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家的电视机
时间:2018-12-07 06:51:58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孔刚领

  我从小在许昌乡下的姥姥家长大,村子距市区20多公里。童年的生活单调而枯燥,直到我上初中也没进过城。可以说,当时听都没听说过电视机这物件儿。

  大约在1983年冬天,有一天我刚放学回到家里,表弟就屁颠屁颠地跑来告诉我:“我爸买了台电视机,晚上去我家看啊!”听了表弟的话,我晚饭都没顾上吃,就随着表弟跑到了相距不远的舅舅家。

  舅舅是个“不安分”的人。改革开放之初,他就嗅到了“春天的气息”,辞掉了生产队会计,走南闯北做起了买卖——在家收木材卖给外地的煤矿,再从煤矿买煤拉回来卖。来来回回,挣钱虽不多,但比从土里刨食可强太多了。几年下来,舅舅成了村里首个“万元户”,还参加了县里的“勤劳致富带头人”表彰会。记得那天晚上,我和表姐表弟都争着戴他开会时发的大红花,村里不少老少爷们儿也来祝贺沾喜气儿。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那天到舅舅家,看到了方桌上摆放的一台方方正正的电视机,上面有好几个按钮。我们几个孩子一直嚷嚷着让舅舅给我们放电视。舅舅笑呵呵地拉上电线,打开按钮……猛一下子,人说话的声音好似从天而降,吓了我一跳。慢慢地,屏幕上出现了黑白人影……那天晚上,我们几个孩子盯着屏幕一直到没了人影,听到“刺啦刺啦”的声音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随着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开播,到舅舅家看电视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屋里拥挤,舅舅干脆把电视机搬到了大门外。声音响彻了寂静的村庄,吸引了全村男女老少来围观,以至把大街堵了个水泄不通。

  那时候,我还发现了一个秘密:舅舅总是每天晚上7点前把电视机搬出来。渐渐地,乡亲们对《新闻联播》有了兴趣,村里不少人就是通过这个小小的屏幕知道了深圳特区,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春节到了,来看电视的人自然更多。除夕夜,电视节目全播完了,大家还不尽兴。第二天春晚重播,人们又早早地来到舅舅家。因为白天光线太亮,电视效果不好,只好用毯子把窗户遮严实。凳子上、地上,坐的坐,站的站,屋里挤满了人,还是那么快乐和兴奋。那个时代,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一台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春节联欢晚会,就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让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看电视,夏天时,舅舅还特意安置了一排排小凳子。村民们坐在凳子上,一边聊天儿一边看电视。以前,大家茶余饭后讨论的多是柴米油盐,犁耧锄耙。而这时,年轻人都开始商量着去哪儿打工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舅舅家越来越殷实。家里买来了卡车,搞起了运输。晚上看电视时,舅舅经常跟大家交流致富信息,后来,他还帮助几位村民买了“小拖”,帮他们联系运输水泥。但随着村里的电视机一年比一年多,舅舅家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门庭若市了……

  如今,年过古稀的舅舅家里的电视机更换了几代,但当年那台黑白电视机他却一直不舍得丢弃。舅舅常说,是改革开放这40年,社会才发展得这么快。曾是“奢侈品”的黑白电视机是他的收藏品,随时能上网的笔记本电脑,则是他的“标配”。

  每当此时,我总会想起自己第一次看电视的情景。在感叹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同时,我也常在想,舅舅家与千千万万的家庭一样,经历了电视机从无到有、从小尺寸到大屏幕、从黑白到彩色、从“大屁股”到超薄、从接收无线信号到接入宽带的变化。在如梭的光阴里,电视机的变化,何尝不是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普通群众生活的巨大变化呢?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