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治瘟疫
时间:2020-02-28 08:54:15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

  苏轼一生与杭州有着不解之缘,曾先后两次在这里任职。熙宁四年(1071),苏轼出任杭州通判;18年后,他再度赴任杭州知州。当时,杭州大旱,农业歉收,饥荒与瘟疫并行,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求医问药的穷苦百姓。灾情十分严重,可有的商铺药铺却囤积居奇,大发瘟疫财。

  苏轼多次上书朝廷请求减免供米,减轻百姓疾苦,还采取措施控制米价,缓解经济上的困顿局面。

  苏轼仔细观察当时的疫情,发现百姓感染瘟疫后,症状多为手脚冰凉、腹痛腹泻、发热恶寒、肢节疼肿。针对这种情形,苏轼拿出了一个名叫“圣散子”的药方,配料价格便宜,大约一钱就能买到一服药。然后,组织人在街头架起大锅,大量熬煮加了药剂的粥,派遣官吏带领郎中去治疗,不论男女老少,各服一大碗,效果非常明显,救活了很多人。

  治瘟疫如此神奇的“圣散子”,是苏轼谪居黄州时从老友巢谷那里得来的秘方。据《东坡全集·圣散子叙》记载,这方子所用药材便宜,却特别灵验。病情严重的,连着喝上几剂,即汗出气通、饮食增加,病就好了,即使是没病的,服用一剂,也能健脾开胃、祛病强身。

  巢谷一生喜欢研究药方,这剂“圣散子”他更是视为至宝,连亲生儿子也不舍得传授。苏轼在黄州为官,恰逢瘟疫,于是就向巢谷再三求方。最终,巢谷应允了,但要他指江水发誓,绝不外传。苏轼口头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样有效的方子应该公布于世,解救更多的病人。

  后来,苏轼在黄州途中被一场大雨浇淋,回家后左臂肿痛,连碗都端不起来。经朋友介绍,他去湖北蕲水麻桥,找当地名医庞安时治好了他的病。在相互接触中,苏轼欣赏庞安时的医术和医德,就把圣散子药方传给了他,目的是让方子继续传下去,也让巢谷的名字“与此方同不朽也”。庞安时理解苏轼的良苦用心,将药方记录在了自己的著作《伤寒总病论》里,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圣散子方又单独成书流传至今。

  在苏轼的努力下,杭州的瘟疫最终被控制。可这场战“疫”让苏轼认识到,杭州是水路陆路交通要塞,人员流动频繁,得瘟疫病死的人数通常比别的地方多,所以要有定点防疫场所。于是,苏轼从公款里拨出二千缗钱,还带头捐出五十两黄金,设立了治病坊,名为“安乐坊”。

  苏轼在杭州做了不少实事,“治瘟疫、设病坊”仅是其中一部分。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家家挂有东坡的画像,“饮食必祝”,还为他建立了生祠,作为回报。

  当时的两浙官府对苏轼“设病坊”的做法也很赞赏,向朝廷上奏陈情,并建议朝廷:如果医僧三年医治超过千人的,赏赐在当时代表官服的“紫衣”;三年满所医达到规定之数,不仅赐紫衣,还赏赐可免地税及徭役的“祠部牒”。朝廷接受了奏请。后来,安乐坊搬到西湖边,改名为安济坊。

  苏轼在杭州治瘟疫、设病坊的故事广为流传。后来,当广州疫症流行、死人无数时,广州太守王敏仲紧急向苏轼去信求助,苏轼立即向王敏仲回信献计:广州是商旅聚集的大商港,瘟疫流行,商人旅客先病倒,会传染给市民,这在杭州已有先例。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广州设立一家医院,专门收治染病的患者。

  他还向王敏仲推荐合适的人才,并抄下治疗瘴疫的药方,“用姜、葱、豉三物,浓煮热呷”,请王敏仲在广州大加推广,“无不效者”。王敏仲接受苏轼的建议,广州的瘟疫很快得到了控制。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