识,将来到社会上有用武之地。

  前些天,我身边的几个“考生家长”就请假准备陪考了。这时候,我的脑海里晃动的却是这样一个镜头:高考的前一天,漫天飞舞的课本碎片和十八九岁的孩子稚气未脱的笑脸……

  40年,高考也在变迁着。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