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时间:2020-04-03 07:30:43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

  

  插图/王伟宾

  □孟庆玲

  一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瘟疫横行,十室九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样的时代,济世的良相和救世的良医就成为许多人的选择,譬如曹操、诸葛亮,譬如华佗……

  在良相和良医之间,张仲景做出了艰难选择。博览群书的他,或许会成为一个重量级的政治人物。但是,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人生。

  何颙,张仲景的同乡、名士。这天,何颙来到了张府,张仲景忐忑地望着何颙。何颙直视着他,恳切道:“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这是何颙的预言。张仲景无话可说,既如此,良医也是不错的选择:“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何况那个叫扁鹊的神医很早就吸引了他;何况多年来瘟疫如影随形。

  如此一想,张仲景释然了。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医上,仔细研读过《内经》《难经》等古代医书,并四处拜师。他的第一个师父是张伯祖,张伯祖是张氏宗祖中人,很有名望,很喜欢族里这个细心热心又耐心的小青年,采药、制药、抄方、抓药,都要带着他。

  不久,张仲景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了名气很大的医生。这期间,他治愈的病例自然很多,赢得赞誉无数,最为著名的病例是对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疾病的预后。

  某日,张仲景遇到了王粲。年轻人气盛,觉得天下都是自己的。张仲景却忧心忡忡,透过遥远的未来,他看到了王粲40岁时的样子:麻风病缠身,眉毛脱落,半年后身死。张仲景给王粲开了五石汤的方子,并谆谆教导他按时服药。只是,年轻气盛的王粲自然不听,20年后,他果然眉毛脱落,不治而亡……

  二

  富有戏剧意味的是,在张仲景沉下心来做良医时,良相又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东汉有举“孝廉”“良才”的选官制度:每20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要博学、要孝亲,更要清廉,故称为孝廉。东汉末期多举世家子弟为“孝廉”者。

  这些条件,张仲景都具备,成为孝廉是自然而然的事。成为孝廉后,张仲景也断断续续做过地方官,官职和地域不详。建安年间,他成了长沙太守。其时,正值疠疫流行,许多百姓慕名前来求医,张仲景没法拒绝,他是太守,更是大夫,济世和救人并不矛盾。

  于是,每月初一或十五,太守衙门内,便有这样一道景观:太守张仲景坐在大堂上,衙役侍立,朱红的大门徐徐打开,看病的百姓一拥而入……张仲景抄方,衙役们抓药,这哪里是衙门和太守,分明是药铺和大夫!于是后来,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也被尊为“坐堂医生”,人们以这样的方式向张仲景致敬。

  只是,张仲景长沙的幸福时光没有维持多久:其时天下动荡,国家四分五裂;官场腐败,朝不保夕,与其三心二意做良相,不如一心一意做良医。

  自长沙告老还乡时,正值严冬,寒风中,百姓为他送行,他们衣衫单薄,瑟瑟发抖,耳朵冻得通红。张仲景停下来,和徒弟一道为百姓施药——祛寒娇耳汤:将羊肉和祛寒药物同煮,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用原汤再将“耳朵”煮熟。这耳朵便是娇耳,也即现代的饺子,吃了它,据称可预防耳朵冻伤。

  冬至,当我们端上热气腾腾的饺子时,应该感恩张仲景,他的慈悲成就了我们的节日美食。

  三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疫情严重,大疫仅桓帝时就有三次,灵帝时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更甚,十室九空,建安七子中就有四人死于疫情。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大风中,张仲景悲叹,在肆虐的瘟疫面前,就算良医又能奈何?何况某些医者只顾赚钱,哪管百姓疾苦;何况某些医者因循守旧,追逐权势。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足够优秀,优秀到让瘟疫退避三舍。

  于是,张仲景又出发了。

  听说襄阳城里有个“王神仙”善治扼背疮,他千里迢迢赴襄拜师——而此时的他早已是名医了。王神仙果然没让他失望,在药性、医道上给予他很大帮助。民间的针刺、灸烙、温熨、药摩等方法也深深地吸引了他,如层层阶梯,将他引向更高远更空旷的远方。

  他又刻苦钻研《内经》等古典医籍,借鉴其他医家之术,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以期找到攻克瘟疫的方法。十年磨一剑,建安十五年(210年)左右,采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的《伤寒杂病论》终于横空出世。

  之后,张仲景继续研究医学,《伤寒杂病论》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他的著作将是一面盾牌,一面旗帜,冲锋在一次又一次的疫情面前……

  遗憾的是,如此优秀的张仲景,却并没有载入《三国志》史册,和同时代的华佗相比,简直天壤之别:或许是他史料太少,或许他政绩乏善可陈,或许他和著史者陈寿立传标准不符……

  总之,历史上的张仲景是模糊的,模糊到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成为一个巨大的留白。不过历史终究是公正的:被陈寿遗忘的良医,在后世却被尊为医圣,在疾病流行的年代,德医双馨的他成为一个民族挺拔的脊梁。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