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金花
时间:2020-03-23 11:02:56 | 来源:豫网-河南门户 | 作者: ◎罗辛卯

◎罗辛卯

1.jpg

  “王金花,王金花……”

  脚脖子深的玉米地里,一个一手拿草,一手拿铲,穿花裤衩子、半截袖红绿相间粗布衫,汗水泥水把脸划成一幅地图的孩子惊叫一声,几个蹲在玉米棵里割草的孩子刷地都直起身来,目光一齐射向远处走来的姑娘。

  乡间土路上,一白衣蓝裤,留海着眉,两眼如水,脑后两条长辫,身材小巧玲珑却又透出朝气韧劲的姑娘轻盈盈由南向北而来。她就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六十年代,在中牟大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又人人崇拜的中牟县豫剧团名旦王金花。

  1941年,王金花出生在中牟县黄河岸边东漳乡万庄村一个贫困家庭里。从她记事起,家里没有房子,没有土地,父亲和叔叔各有一只小船,靠在黄河里打魚生活,有时往外地打鱼,一两个月也不回家。由于他们不回来,金花和妈妈就没饭吃,妈妈只好带着她去外地讨饭,等他们什么时候回来,母女俩再回家。他们住的是几根木头支棚起来、上面盖上茅草的房子。遇上天阴下雨,外边晴天黄日头,屋里还在扑嗒扑嗒滴水。

  父亲和叔叔是远近闻名的打鱼能手,有时打的魚好,能卖个好价钱,父亲就会给金花带回来个大白馍,那馍的香甜啊,几十年过去了,金花还会回忆起两手捧着白馍一小口一小口细嚼慢咽品味的情景。这样的生活虽然很苦却很温馨。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禍福。金花五岁那一年,妈妈突然得病撒手人间。小金花想妈妈,天天哭。父亲难受的也直掉泪,有人给父亲介绍老伴,父亲怕小金花跟着后娘受气就没答应。可还要生活,还得出外打鱼呀,只得把金花带上。这一天父亲跟一个叔叔到黄河北岸去打鱼,正遇风大浪高天气,开始水流不急,小船还稳,一到大浪区,疯狂的黄河水露出狰狞的面目,形成了卷毛浪。卷毛浪就是两边的水往一处卷,碰到一起时,就形成几丈高的浪头,这种巨浪怪兽不知道吞噬了多少人的生命。小船在漩涡中直打圈圈,小金花吓得放声大哭。父亲不愧是位好水手,边安慰她要她别害怕,站稳船头,左右开弓,三下五除二很快使小船冲过了激流。有了这一次,小金花再也不敢跟爸爸坐小船了。

  父亲也为此犯愁了。他要出来打鱼,孩子怎么办?这天瞎舅来她家串门,听了父亲的话说,大哥你要信得过我,就把妞交给我吧,正好也和俺毫妮做个伴。瞎舅家三口人都会说书。

  金花跟瞎舅走时正是农历十月,农村已是场光地淨的农闲季节,农民有时间听书看戏了。那年金花六岁,解放前卖艺人很苦,就跟讨饭差不多。每到吃饭的时候就进村,找一个好地方把行李放下,给人家借个凳子。舅舅拉弦,表姐打简板,舅妈打小叉,金花在旁边看,等表姐唱完,就有好心人端出饭来。有时候遇上哪家有钱人许愿说书,或三天,两天,她们就吃住这家,还会多少给几个钱。毫妮姐待她像亲妹妹一样处处照顾她,还教她唱坠子书。慢慢她学会唱了,就是手太小,握不了简板,舅舅就给她买了一副小剪板。她很用功,很快就学会了,只要观众要她唱,她就唱,而且唱得有板有眼,大家都为她拍手叫好。从此,每到一地,开场戏都有金花先唱,因为她年龄小大家都喜欢她。

  后来土改了,金花和父亲分了两间草房子,十多亩地,还分给金花一件花缎子棉袄,甭提金花多高兴了,因为她从未有穿过那么好的衣服。金花九岁那年,在工作队和学校老师的动员下上学了。报到时老师给她起个名字叫王金花。因为她跟舅舅在外说书,不怯场,老师提问,她都先举手发言,学习成绩也好,很快加入了少先队,而后担任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在她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为了配合土地革命的政治形势,准备排演几个小节目,到大街上宣传,其中有个小戏里面共有两个人物,一个地主婆一个地主,老师把地主婆脚色给了她。这一演可不得了啦,演得非常成功,大家非常喜欢,她一唱就有人叫好。她也没想到一个她哭着不想演的脚色改变了她的命运。

  张庄村有一个业余剧团,他们看了金花的演出后,每天放学都有几个老头在学校门口等她,问她叫什么,哪个村的,想不想学戏,到我们剧团吧。金花说,我还上学呢。他们说,学戏不耽误你上学,你白天上学,晚上来学戏。金花说,我家离的远,晚上我不敢回家。他们说,你的同学崔玉娣就是白天上学,晚上学戏,你就住在她家。金花把事告诉父亲,父亲看她也想学戏,同意了这个办法。

  张庄剧团有三四十个人,村长是个老戏迷,对业余剧团很重视,号召各家各户兑粮食,买戏装,还从河北请来专门教戏的老师。毛老师看金花是个唱戏的料,对她很下功夫。不到半年,金花就登台演出了。第一个戏是《毛洪跳花墙》,金花饰演丫环。丫环是主角,演出之后,得到大家的好评。老村长和几位团长商量后,为了不误事,就让金花跟着毛老师到各家吃饭。但是,由于要练功,每天起早贪黑,金花的学习成绩却下降了。原来总是班上第一,下降到中等。上完三年级,她就专一学戏了。这一年,金花学了很多戏,有穆桂英挂帅、秦雪梅、梨花归唐、南阳关等十几个剧目,每逢过年过节,都在庄上或其他地方演出。在东漳乡都知道张庄业余剧团有个小妮唱得不错。1955年,中牟县准备成立剧团,把全县的业余剧团集中到县城搞会演,准备挑选人,乡里点名要金花,团里几个领导对她说,乡里点名要你参加,不去也不行,你唱一段清唱行了,说什么也别留那里,咱团离不开你,你要一走,咱们团就完了。看到和她朝夕相处的老师、长辈和兄弟姐妹们,她哭着说,我记下了。但是,尽管团里所有人想尽办法的阻拦、恋恋不舍,在会演中她和占杨业余剧团配演“藏舟”一场戏后,她还是被县剧团强行要去了。

  1956年3月,王金花来到了中牟县豫剧团。

  1956年4月16日,中牟县豫剧团宣布正式成立,王金花勤学苦练,从动作到嗓门,非常认真,也许她的执着、她在平时的付出,她在豫剧《穆桂英挂帅》中演穆桂英。她的唱腔,她的演艺搏得观众的阵阵掌声,也深得领导的满意,在经过研究后,县剧团派她到省戏校学习深造。

  一年后,金花回到了中牟县豫剧团,担任团支部书记、女生队长。演出了《打金枝》、《秦雪梅》等戏剧。

  1957年下半年,在豫西几个县演出归来的中牟县豫剧团在县委大礼堂给县领导汇报演出《恩仇记》,演出中,引起观众无数次鼓掌。演出结束后,观众不走,要演员再给他们唱几段。直到几个演员每个人唱一段才离开。县领导也非常满意,专门招开了座谈会给予了表扬。当时条件很差,下乡演出不定点,一些乡村爭着让到了他们那里演出。没有剧院,都是土戏台,照明用汔灯,没有扩音机,演员唱戏很费劲。人们都是站着看戏,常常后边的人往前挤,一场戏下来要乱好几回。而且下乡演出要带道具,都是演员用车拉着,演员住的是草房、磨房、厨房、学生放假住学校,铺的是麦秸、干草;蚊虫叮咬,跳骚乱蹦,一天两场戏,夜间休息不好,金花就晕倒好几次。那时候金花又黄又瘦,绰号叫“老黄茄”。但是,只要上了舞台,浑身就来劲了。大家都爱看金花的演出,也有很多戏迷,有的会跟几个地方,跑几十里地看金花演出。没有爬到离剧场近的树上、墙头上。演出结束缷了装去住处,身后还跟着一群孩子看。好多人说:看了王金花的戏,一辈子不生气。八岗村的一个女孩跟着剧团几天看王金花,妈妈气得不让这孩子吃饭。到了1959年,剧团又排了不少新戏,有《小二黑结婚》《朝阳沟》《刘胡兰》《刘三姐》,以及后来又排的《红珊瑚》《社长的女儿》《沙岗村》《白蛇传》《穆桂英下山》……这些戏都是金花的主演。

  1961年国庆节,经人介绍王金花和在百货公司工作的周海军结了婚。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生活紧张,婚礼也简单,但是她们相亲相爱,工作虽然忙,生活艰苦,可十分甜蜜。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文艺界有点混乱,演员们都想去好的地方。1963年秋天,有个叫西海的学生跑到新疆建设兵团火花剧团。他把王金花的情况介绍给了兵团领导,兵团领导很重视,安排人到河南叫王金花。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又几经周折,终于到了新疆建设兵团。到的第三天就给她们演了一场《穆桂英挂帅》。领导、战士、群众都很满意,团里给她定了最高工资98元。

  这期间,王金花的名字响遍整个新疆建设兵团,每到一处看戏的人都是人山人海,散了场,卸了装,人们都要去看看她的颜容。王金花很受新彊建设兵团干部战士,群众的喜爱。她也尝遍了新疆的特产马奶子葡萄、哈密瓜,领略了新彊大自然的风光。但是,中牟县豫剧团在王金花走后,受到了重创,缺少了顶樑柱,剧团排戏排不了,重要角色没人当。于是,通过县文化局,由县上出面想方设法把王金花调了回来。“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尽管王金花失望过,苦闷过,但一想到自己是党和人民培养的,她的怨气就一下子消了。她是党和人民的女儿,她只有好好干,才能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党。

  如今,已近八十岁的王金花,每每谈起这一生经历,特别是看到在习近平的领导下,现在国富民强,人民安居乐业,她十分高兴。她说,现在的人都遇上了好时代,有福呀。(罗辛卯)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