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守望麦田 ——追记温麦之父、农民小麦育种家王焕英
时间:2018-07-04 08:35:04 |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 作者:冯佳志 冯晨曦 王娟

  

 

  

 

  首届温县小麦种子产业博览会活动现场

  

 

  温麦之父、农民小麦育种家王焕英

  阅读提示

  有一种热爱叫将一辈子献给小麦育种,有一份坚守是用一生去浇灌一粒麦种。

  5月31日子夜,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温麦之父、农民小麦育种家王焕英,眼里含着对育种事业难以割舍的热泪、口中低声念叨着还未收割完成的种子田,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人世。

  谁承想,就在病逝的前一天,这位78岁的老人还坚持举着镰刀,在试验田里一株一株地收割着近百种不同品系的麦穗。

  40多年来,这位默默无闻的农民小麦育种家,成功培育出了温麦2540、豫麦58,并迅速引发温4、豫麦49-198、温18、温19等温麦系列种子的“井喷”,带动了吕平安、王素霞等一大批育种专家不断涌现。

  温麦种子“矩阵”突起,引领了黄淮海冬麦区小麦品种的第七次、第八次更新换代,实现了全国冬小麦从亩产不足800斤到亩产超千斤的历史跨越,年增收小麦近百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进入新世纪,温县育种持续发力,先后培育出了焦麦668、金地828、平安9号、温麦28、温原0528等优良种子,持续引领全国小麦高产稳产,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粒种子改变了一个世界,一个温麦品种造福了一个民族。在王焕英生命的每分每秒,处处可见他对小麦育种的信念、奉献和坚守。

  1信念

  培育出温县自己的小麦当家品种

  水有源,树有根。经历过战乱和自然灾害带来严重饥饿的王焕英,在青少年时就曾立下“研究出好种子,让乡亲们能吃饱”的誓言,这犹如一颗种子在他心里发芽。

  王焕英对小麦、玉米等粮食种子“迷”得如痴如醉,因为爱琢磨、爱钻研,他成了十里八村的“种子专家”,并被县农科所相中,任命为玉米区试员,走出小乡村——黄庄镇康庄村,成为真正的育种“正规军”。

  当时的农科所职能并非育种,更何况像王焕英这样非科班出身的“泥腿子”育种,大家并不看好,幸好开明的所长力排众议,分给他几分试验田。

  可现实很骨感。第一年试验,他就栽了个大跟斗,用10天授粉杂交的小麦居然大多是空穗。有人笑了,可王焕英的犟劲上来了,他干脆吃住在育种场。

  1985年麦收时,小儿子患急性黄疸型肝炎住了院,妻子几次打电话催他去医院,他只说“好好好”就是不动身。妻子气呼呼找到试验田,却看到浑身大汗的王焕英像失了魂一样,发疯似的在麦田里翻找东西。原来,翻晒麦种时,王焕英发现代号70117RL的育种亲本不见了。这个品种抗病性强,落黄好,这可是他的命根子呀!妻子看着“疯癫”的丈夫,又恨又疼,只好默默离开了。

  王焕英不吃不喝一连找了两天两夜,脚踝被麦茬划出无数条血痕,终于在麦茬地里找到两粒。他双膝跪地捧着这两粒麦籽儿,这个刚强的北方汉子,禁不住嚎啕大哭。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一个崭新的小麦高产新品种“温麦2540”诞生了,它兼具株型紧凑、抗寒耐冻、分蘖多、高抗病、抗倒伏等多种优点。

  邻乡另一个“种子迷”吕平安获知后,大胆将温麦2540引到责任田试种,当年平均单产就突破523公斤,引起了时任温县县委书记杨维玺、县长李贵基的关注,决定在全县推广试种。

  第二年夏收,温县一举成为全国首个吨粮县,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的李长春在大会上号召全省推广。随后,温麦2540直接跳过生产示范,提前6年在全国全面推广,这在育种界前所未有。当年,温麦2540实现小麦亩均增产200多斤,全国推广面积达4800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近百亿元,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助力脱贫攻坚的“金麦种”。

  2奉献

  只要能出好种子,我的就是大家的

  在育种家心里,好的品种是最宝贵也是最保密的。

  对王焕英来说,麦种比孩子娇贵得多。为了保护品种,在育种中,所有单种、单收、单打,他都亲力亲为,上千种的材料,上万株的单穗,多达数十万的记录数据,他从不假手他人。可在成果的分享上,王焕英却不曾藏私。

  常规育种,顺利的8到10年出一个品种,也有许多人终其一生,颗粒无收。优良麦种的珍贵,由此可见。

  温麦2540作为温麦的开创品种,在混系没有完全分离的状态下,就表现出了超高产稳产的优良特性,带动全国冬小麦亩均增产200多斤,这一优势也为从中选育出众多优良品种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它在育种家们的眼里,简直就是一座“金山”,很多人把目光盯向了王焕英。

  科研界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自己的发现、成果,都是保守地攥在手心里。然而,王焕英决定将“温麦2540”拿出来。

  家人不解,王焕英说:“做良种靠的是心,更是良心,虽然自己没名利,但土地和老百姓受益了。”

  曾任温县农科所所长、培育出温麦18、温麦19的王素霞告诉记者:育种有时就是在碰运气,运气好有所成就、不好就颗粒无收。王焕英培育出温麦2540之后,并不为一己之私,而是无私提供给大家,这好比他送给了每个育种人一个价值连城的‘针线包’,让大家不费吹灰之力从中选择喜欢的最长的那根针,一步站在了育种巅峰。

  正如王素霞预测的一样,温麦2540迅速让温麦系列种子研发掀起高潮,其中,吕平安在“温麦2540”的基础上选育了温麦6号,以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豫麦49-198,此外,温4、温8、豫麦49、温18、温19……近20个温麦品种相继应运而生。温麦2540不仅引起了温麦种子的“井喷”,甚至新麦系列领军品种矮抗58、周麦系列领军品种周麦22等黄淮海冬小麦多个主导品系都留下了温麦2540的影子和基因,进而引领了黄淮海地区小麦品种第七、八、九次更新换代,引领全国小麦高产种植20年。

  更让人欣喜的是,王焕英的典型引路,在全县掀起了学育种搞科研的热潮,先后诞生了王乾琚、王治波、吕平安、王素霞等一大批育种专家,并催生了温县各类种子公司雨后春笋般兴起,温县也一跃成为享誉全国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

  3坚守

  只要能让我育种,咋都行

  温麦2540的成功,为众多育种家搭建了平台,使小麦良种成了全县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帮助无数家种子公司连年盈利,带动全国小麦种植户年增收近百亿元。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源自王焕英,可属于他的却不多,甚至与同时代育种人相比,他的家庭还一度挣扎在贫困线上。

  有人替他不值,他搓搓满是老茧的双手,质朴一笑:“俺是党员,啥都不缺。只要能育种,咋都行!”

  为了能有更好的育种平台,王焕英先后辗转县农科所、县种子公司、博爱农场、市种子公司等多个单位搞育种。后因公司破产,他回家将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入育种,甚至四处借钱,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再次培育出了享誉全国的豫麦58。

  40多年来,试验田就是王焕英的家。刮风下雨,别人往家里躲,他却跑到地头守着观察小麦的抗倒伏性。同事们都笑称:“一天12个小时,老王13个小时都在地里伺候小麦!”因为,他躺在床上还在想着小麦。有时半夜醒来,他拿着手电筒跑到试验田转一转。大家试验田种几亩,他却种50亩,农科所的试验田不够,他就将所后面废弃的荒地整理出来育种,只为能多做几个杂交组合。

  每年授粉时、收获时,他更是全天在太阳下暴晒,全身皮肤晒脱一层又一层;为了确定每颗籽粒的饱满度、粒色,他用手将成千上万的单株、单穗一一搓粒,一搓就是近两个月,两手搓出泡、磨出血。

  再苦再难,王焕英都咬牙坚持了下来,他的精神感动了县领导。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想方设法给予他各类荣誉和照顾,帮助他解决退休待遇问题,提供研究经费、育种试验田,为他提供更好的生活和育种环境。

  可是,经济宽裕后的王焕英,第一件事竟是跑到乡政府,将欠了几年的党费补交了上去。

  4热爱

  我就是一粒小麦种子

  国务院特殊津贴、河南科技进步一等奖、焦作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最美温县人”提名奖……一项项荣誉,被王焕英悄悄收进抽屉,继续守望着他痴爱的麦田。

  千顷麦浪从心头涌出,万里金秋在胸中铺展,站在麦田里的王焕英是最幸福的。那种幸福,有时候能让他抹起眼泪来。

  有人说,王焕英一辈子没名没利就干了小麦育种一件事,不值;有人笑他呆,与人交往像个害羞的姑娘,见了生人还往屋里躲。可熟悉王焕英的人知道,他更愿意跟麦田唠嗑,跟小麦对话,种子是他的命根子。

  “我就是一粒小麦种子,只要长在田里啥累都忘了!”他在麦地里一蹲几个小时,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随便捏一片小麦叶子,他就知道是第几片叶;随便捧几粒麦子,他一眼可以看出什么品种;随手一摸麦粒外表,就能说出水分含量,分毫不差。

  他一辈子不争不抢,但为了几株麦穗,急得和妻子跺脚。妻子说小麦就是他“小媳妇”,儿女嗔怪小麦比他亲孩儿还亲。别人房前屋后种花种菜,他却把家当做试验田种满小麦。小麦播种,他一粒粒摆种;杂交时他用镊子一株株授粉;收获时,用手一穗穗搓麦种,一粒一粒分类编号,从种到收,如婴儿般呵护,可4个孩子他却没操过一天心,反而拉着妻子来给他当帮手。一次,妻子外出,从没有做过饭的他饿了去煮面,居然冷水下面,把锅底都烧黑了。

  日渐年迈的王焕英手脚没有以前利落,但对小麦育种的理解却更深刻了,他更多地意识到,育种科研只有团队合作才能薪火相传。在他的带动和培养下,温县已拥有农民育种专家、小麦育种人才150余人,培育出了大量温麦良种,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50余项,温麦种子在中国乃至世界小麦种子队列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席位。

  一生只做一件事。王焕英用他短暂却不平凡的一生,成就了一个小麦育种家的梦想,写就了家乡一个产业的辉煌,也为国家粮食安全耗尽了最后一滴血!

  我们记得:病倒的前一天,他仍守在试验田里,一镰一镰地收割麦子;生命结束的前一刻,他念念不忘自己刚刚收割的小麦,和医生商讨:“我得回家,那麦种还等着我呢!”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