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那台缝纫机
时间:2020-04-17 07:54:05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

  

  □杨林防

  我的母亲80多岁了。没事儿的时候,她仍喜欢戴着老花镜,坐在缝纫机前缝制鞋垫儿。缝纫机的声响和着窗外清脆的鸟鸣,奏响了一曲老骥伏枥的乐章。

  母亲是村里的老裁缝。她从小跟着外祖母做针线活儿,练就了一双巧手。母亲18岁时,听说安阳城内公私合营后的一家老裁缝店要招收农村学徒班,就带着家里东拼西凑来的学费,进城报了名。母亲至今记得师傅当年鼓励学徒们的话:新中国让老百姓过上了新生活,不仅城里人的穿衣款式新了,农村人的穿衣也要变,你们学裁缝赶上了好时候。

  母亲学得很用心,学成后就回村做起了裁缝。后来,母亲嫁给了当煤矿工人的父亲,带着借来的缝纫机来到我们村,在生产队做裁缝挣工分。接下来的日子里,母亲还真给偏僻的平原村庄吹来了一股穿衣新风,妇女们由大开襟褂子变成了有两个兜的对襟褂子;男人们渐渐穿上了有三个兜的学生装、四个兜的军便装和四个吊兜的中山装。虽然布料还是自家纺织的染色老粗布,但是个个觉得洋气起来。

  没过多久,亲戚家心疼缝纫机,把缝纫机要走了。母亲与父亲合计后,咬牙凑钱,托人买来一台上世纪60年代开封缝纫机厂生产的“向阳”牌缝纫机。自然,这台缝纫机成为我家的宝贝疙瘩,母亲每天都要把它擦拭得干干净净。

  母亲的手艺好,不仅本村人来做衣服,外村人也慕名而来。每天一大早,生产队上工的钟声还未敲响,母亲已经踩着缝纫机给村里人做衣服了。缝纫机的“嗒嗒”声似冲锋号角从小屋传出,满院生机盎然。那些年,我们姐弟伴随着缝纫机声起床洗漱,背着书包去上学。

  母亲干活利索,缝纫机也争气,不曾出过啥大毛病。不管是染成黑色、蓝色、土黄色的老粗布,还是后来的劳动布、的确良等“洋布”,缝纫机没有挑肥拣瘦,针脚细密而严实。衣服合身好看,人们的心情也舒畅。

  每天中午,是母亲最忙的时候。村里人利用中午生产队歇工的时间,拿着家里磨破的衣服来让母亲缝补。缝补丁时,需要用手推着衣服绕着缝纫机针转圈,一中午下来,常让母亲头晕心烦。不过,破衣服缝上圆补丁,又能让人们穿一段时间,正应了当年人们穿衣方面的顺口溜: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事物总是在不经意间发展变化,往往让人感到始料不及又充满欣喜。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村里人家的日子渐渐宽裕了,缝纫机仿佛一夜间“飞入寻常百姓家”。村里不少年轻姑娘学会了裁缝,比着城里人的穿衣做起了喇叭裤、夹克衫。上世纪90年代初,我去南方上大学,开学前,母亲和两个姐姐分工合作,为我缝制了一套咖啡色的西服。缝纫机的“嗒嗒”声像荡起的双桨,奏响青春欢乐的歌谣,充满祝福,又含着不舍。我羞涩地第一次穿上西服,在拘谨中突然感觉自己长大了。

  到了新世纪,市场上各种新潮新款服装琳琅满目,满足了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穿衣需求,各家的缝纫机成了无用武之地的摆设。尤其是年轻人赶着潮流,穿衣越来越时尚别致。这几年,看到有的年轻女孩穿的牛仔裤有洞洞,母亲说:“闺女,我给你缝个补丁吧。”引来年轻人一片笑声。得知这是一种流行款式,母亲感慨时代不同了。

  母亲依然把缝纫机擦拭得一尘不染,缝纫机随时处于整装待命状态。阳光明媚的日子,母亲戴上老花镜,用“古董级”的缝纫机制作鞋垫儿。我们姐弟不管走到哪里,脚下都有母亲缝制的鞋垫儿陪伴,心中涌荡着满满的爱意,那样的温馨与幸福。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