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
时间:2019-02-01 09:27:57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乔培珠 王玉峰

  腊月二十三,传统的“小年”。上午9点,叶县常村镇供电所的电工黄五成、闫明法收拾好检修工具,驱车向山里出发。

  半小时后,检修车停在了柴巴村村委会。背扛着工具,黄五成招呼记者沿盘山小道向山里步行时说:“按我们平时的速度,到头道沟村得半个小时。”

  山路十八弯。空旷寂寥的大山在寒冷的冬季里,没有往时的青翠,偶见几丛山竹,才让灰褐色的大山有了些绿意。山路上,密密麻麻的是硌脚的石子。作为这条路上的常客,黄五成走得不急不躁,还回头提醒记者:“这儿石子滑,踩有草的地方。”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这一趟,是春节前黄五成他们最后一次进山了。

  三户村民

  地处伏牛山脉腹地的头道沟村,是柴巴村的一个自然村。生活在大山褶皱里的村民,早年因为没路、没电、缺水,生活不便。种田、砍柴、打猎、采药,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是他们背着积攒的山货,走几十公里崎岖山路,到镇上卖钱换取的。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一些人陆续搬出了大山,到2006年,原本有11户人家的村庄,只剩了3户。

  54岁的胡昌从小生活在这里。由于家里穷,四兄弟中的三个“倒插门”离开了这里。30多岁才娶上媳妇的胡昌,随着儿子和女儿相继出生,他就执着一个梦想:把孩子送到山外上学。如今,胡昌以每月300元的租金在县城租了房,让妻子专门在那儿照顾上高一的儿子和八年级的女儿。

  曾当过兵的胡昌不怕吃苦。他从10年前开始养牛,从最初的两头到现在的14头,胡昌成了地地道道的“牛倌儿”。

  “过两天,老婆孩子都该回来过年了!”胡昌每天和牛做伴。早上六点半起床喂牛,一直忙碌到晚上九点左右才能休息。睡着前,他盘算着:到哪儿再买点麦秸、花生秧给牛做饲料呢?

  胡国住在胡昌家不远的地方。沿着石板拾级而上,就是胡国的院子。

  一大摞证书被胡国摆在木桌上,这些都是他父亲生前因养殖获得的荣誉。其中一本,是老人1982年被评为省农业劳动模范的证书。胡国初中毕业就开始跟父亲一起养牛,随着父亲年纪越来越大,病越来越多,胡国借了不少钱却没能医治好父亲。2012年,因病致贫的胡国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8年年底,叶县脱贫攻坚精准识别过程中,胡国的房子被确定为危房。按照有关政策,政府补贴给他一笔钱,并找来建筑队为他盖起了四间宽敞明亮的水泥砖构平房。“就差通电入住了!”胡国憧憬着。正是因为扶贫政策,他妻子还在镇上的幼儿园找到一份做饭的工作,并照顾着一年级的女儿。儿子毕业后也到镇上打工时,镇里鼓励他调整种植结构,试种的两亩艾草收益不错,也让他有了新打算:“开春儿也买几头牛饲养,早点儿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胡国家往西,是70多岁的许宗敏家。老人今冬没在家居住,她的三个儿子都在平顶山市区工作。老伴去世后,孩子们不放心她独自在家,便接她到市区生活。可在大山里生活一辈子的她,在城市住不惯,天暖和时,她就会回山里,喂几只鸡鸭,种几畦菜地……

  三个电工

  “福来——福来——在家没有?”黄五成还没走进村,便站在山坡上扯起嗓门喊了起来。

  “哎——在呢!牛圈里给牛饮水哩,你先进屋啊!”胡昌闻声,钻出牛圈,向这边眺望着。

  “福来”是胡昌的小名。大山里的人,吼两嗓子不仅让人感觉亲切,也是因为没有手机信号——想打电话,得到两公里外的半山腰。

  13年前,每逢夜晚,村民们靠点煤油灯、烧木头照明。通电,是村里几代人的梦想。

  2006年年初,头道沟村被确定为平顶山市“户户通电”的首个试点村。可要把电线扯进只有几户人家的深山小村,用电成本不说,竖电线杆、扯电线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没有公路,卡车、拖拉机都进不去。”当年参与架电的黄五成回忆说,他们靠着4头牛拉架子车,硬是把电线杆一根根拉进了山里。挖掘机进不了山,他们和村民们用铁锹一铲一铲挖坑。立一根电线杆,通常要10多人分工协作。

  2006年7月19日。时隔13年了,村民们仍准确地记着这个日子——头道沟村合闸通电。夜晚,灯光照亮深山小村,20多个村民欢呼雀跃。

  此后13年间,黄五成、闫明法、闫亚彬先后成为这个片区的电工。

  今年58岁的黄五成,是常村镇本地人,做电工已19年了。闫明法、闫亚彬则是一对父子。按照规定,他们每季度巡检一次线路,事实上,他们每月至少两次结伴巡一次线。因此,他们也成了山村里最常见的“外人”。

  “进山线路的情况比较特殊,比如被树枝挂住线了、被鸟弄串联了,随时都可能出故障。”黄五成说,有一次刚下完大雪去巡线,他不小心掉进了一个两米多深的雪坑。同行的闫明法、闫亚彬费了好大劲才把他拽出来……

  “线路下面根本就没有路,但有时候不夜巡还不行。”黄五成说,尤其是夏天,有些线路会发红、冒火,只有晚上才能看得见。而往往这个时候,又是蛇、野猪等野兽出没的时候……

  三家亲戚

  在胡昌家,黄五成仔细检查着线路。觉得一个固定进户线的瓷头有些异常,搬着凳子上去用电笔敲了一下,瓷头竟裂开了,他便用绝缘胶带缠结实了。黄五成说:“不好意思啊福来,一般我们出来都不带这个,过了节我就给你换个新的。”

  “中中。多少钱?我给你。”胡昌连不迭地说。

  瓷头、灯泡、开关,包括进户线,这些差不多都是三个电工自掏腰包给三户村民购买的。黄五成说,毕竟他们都有固定收入,而山里仅剩的三户人家九口人,日子过得都不容易。“不光这。平时他们来俺这儿检查线路,还常给俺们买些方便面、米和油哩!”胡昌说。

  三个电工实在,村民们也没把他们当外人。山里的野山药、葡萄、核桃收获了,他们都会请几个电工尝鲜。山货攒够了量,他们也都会托电工们带出去帮忙卖了,换些生活必需品。有时,巡检线路晚了,胡昌、胡国还会留三个电工在家里吃饭、住宿。日子久了,电工和村民俨然就是亲戚。

  2018年9月26日,胡国用脱粒机打玉米时突然断电,几番倒腾仍束手无策,便跑到半山腰给黄五成打电话。接到电话,黄五成和闫明法二话不说带上工具包就往村里赶……

  检修线路、宣传安全用电知识、更换灯泡……三个电工用脚一步步踩出了“路”,而且,越是风霜雨雪天气,越是需要他们丈量的步伐。

  这三户村民每年的电费总和不超过1000元。“这是国家政策带来的温暖,不能简单用成本来计算。”供电所年轻的80后所长张磊说,他来这个所时间虽不长,但他每月都会和片区电工进趟山,帮山里的村民挑水、扛柴……

  和三户村民结成“亲戚”的又何止这三个电工呢?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头道沟村不仅通了电,山路也从原来的“羊肠小道”拓宽到近两米的大道;有关部门还拿出专项资金为三户村民每家修建了水窖;去年,村里还装上了大喇叭,各类新闻也“飞”进了村民的耳朵里……

  柴巴村驻村干部李锋招还告诉记者,通往头道沟自然村的公路项目已经立项公示,春节过后,长2.8公里的公路就会开工建设。

  面对闭塞的交通,面对曾经贫困和充满梦想的日子,记者问胡昌和胡国为什么不愿搬出大山。“山就是我的家啊!”胡昌说,他和胡国有着同样的憧憬:电通了、水有了、广播响了,过了年水泥路修通了,跟着再把旅游项目开发了,“好日子还会远吗?”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