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潘安故里
时间:2020-01-09 08:42:27 | 来源:豫网-河南门户 | 作者:□苏百泉

  潘安(247-300年),本名岳,字安仁,乳名檀奴。唐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后世遂以潘安称焉。

  潘安生于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出生地、童年及死后葬身何处多有争议。然而,自《三国志》和《晋书》问世以来,所有的文史资料、典籍都一致认定:潘岳的祖籍故里就是魏晋时期的荥阳郡中牟县则是毫无争议。

  潘安故里今犹在,一些缺乏历史依据的不实之说,则需要加以梳理澄清。

  一、祖籍家乘

  潘岳一家生活和社会活动,多在西晋京都洛阳或其任所。史书记载潘岳籍贯“荥阳中牟人”。潘岳也在《都乡碑》文中明确认定中牟是其故乡,“中牟故县”概念清晰。

  潘氏家族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人物,潘岳曾祖潘瑾曾任东汉安平太守。伯父潘勖曾任东汉尚书郎。以至后来的潘岳、潘尼、潘滔等,从东汉、魏、西晋三朝不足二百年的时间里,中牟潘氏一门就出了见于史册,从宰相到县令的大小官员达10多位。足以说明荥阳郡中牟县潘门一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

  汉代的行政区划河南郡,南越中岳,东括陈留阳武,西至新安等下辖24个县。治所在京都洛阳,直属于京城司隶部。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设立荥阳郡。从河南郡分出荥阳、中牟、陈留等东部8个县,隶属荥阳郡。而巩县、偃师等余下的16个县,仍属于河南郡。至晋区划没变,只把司隶部更名司隶州。由此可以认定,史书记载的潘岳籍贯为荥阳中牟人是无可非议的。按照史籍记述,潘安一家在洛阳确实置有一处颇具规模的庄园。而潘安“辞官奉母”的发生地就是这座庄园。至于“家在巩县”的说法儿。一则巩县当时就是洛阳的京畿之地,要说置有田产、墓地,则是完全有可能的。二则“家之说”史书只字未提,更未见其详的资料。

  荥阳中牟潘门作为名门世家,跨越了东汉、三国和西晋三个历史时期的一百多年,按史书记载同为嫡亲、一个族系。潘岳为长辈晚门,潘尼为晚辈长门。因作为从子的潘尼仅比潘岳小四岁,且同朝同时为官,应为嫡亲一系。2018年,河南省姓氏研究协会发布的荥阳中牟潘氏族谱中记载:荥阳中牟潘氏源于东汉时期的吴地铜陵,因族人多在中原为官,其中一族分枝随迁,选居在中原腹地黄河之滨的中牟.其始祖是当时称为“中牟公”的潘肇。按照这一谱牒,参照史书上对潘门族人为官的载述,潘岳的家乘如下:

  高祖 潘肇 世称中牟公

  曾祖 潘泓

  祖父 潘瑾 安平太守

  潘璋 三国吴右将军

  伯父 潘勖 汉末尚书郎迁右丞(潘尼祖父)

  父 潘芘 西晋琅玡内史

  伯兄 潘满 平原郡内史(潘尼父)

  岳兄弟五人

  潘释 西晋侍御史

  潘岳 官至黄门侍郎

  潘豹 幽州郡燕令

  潘據 司徒掾

  潘诜 未出仕

  从子(侄)潘尼 西晋建安永兴任

  中书令

  释子 潘伯武 因阖们受戮之灾逃亡不知所向

  豹女及母因阖门受戮之灾,幸存不知所向

  孙 潘滔 晋怀帝永嘉年任河南尹,被匈奴刘汉进犯所杀(潘尼从子)

  2014年发布李林甫撰敦煌本《大唐天下郡姓氏族谱》,郑州荥阳郡出六姓,其中就有“黄门堂”潘姓。李林甫唐玄宗时任礼部尚书,官至中书令。能把黄门潘氏记录在史,足以说明潘门潘岳祖籍就在中牟。

  潘安生前也曾著《家风诗》,盛赞宗祖之德行。

  附 家风诗

  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

  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

  隐忧孔疚,我堂靡构。义方既训,家道颖颖。

  岂敢荒宁,一日三省。

  二、祖茔岳墓

  魏晋那段历史实行“官之遴选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的门阀政治体制。皇亲贵胄、王公贵戚甚嚣尘上,飞扬跋扈。潘门一族在荥阳郡应该算是名门望族。在外居官,家遂任所而安,是那时封建政治制度的要求。史书载潘岳“辞官奉母”在洛阳“德宫里”,爱妻杨氏卒于“德宫里”。潘岳一家在洛阳置园而居,实为遂任迁居。然而同为嫡亲的潘尼一枝,史书则在两处明确记述中牟也有家。其一遭遇赵王司马伦的政乱,与潘岳同朝为官的潘尼,采取了避其锋芒,寻机再起的政治策略,“遂以患病为由,辞官归里。”归里后“闻道齐王司马冏在许昌起兵讨伐,便即前往投奔。”参与平定了司马伦、孙秀之乱。其二,公元311年的“永嘉”之乱。匈奴南下掠晋,六月攻陷洛阳。“潘尼携家眷逃出,向东急驰。”意欲返回故里避难,然半途病重,不治身亡。史籍都明确记下了,潘尼在故里中牟也有家。既然“里”为中牟,又为名门,具有一定规模且规制肃整的祖茔,当是顺理成章。

  潘门嫡系多为高官、名士,出身儒门世家自不会违背孝道传统和生前死后陪父守祖的古训。他们在外为官,死后葬入祖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葬入祖茔,即便时人或后代设的衣冠冢,也算是对其生前遗愿的报效,亦或后人对其祖规哀思的寄托。因此,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记,唐代李善文中载“潘岳父子墓在巩县西南35里处”是可信和客观存在的。现在的巩县芝田镇,北石村南洛河右岸还存有墓冢。

  荥阳潘氏祖茔在故里中牟也无可置疑,潘岳本人在《都乡碑》文中已有提及;宋陈思《宝刻丛书》则记述了祖茔岳墓的具体方位:“在县城西北7里平秩乡墓侧”。更有明、清两代崇拜潘岳而前往凭吊留下的诗文序中:“在县城西郊岗峦中”(中牟古县城在今老县城东南3里处)。因此,于文献所记方位是一致和准确的。“一丘隐伏傍沙眠,棘薪环列丛如垒。”清曾任中牟县令的孙和相纂修乾隆十九年《中牟县志》,也对祖茔岳墓的位置和规模有清楚记载。现代史学家傅璇琮在《潘岳系年考证》也得出结论:潘岳的郡望和祖籍就在荥阳郡的中牟县。

  中牟既为故里,又有陪父守祖,列祖列宗的孝道古训,潘岳墓在中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且不论是疑冢还是享受香火奉祀的衣冠冢,都是无可厚非的。随着历史的变迁,资以证明文献的缺失,已经也更没必要非争个真假高下。

  河南荥阳《潘氏宗谱》记载:潘岳为始祖季孙公第40世孙。“永康”之难,为孙秀挟怨报复受戮。潘岳的貌美品高,忠君义友,至情至孝在最初的东晋南北朝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共鸣。从帝王将相、文臣武将、骚人墨客乃至社会贤达、乐师歌伎、普通百姓,他们评说、传颂、赞美、吟唱,到唐朝,潘岳被推崇列入社会教化楷模的24孝之列。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的诗词大家都有颂扬。宗圣贤之道,潘岳以其姿容美、文章美、政声美,至情至孝成为天下第一美男,并形成了意识形态上中华男儿美的主流典范。经典以至妙句俚语争相化用、争相效仿、争相传诵。这种名人文化现象,历史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令社会深思,令世人惊奇。

  潘岳的社会名人效应,使族人特别嫡亲一系,他们作为后裔,深感荣耀和自豪。在盛唐奉行儒学倡导儒教已经形成热烈社会氛围的前提下,荥阳中牟潘氏以初祖40代孙潘岳为形象代言人,立旌树幡,广招社会潘氏名流,于中牟潘氏故里,奉“中牟公”潘肇为始祖,布开“荥阳黄门堂”为郡望堂号,修坟祭祖,立谱建承,光耀门庭。按照宗规礼制设祠立庙,敦宗睦族,流芳百世。唐御史大夫,大书法家颜真卿《题潘氏书堂》为宗祠“潘子读书堂”,尊潘岳为儒门一子,可见当时祠堂之宏大,社会效应之深远。

  潘岳嫡亲及族人(晋书记“永康之难”潘伯武逃亡,孙辈潘滔曾任河南尹),为其树碑立传,肯定是祖茔的重要内容,并处标志性地位。后来县志的记载,明清名士的凭吊诗文,以至20世纪60年代,古墓石门、石床现世,以及现代人的见证,都足以充分证明:历史上潘氏祖茔规模宏大,潘岳墓确实存在。

  爰源汉未裕德功,宗本祖初肇契程。

  间代依然茔墓在,至唐犹是穆昭清。

  家籍阵阵韵香远,门弟绵绵后嗣生。

  谱展典经越十世,睦族敦众衍芳声。

  三、世交联姻

  潘岳《杨仲武诔》序言中表述:“既藉三叶世亲之恩,而子之姑,余之伉俪焉……”吕延齐注进一步说明潘岳之妻就是杨仲武的姑姑。潘岳父亲潘芘与潘岳岳父杨肇,即杨仲武的爷爷是世交旧好,两家结亲,属世亲联姻。

  潘门世居荥阳郡中牟,杨门世居荥阳郡苑陵(今新郑市龙王乡)。故居为邻,相距不足百里,且魏晋同期为官,同居任所洛阳。时为大将军府参军的杨肇与同期供职的潘芘为挚友。乡党交往中,对潘家相貌不凡的二公子十分器重,不但赞誉幼时聪颖慧敏的潘岳为“国士”,还早早的就把长女容姬许以姻亲。岳不负亲望,弱冠出仕,才高品端,婚后且于杨氏相濡以沫,白头偕老。后人把潘杨结亲的“潘杨和睦”“潘杨之好”赞颂为世交联姻的典范、楷模传扬于世。

  潘、杨两家联姻时潘岳12岁,杨女10岁,直到(公元274年)长达17年后,潘门杨氏才于男28岁、女26岁大龄完婚。17年两情相守不渝,其爱情之忠贞,在古今爱情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更不用说是发生在封建传统早婚的年代,且又都是名门望族。二人结婚时,岳父杨肇已被罢官并贬家为民,赋闲在苑陵故里的家里。次年,杨肇病故,不久岳内兄杨潭英年早逝,妻妹杨容姣婿任护殉职于秦都尉任上。潘岳为岳父家一连串的不幸写诔书赋,深情哀悼。对岳父一家屡遭灾难给予了刻骨铭心地怀念和同情。尤其岳父死后,潘岳还亲自赴苑陵岳父墓前凭吊,写下了情真意切的传世名篇《怀旧赋》。赋文中回忆的自己结婚时双方父母都健在。婚姻迟滞不及的原因为“余既有私艰,且寻役于外”,两句话道出了个中原委。但究竟是什么具体原因使他们距远而不能顾呢?根据史书记“外任居于任所”,为官政务冗繁,宦海沉浮无暇顾及;各自寻役于外及“私艰”的宗法习俗,事不从心的无奈。委婉的道出了长达17年等待的主要原因在杨家。岳父杨肇统兵长年在外征战,直到兵败东吴被贬官之后,作为父亲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女儿完婚。史书载其女儿婚后一年,父亲杨肇即病死故里,葬于故里。然而潘岳父亲潘芘于几时亡故,葬于何处,且史籍无记,潘岳本人也没留下任何文字于以悼念。这其中肯定是史籍的缺失所致,但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潘杨联姻迟滞的主要原因在杨家,更进一步表明了潘岳对婚姻的坚守,对爱情的忠贞。尤其潘岳到苑陵的吊唁,充分彰显了“藉三叶世亲”的仁义恩德。同时“世亲结缘”也再次表明荥阳郡中牟为潘安故里。

  潘岳缔结良缘的古城苑陵,至今民间还流传着“潘杨之好”的动人传说。

  相关文献记载:秦王嬴政17年(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皇帝郡县制,置苑陵县,属颖川郡。晋苑陵县先为河南郡后改为荥阳郡,相传城内建有杨将军府。苑陵古城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城内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如今的苑陵古城位于新郑市东北18公里的龙王乡古城师村的东北角。根据考古发现,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苑陵古城城墙如今还基本成型,东西长2300米,南北宽1700米,平面呈长方形。城墙为典型的版式夯筑结构,层次分明。现为郑州市航空港区大型园林园博园C区,作为苑陵古城遗址园区,正在开发兴建。

  据当地村民传说:古时候苑陵枣树遍地,结的枣皮薄肉厚、香甜可口。“新郑小枣甜似蜜”。更神奇的是苑陵枣个大,色鲜还没核儿(核儿是软的)。当地人叫“虚心枣”。相传苑陵的姑娘个个美若天仙,又虚心向善,忠于爱情。只要和心上人结缘,就把自己的心交给了对方。“小枣树,弯弯枝,上面有个小闺女。想吃桃,桃有毛,想吃杏,杏太酸。想吃红枣香又甜。”那树上的“小闺女”就是杨门与天下第一美男结缘“潘杨和睦”的杨容姬姊妹。“潘杨之好”的世亲联姻,至今仍在民间广为传扬。

  四、潘安故里文化主题公园

  潘安貌美、品高,才华出众,天下第一美男流芳至今。世人常以“貌比潘安”来赞誉生活中的美男。位于中牟县城建设路中段的大潘庄潘安故里旧址,为弘扬华夏美男文化,1996年中牟县拆资650万元,兴建以纪念西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为主题的“潘安文化游乐园”。游园占地120余亩,于当年10月1日建成并对外开放。

  潘安故里文化游乐园,正对大门矗立着潘安手捧经卷的汉白玉雕像;北边设立潘安墓、纪念亭;东部依次为人工鱼趣湖、玉带桥,群众演出的大舞台、文化广场。园区中心鱼趣湖沿岸,垂柳袅袅,花木草坪点缀成景,是人们晨练休闲的理想场所。值得一提的是游园将要建成开放的前三天,潘家坟上的四棵棠棣树,本应春季开花却在九月末提前开放。一夜之间,四棵棠棣树满树白花,令人称奇,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晋潘安2016年被誉为郑州市十大历史名人。为进一步丰富华夏美男文化,提高精神文明的站位,加快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和提升,张扬潘氏传统文化。2012年,中牟县人民政府又投资4亿元,对原游乐园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并更名为“潘安文化主题公园”。主要标志建筑有秋兴楼、荷香鱼趣池塘、玉带桥,花县堂、锦绣亭、清风榭、琴心阁、二十四孝、掷果盈车文化浮雕等。重树潘安伟岸挺立、执笔远望雕像。潘氏文化在园中标新立异,大放异彩。公园从早到晚,游人如织,其中也不乏外地及海外游客的慕名寻访、拜谒。故里地域文化助力了故里文明,地域知名度的提升。

  潘安的美是经历史长河涤洗而扎根于民众心中的美,玉貌潘郎、貌比潘安、天下第一美男,其人品、文品、政品彰显了社会道德价值;至情、至孝、貌美张扬了人心向美的民众美学价值。

  潘安《晋书》本传称“美姿仪”。《语林》载“安仁至美”。《世说新语·容止》首推潘安“妙有姿容,好神情”。天下美男数潘安,千百年来一枝特秀,独领风骚。虽“容止”没有详细具体的描写,但却给后世留下了形象思维的丰富空间,使爱美的中华民族愈加尊崇和向心膜拜。潘安的美还为历代文学家运用诗词曲赋、杂剧传奇、小说词话等,为历史造就了一个寄托着民族英雄情结,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高度统一的美男形象,这是民族文化史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

  潘安历史评价“姿容既好,神情亦佳”、“少年总角辨慧,摛澡清艳”,才颖见称“奇童”,识者尊为“国士”。青年时代掷果盈车洛阳道,《籍田赋》名动朝野。弱冠举秀才为郎,才名冠世,风华绝代。步入仕途的34载,“勤于政绩”、“河阳花县”与“宓子琴堂”相得益彰,成为两千年来赞誉地方官及仁政业绩的最高标准而名垂青史。“诗若舒锦”、“文为上品”、“潘杨之睦”、“辞官奉亲”。政声美、仁声美,一个姿神朗彻,容貌出众,才华超群,政绩出色,情爱奂彩,至仁至孝,忠君义友,形象生动感人的美男子,穿越近两千年的历史时空,走向万水千山、千家万户,走进了民众的心中。

  “貌比潘安”是历史、社会、民众给予美男子的价值定位。传统的“美”总是和“真、善”统一作为至于的品质标准,这里潘安的“貌”即是指“榜样”或者“样子”。儒家给予民族品质美男的形象标准,就这样被塑造而成,并被传承开来,继承下去,这也足见潘公名人的历史效应,也使得我们故里人不但感到骄傲和自豪,而且还要担负起历史责任,使之社会需要、民众热爱的名人效应发扬光大。凝聚民族魂魄,提升民族品质,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全面小康社会,助力领跑,贡献力量。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