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红旗下
时间:2018-12-07 06:50:51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刘向东 张珂

  冬日,宜阳县连绵的山脉层林尽染。距县城70公里的花山村地处熊耳山腹地,是宜阳县最偏远的行政村之一。沿着盘山公路转过上百个弯,小小的花山村,在山坳里越来越清晰。这个小村,249户100个贫困户,散居在40平方公里的深山里。

  迎面走来一个村民,问他花山村小学在哪里,他顺手一指,“那个飘着国旗的院子就是。”

  一

  花山村小学的院子里,一面五星红旗在风中招展。

  一个声音从教室传出。循声走进去,看见讲台对面,摆了两张课桌。12岁的男孩正在朗读课文:“每天早晨,都有一种神圣感召唤着我们,我们把太阳迎进祖国……”他带着浓重的乡音,读得磕磕绊绊;5岁的小女孩正在生字本上艰难地和“仁”字作斗争——她总也没法儿写得横平竖直。

  这俩孩子,或许就是花山村小学最后两名学生了。他们的老师孔文卿今年59岁,很快就要退休了。背微驼的孔老师在忙碌着:“看着啊,写仁字,一撇一竖,一横短一横长……”“太阳升起来,士兵在站岗,他是不是最早看见太阳的人?”虽然空荡荡的教室仅有两名学生,孔老师却像给上百人上课,板书整洁,一丝不苟。

  下课了,俩孩子如同小鹿一般跑出教室。“我很爱这所学校,每天能和孩子在一起,很快乐,很满足。”孔老师背着手靠在教室门边,看俩孩子在不大的院里奔跑嬉戏,他的脸上满是笑容,眼里满是回忆……

  这个学校的确热闹过。2008年,这里曾有6个老师、120多名学生。因为教学质量好,附近嵩县、洛宁山区的孩子也翻山越岭到这里上学,两层楼十几间教室挤得满满当当。近些年,山民拖家带口陆续搬到山下居住,把孩子送到镇上、县城读书。今年秋季一开学,全校师生就只剩三个:孔老师、一个男孩、一个女孩。

  学生虽少,上课却不马虎,每天早上7时到下午5时,孔老师备课、上课,一节课也没耽误过。每天早晨,孔老师会提前赶到学校打开校门,打扫卫生,把院里唯一的一张乒乓球案子擦得干干净净,等着他的学生。霜降之后,他会更早一些到校,捅开封了一夜的炉子,把教室里烧得热烘烘时,孩子的脚步声也传来了。

  一个老师两个孩子,他们每周都有一项庄严的仪式:周一上午8时,孔老师准时敲响那口已有百年历史的老钟,两个孩子整齐地站在国旗下,《国歌》声响起来时,孔老师仰头升旗,两个孩子神情庄严,举手敬礼,在他们深情的仰视中,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二

  36年了,孔老师就喜欢待在学校里。说起当初执教鞭当老师,孔老师笑得有点羞涩。他是土生土长的花山村人,1978年高中毕业时,他是村里最有文化的人,先在乡办药厂当了5年会计。1983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建校的花山村小学遭遇“教师荒”,老校长马松凡找到他,力邀他到校任教。他有些犹豫,老校长看着他问:你是不是在这里读过5年书?你想不想让咱村的孩子都像你一样识文断字?他心头一热,决定放弃会计一职,去小学教书育人。

  这一年,孔老师23岁。这一方讲台,他踏上去,就没想过离开。

  后来,孔老师娶了媳妇,养育了一双儿女;当了15年民办教师后,成了公办教师。36年间,他看着教室从土坯房变成二层小楼,有了宿舍、食堂,有了操场,也看着好多年轻教师来了,又走了。36年间,他教遍了小学的所有课程。他和这所学校再也无法分开。

  36年过去了,他数不清教过多少学生,又有多少山里娃儿听着他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用着他发明的算数小技巧,走出山沟,走向外面的世界。

  今年夏天,小小的花山村一次考上了8名大学生,创下历史新高。这些孩子,都是孔老师的学生。

  今年暑假,孔老师也多了一份忙碌:他和村镇干部一起,张罗着给家境贫困的寒门学子联系爱心企业捐资助学……

  山里娃儿走出了深山,孔老师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他们走出大山了,这是我当老师最开心最欣慰的时刻啊!”

  三

  很快,孔老师就要退休了。儿子要他到县城含饴弄孙——两年前,他的老伴已经进城了。女儿劝他卸下担子就好好歇歇,他却摇着头说:“只要还有一个学生在,我就得教下去,等老得走不动了再说嘛!”

  村干部马国涛说,他们村里再穷的人,都会买一辆摩托车,因为他们离最近的镇子有25公里盘山路。而孔老师至今仍是靠他的两条腿,走路,他不会骑摩托车,但每次下山,都会有人争抢着捎他。

  今年秋天开学时,一下子转到县城7个孩子。花山村小学仅剩两个学生,却是孔老师课程最多的时候,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社会、自然、美术、体育,甚至英语。“就剩我一个老师了,啥不会我学啥嘛,学会了再教给他们。山里娃儿也应该接受好的教育嘛!”他简单整洁的宿舍里,一本中英字典翻得卷起了毛边。

  除了“全科教师”,孔老师还是厨师。每天临近中午,他安排两个孩子自习后,匆匆来到教室旁边的厨房,给两个孩子做饭。捞面条、汤面条、蒸米饭炒菜,家常菜轮换着做,他们吃的是他亲手种的白菜和萝卜,他还会托人到镇上买豆腐、肉,改善生活……这些费用,全是用他的工资开支。“学生娃儿吃好饭了,才有劲儿识字读书学知识。”

  “我一直觉得,有一所小学就能改变一个村庄。”孔老师说,前些年花山村很穷,不少孩子很小就辍学了。为此,他十分痛心,不断奔走,他想用一己之力扭转困境。学校师资不足,他想方设法向上级申请,邀请志愿者到村里任教;设施简陋,他添购教学设备,尽量使山里的孩子享受到与山外孩子一样的教育……

  最让他遗憾的,是看到一些好苗子辍学。他清楚地记得有两名学习成绩一直排在前面的初中女生辍学时,镇上的中学校长找到他,希望他能去劝劝。他去了,劝着劝着,他自己的眼泪流下来了……

  花山村789口人,却拥有54个自然村,分布在大山褶皱里。假期,他每天都要走几个小时山路去做家访。他这样奔波,只有一个目标:“一个都不能少!”

  54个自然村里,很多人都是孔老师的学生。“我上学时,孔老师冬天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先给教室生火,还带我们跑操,大家热乎乎坐下来上早自习。孔老师总是笑眯眯的,脾气好,教得细致。”村民王锁柱说,孔老师既教过他,也教过他的两个孩子。这些年,王锁柱一直守在村里种着几亩庄稼,供着俩娃儿在镇上读初中。

  近10年,花山村每年都有学生考上大学。孔老师说,当在外求学、工作的学生过年回来看他,教师节给他发祝福短信时,这种幸福感只有他自己才能品味到,“这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四

  “想想山里孩子的未来,等我退休时,只要学校有需要,我还会站在三尺讲台上。”36年了,他深知教育对山区孩子的重要意义,“山里娃儿与外界接触太少,只有多掌握知识,走出大山才有希望。”

  花山村的幼儿教育一直是空白。今年暑假时,孔老师特意在各个自然村摸了底,来年春天,他打算试着利用现有的校舍搞搞幼儿教育,把那些散落在沟沟坎坎里的童稚笑声都聚到校园里。

  冬日柔和的阳光洒在孔老师灰白萧疏的华发上,给他的脸庞增添了几分生动。阳光,也照在那条通向外面的盘山路上……花果山乡中心学校,离这个山村25公里盘山路,有100多个弯……深冬时节,这里会封山,进不来出不去,更不要说接送孩子到乡里上学了。

  每个周一的早晨,当孔老师带着孩子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升起那面五星红旗时,他坚定地告诉自己:只要学校在,希望就在!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