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 □日夫
时间:2020-06-01 09:59:13 | 来源:豫网-河南门户 | 作者:

  你的你的不期而至

  你的你的不期而至

  使顽强的生命有了全新的意义

  你的你的如期而至

  你的你的如期而至

  让追梦的人们有了登月的天梯

  你穿过穿过原野

  你穿过穿过原野

  给干涸的大地多少绿色的希冀

  你掠过掠过海天

  你掠过掠过海天

  使澎湃的春潮变成连篇的写意

  你是那样不可置信

  你又是那样确定无疑

  如同春雷在天际滚动

  啊 高考1977

  这是电影《高考,1977》的主题曲。宋祖英激情的歌唱,连同昂扬诗意的歌词,深深的打动了经历过1977高考的我。我特意把宋祖英的这首歌下载到电脑的一个特别的文件夹里,不时地打开来听听,

  每次听到这首歌,心潮总是起伏难平,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往事波涛汹涌般滚滚而来,仿佛历历如在目前。

  一

  1973年底,16岁的我高中毕业了。当时正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那个闹哄哄乱哄哄的年代,城里的知识青年还要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更不要说土生土长的农村娃,高中毕业的唯一结果就是回乡务农。看到我们几个高中生同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村里识几个字的“文化人”说,高中生要在过去就是举人啊,那可不是一般人。举人不举人暂且不论,而在当时,高中生仍然是稀缺资源,在这之前,我们村里就没有过高中生。直到我们这一届学生毕业,加上上届毕业的一个,村里总共才有4个高中生。而我们这些高中生在当时最好的出路,就是经过劳动锻炼,被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成为工农兵学员,或到部队当兵、到县上或者公社的社队企业中当个工人,不济的也可以到大队的学校当个民办教师。要和大字不识一个的贫下中农一起修理地球,当一辈子农民,也是人才浪费不是。我们要有这样的出路,谁说了算?那就是生产大队的支部书记。在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年代,大队支书是一手遮天的人物,那就是名副其实的“土皇帝”、“阎王爷”,他说修理谁就修理谁,说叫谁过不去谁就过不去,就是整死你也不犯法。他掌握着一个生产大队一千多人的命运,真可谓炙手可热。我们这些高中生也不例外,也不可能例外。

  当时我们生产大队的支部书记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猛人”,这个在部队当过排长的退伍军人一身的霸气,他带领全大队“破四旧立四新”,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很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比如,他振振有词地说,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以这样的的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于是他规定,人死了不准孝子戴孝帽,连哭也不准,还不准上供。他曾经一把夺过群众上供的篮子,把上供的白馍倒进牛槽里,谁也不敢吭声。他扬言,地富分子再不老实,我把你们全家一股脑儿推进机井里淹死,吓得地主富农们每天都战战兢兢。他说骂谁就骂谁,说打谁就打谁,不止一次的在会场上,在农业学大寨的工地上打人骂人。对这样一个气势汹汹而又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的支书,谁都不愿意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和支书对对着干,只有对权势的敬畏,只有对权势的服从。支书还是一个六亲不认“铁面无私”的人,对于自己同宗同族的本家,对于自己的亲兄亲弟,也要行使支书的权力,谁不听他都不行。有一次他动手打自己的本家兄弟,不成想这位本家兄弟和他玩了命,弄得他威风扫地,也让大家高兴了一阵子。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位支书的带领下,过革命化的春节,大年初一不能在家里享清福,拉上架子车到几十里外的北乡铲草积肥,十冬腊月天寒地冻挖河修渠兴修水利,上冻的河道铁撬杠撬不动也得撬。更不要说农业学大寨大兵团作战,他驱赶着男女老少天不明就上工,就是为了争个先进。我这个小青年和大家一道,在支书的领导下战天斗地,挖河修路架桥平整土地,犁耧锄耙拉碾放磙打场晒粮,什么活都干,一天到晚累得直不起腰。下雨天能够歇歇就真是老天开眼,盛大节日一般让人翘首期盼。特别是一遇全县全公社大兵团作战的农田水利工程,干部们都要搞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天不明就上工,繁星满天才收工,整个人累的走在路上灵魂出窍迷迷瞪瞪晃晃荡荡。

  这样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们四个高中生,一个到部队当了兵,还是个文化兵,两个到县上的工厂当了工人,都混得不错。甚至后来的初中生们,不知道都通过什么门路,当工人的当工人,教书的教书,就孤零零的剩我一个人还在和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当上工人的,星期天或者歇班回到村里来,衣着光鲜神气活现的出现在人们面前,大家都仰慕的同这些人打招呼,整个一讨好的神色。当兵的回家探亲衣锦还乡,更是轰动全村,老少爷们吸着军人递过来的烟卷听他讲外面的世界,连表情都是从未有过的生动。当上民办教师的,风刮不着雨淋不着,照记工分每月还有几块钱的补助。都不下死力了,都成为了“人上人”。说农民忠厚善良,不假,但很多人也势利。扶井杆不扶井绳,墙倒众人推,在农村尤其是这样。生活在那个势利的年代,许多人对我、对我们这个家庭另眼相看了,我生活在冷眼、轻蔑、嘲讽的目光和神色中。生产队长派活,会让我和地主富农一起干最脏最累的活,一些势利小人就是明白无误地要欺负你。那个时间,我苦闷得很,我的出路在哪里,我就这么生活一辈子吗?夜深人静还一个人在村后的沙岗上孤魂野鬼似的溜达,头发衣服经常不洗蓬头垢面,几天十几天不说一句话,几近疯狂。后来读到路遥的小说《人生》,高加林还当过民办教师,只是让人给顶替了,就痛苦得要死要活。而我连民办教师一天也没有当过,直接就是一个农民,而且当时又是那样的境遇,我比高加林的痛苦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为了证明我的存在,我曾当着检查生产的所有干部的面,公开顶撞呵斥我的干部,治保主任把我押到了大队部,险些遭到批判。也是出于青年人那个时代的狂热,我办起了农民夜校,给村里的青年男女扫盲学文化,带领民兵每天出早操,把一二一喊得山响。还有一次,大队推荐了一个干部的亲属上大学,我就发动村里的青年人在扎根农村当一辈子新农民的决心书上签名,以表达对推荐上大学中不正之风的不满,这也可以叫做“反潮流”。只可惜这样的“革命行动”,在许多家长“甭跟着他胡闹,你就不想上大学,就是要戳一辈子牛屁股眼”的呵斥中夭折流产。生活让我看不到希望,看书成为我排遣苦闷的寄托,而在当时却无书可看,书都被当做封、资、修毒草烧掉了,能看到的只有马恩列斯毛的著作,还有鲁迅的书,在偏远的乡下,就是这些书你也看不到。生产队派人上县城拉煤、运麦草什么的,一天补助四毛钱,别人到食堂买个菜喝碗面条改善改善生活,而我宁可忍饥挨饿也要攒下这些钱买书。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鲁迅的一些文章,我就是这样读到的。

  看到我这样,父亲也很着急。在那个春节才能吃上一顿饺子不得温饱的年代,父亲咬牙置办了好烟、好酒、好菜把支书请到了家里,要为我找条出路,不用说讨好支书的话肯定说了不少。酒足饭饱的支书走时撂下一句话:高中生还能叫很下死力干活。那意思是会给我这个高中生一条出路。我对父亲这样巴结支书很不屑,天真的认为这是丢人现眼,就不明白不巴结支书就没有出路的道理。可一想不这样又能怎样,于是满怀希望的在等待支书的恩赐。万万没有料到,一件极偶然的事情,彻底的堵死了我的“出路”。那是在冬天天不亮的的水利工地上,曙色朦胧中,支书猛然出现在我们生产队的河段上,突然大声的质问我父亲为什么要向河里扔土,我父亲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支书就冲了过来要打父亲,在河对面的我跳入河里向支书奔过去,他只要动手,我就一铁锨拍在他头上让他脑袋开花。这时,我们生产队一个副队长站出来和支书论理,我父亲也气得大吵大闹,最后支书气急败坏的悻悻走了。按说,事情到这里也就算了,可父亲气不过,说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是公民的“四大自由”,执意要贴支书的大字报,谁劝也不听。父亲写的大字报贴在了大队部,支书一见就撕掉了,父亲再写再贴,也弄的支书很狼狈下不了台。支书发狠地说,只要我当支书,他姓冯的孩子就别想有出路。那意思就是说,我非要整死你们不可。当兵当工人上大学当教师这样的好事没有指望了,就是入个共青团当个共青团员这样的事,几次三番写申请,就是不批准,就不让你进步,你还能怎么着。在这样的“白色恐怖”里,我还天真地做着自己青春的梦,异想天开地梦想将来要当作家,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让支书看,让全大队人看。走着瞧,我有扬眉吐气的那一天,我常这样安慰自己激励自己。深更半夜还不睡写小说,浪费了生产队里的电,个别“先进群众”有了意见。毛主席逝世,就突发奇想的写了首长诗,父亲拿给县委宣传部长看,部长还给我批了“示”。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发现了我,推荐我当了河南日报的通讯员。生活中有支书的阴影,也有看得到的希望。

  现在看来,是当时的时代造就了支书这样的猛人。文化大革命就是人性恶的大暴露大展览,那样的政治生态让人性中的恶毒和凶狠疯长,毁灭了整个社会的秩序,黑白混淆是非颠倒,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乱了套。在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破四旧立四新文攻武卫等等口号和思想的煽动下,偌大的中国到处杀气腾腾乌烟瘴气。夫妻反目,父子成仇,说不定倏忽之间一不留神你就成了人民的敌人,被无产阶级专政。所谓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被打到,没有了伦理道德,没有了是非曲直,只有打倒、决裂、革命,这些充满暴力和血腥的字眼,只有砸烂谁谁的狗头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的血淋淋赤裸裸。一个农村的大队支部书记霸道些、生猛些,有一些挥舞权力的指手画脚面目狰狞,也算正常。比起红卫兵打断走资派的腿,要了别人的命的疯狂,不算什么,当时的社会就这样。

  高考制度恢复后,支书的儿子复习了两年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这在当时是不符合招生政策的,政策规定只招应届生,复习生不能报考。我知道这一情况后,真想揭发他的儿子以报当年的一箭之仇,只需要一封贴上8分钱邮票的揭发信,支书的儿子就上不成学。可转念一想,农民的孩子考上学是多么的不容易,当年的支书加给自己的不公正不能冤冤相报,自己真要这么做,就成了什么人。

  文革结束不久,全大队全体党员选支书,支书落选了下了台。他可能觉得呆在村里不好受,好在政策也活了,就到县城做起了小生意。没过几年,大概只有五十来岁的他就匆匆忙忙的死掉了。听说村上的人为他打墓,尿到墓坑里侮辱他,大家在“来给老支书尿上一泡”恶作剧的笑声里,发泄曾经的不满,表达对这个已经死去的人特别的“悼念”。支书以他在那个年代的疯狂,换来的是到死都不被乡亲们原谅的下场。他是一个时代的殉道者、殉葬者,支书也是不幸的。

  二

  十年动乱,十年浩劫,随着“四人帮”的倒台好不容易结束了,而我还是一个农民,并且更像一个农民。眼看走出去没有多少希望,大概要当一辈子农民了。难道自己的命运就注定要这样吗,我又有一些不甘心。1977年入冬,天已经很冷了,突然有一天夜里,父亲从外面回来告诉我要高考了。注视我的眼睛充满着希望,我心中一下子闪起了光亮,可倏忽间就熄灭了。实实在在当了四年农民,顶着一头高粱花,会考上吗?自己虽然高中毕业,在文化革命那样的学校里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更何况四年劳改似的劳动,学到的一点东西也忘光了。但这毕竟不用求人,更不用看支书的脸色行事,考上考不上都是自己的事。最后,还是下决心要试一试。

  当时的恢复高考,是许多人不敢想的事,真像一抹亮光,给大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正像宋祖英在歌中所唱到的:你的你的不期而至,使顽强的生命有了全新的意义;你的你的如期而至,让追梦的人们有了登月的天梯。大家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纷纷报名参加高考。村里边已经当工人的当民办教师的参军复员的,也都报了名,许多人自我感觉良好,似乎是志在必得。有人也狂妄地扬言,非清华北大不上,似乎考上大学是手到擒来十拿九稳的事。一直受压抑受排挤的我,没有这样的优越感,心中很忐忑,甚至有些自卑,别人本来就比自己优越,自己比别人就是低了一头,这个时候还张狂什么。一次我到村上当工人的高中同学家里说起高考的事,这位同学看到我一脸的不屑,趾高气扬的说,一般的大学我是不会上的,既上就上个好大学。面对这样的狂妄,我只有唯唯诺诺。人家都太顺利了,这个同学一毕业没多久就到县城当了工人,一直以来大家对他都刮目相看,贵族似的捧着他,他也觉着自己高人一头拃人一膀,油然而生的优越感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来。

  课本找不到,也不可能有人辅导你,更何况从知道高考消息到考试只有二十来天时间,真是要命啊。父亲不知从哪里弄来了几页油印的复习资料,我如获至宝发疯似的看啊背啊,就这样在那里胡乱踢腾。郑州插队到我村的一名知青见到我的复习资料说看一看就给我,可这小子竟拿着复习资料跑回郑州复习去了。得知情况,父亲赶忙借了一辆破自行车,急急慌慌的赶到郑州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个知青的家,也好不容易才要回了复习资料。父亲说,找到他们家,全家人正在吃饭,一家人连让父亲吃饭的话都没有,都是一副恶狠狠的表情。好在复习资料要了回来,他真不给你,或者说找不到了,你也干瞪眼。我很气愤,骂这个知青真他妈差劲,要找他算账。父亲说算了,抓紧时间赶快复习吧。从部队复员回来后就到县总工会上班的同学,看到我复习应考写的作文感觉不错,拉我到县广播站找到也报名参加高考的编辑,一起切磋琢磨,让我越来越有信心。这之后又到高中毕业的母校听了几天老师的辅导,高考的日期就临近了。

  高考考场在县城,我家离县城有二十多里地,家里人让我头天晚上住到离县城近一些的亲戚家里,可以少走一些路,不耽误考试。父亲特意从粮所里换回分别为三、六、九斤的粮票,交给我说:三六九王登殿,好好考。我拿着粮票,知道这是拿着父母的期望,也拿着我自己的希望,有一种光想哭的感觉。

  我步行二十多里地,到了亲戚家里,不知是激动还是焦虑,晚上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昏昏沉沉的来到了考场,见考场周围用白石灰画着警戒线,还有军人在站岗,一派庄重严肃的气氛。我的同桌是一位看上去像下乡知青的女生,也是一脸的严肃。我们报考的是文科,要考语文、政治、数学,历史地理是一张卷子,总共四门课,满分400分。卷子发下来了,政治、历史地理的考题,自己做着做着就找到了感觉,觉得题目不难。我同桌的那位女生不断拿眼睛看我的试卷,抄袭了不少。我心中很是鄙视,自己不会抄我的算什么本事,也有意无意的不让她抄。考试语文,我觉得更不成问题,我的语文程度最好,在学校里就是语文尖子,一看作文的题目是:我的心飞向了毛主席纪念堂,为抓纲治国一年初见成效而热烈欢呼,任选一题,就有点沾沾自喜了。这样一来坏了事,本来应该写好的作文没有写出效果,看一遍写好的作文自己都不满意,再重写已经来不及了,我就在选做题上下起了功夫,把陈毅的梅岭三章这样的选做题匆匆忙忙做完了,走出考场就懊恼不已,应该考得最好的语文竟然就这样考砸了。数学考的更是一塌糊涂,许多题自己都不会做。同桌那位女知青数学做得飞快,还主动把做好的卷子推给我让我抄,我是一脸的大义凛然,倒不是怕监考老师发现,而是压根觉得抄袭别人的卷子是莫大的耻辱,不会就是不会,绝不抄袭别人,就这样一身正气,一直到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木然的走出考场。

  数学考得不好没什么,自己数学学得不好,应该考不好。而语文自己应该考得最好却没有考好,在这之前还写过悼念毛主席的长诗,还写过备考的作文,都不错,为什么就考不好,真是见了鬼了。我一脸怏怏的回到家,给父母说了自己考试的情况,父亲让我把考场上的作文回忆着再写一遍,他看后大失所望,还忍不住发了脾气。我觉得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沉浸在失望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一位在我们村驻队的工作队员,是毕业的工农兵大学生,问起我考的怎么样,我说了情况后,他说你一定会考上。这样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也隐隐约约感觉到希望的所在。

  不几天,陇海铁路复线工程开工了,我随着大批民工上了工地。一望无际的工地上到处都是人,人山人海,红旗飘扬,广播喇叭响个不停。拼尽全力干活,累得要死,收工倒头便睡,高考的事也就忘了个干干净净。那天下午,正在工地上埋头干活,接到通知让我回去参加高考体检。这个消息如同在人群中扔了一颗炸弹,砰地一声爆炸了,大家都惊呆了,许多人都拿异样的目光看着我。也在工地上劳动的支书怔怔的看着我的眼睛里有着太多的复杂,这是他始料不及的事情。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的这个结果,使我显得很平静,我很淡然的看了支书一眼,就走出了人山人海的工地。刚巧碰到当兵复员回来在县总工会上班的同村上下届高中同学,他也接到了体检通知,只是他摇头无奈地说:我不中,就是参加体检也考不上,这我自己知道。我说,那不一定。他只是不置可否的笑了笑,就跟着县领导视察去了。后来才知道,全大队报名参加高考接到体检通知的只有他和我,还有那个拿走我复习资料的郑州知青。

  希望在我心中升起,语文考试的失误让我提高了警惕,体检决不能再出问题。也不知道都体检什么,只是觉得肯定要查视力,我就把视力表从头到尾一行行全部背了下来,也真派上了用场。紧接着填报志愿,也不懂应该怎么填报,也没有老师指导,第一志愿报的是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也就是后来的河南大学),第二志愿报的是武汉大学图书馆系,之所以要报图书馆系,是因为自己想读书而读不到,报图书馆系就有书可读。第三志愿报的什么,现在想不起来了。就从报的志愿来看,真是稀里糊涂,简直是盲人瞎马,是可笑的盲人摸象。后来读到易中天的书,易中天考上武汉大学经过图书馆时就大发感慨:终于有书可读了。而著名河南作家阎连科也是1977年参加的高考,他在《我与父辈》的书中记述了当年参加高考的情况,志愿报的也是武汉大学图书馆系,也是为了有书可读。可见在那个时候,有书可读是那样的求之不得。也许是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小儿子高考时,我趴在电脑前研究高考志愿,生怕因为高考志愿出问题影响孩子。

  在焦急等待的日子里,听到别人录取的消息我就坐卧不安。听说信王村有人接到了开封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我就在夜里摸到人家家里打听情况,还亲眼看了人家的录取通知书。父亲也坐不住,到郑州招生办去了一趟,打听到了我的情况:总分考了232分,政治80多分,史地80多分,语文60多分,数学10几分。招生办的老师说,考得还不错,就是志愿报的不行,但是也被开封师范学校录取了。父亲不放心,又到开封师范学校打听情况。学校说,在文革中学校被工厂占用,开学报到会晚一些。当父亲把这些情况告诉我时,我说不想上想复习一年再考。父母都劝我:“去吧孩子,这几年你吃的苦还少啊”。去就去吧,毕竟是考上了。走,上我的大学去。

  就这样,一兴高考我就考上了,参加体检的我们三个,就我被录取考上了,而且是我们村我们这个生产大队三里五村考上大学的唯一一个。我是实实在在的高考第一人,不能说我就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但我带了个头,虽然在我后面村里接二连三的出了好多大学生,而开先河的只能是我。我从别人冷漠鄙视的目光中走了出来,我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出了自己的路。正像宋祖英歌曲中所唱的那样:高考,1977,使顽强的生命有了全新的意义,让追梦的人们有了登月的天梯。感谢高考,感谢1977。

  三

  到了学校,才知道开封师范学校录取分数线是180分,我超出了52分。和同学们谈起高考,一个考得也不错但没有我考得好的同学说,我们都吃了报志愿的亏,像你这232分,如果报开封师范学院的政教系,那肯定会录取。也确实,当时刚恢复高考,招生、考试、录取的各个环节不可能都那么合情合理,那么无懈可击。因为时间紧,什么都是匆匆忙忙,不可能没有一点问题。也有高分却没有被录取的,也有政审出问题的,也有把考生弄错的,问题多了。不像现在的高考,制度上的设计很严密,各个环节天衣无缝科学合理,就很少出问题。

  就拿平行志愿来说,就是保证考生考了高分在录取时不吃亏。但不管怎么说,自己还是考上了。看看周围的同学,许多都是城市里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还有些是干部家庭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出身,我一个农民的孩子,应该知足了。

  后来留意1977高考的情况,才知道全国当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有570万之多。资料显示,那一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570万人,原计划录取21.5万,后增加至27万,录取率为4.7%。录取比例为29:1,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当时“河南省招生办”规定:11月18日至24日报名,12月9日至10日考试。短短的6天时间内,河南有70.59万人报名考试。不过那一年河南最终录取了9374人,录取率为1.3%。就这,还包括了河南为了把25岁以上的考生分数线和25岁以下考生分数线拉平而争取的近3000个名额。为了提供更多上学机会给年轻人,最初是采取了按年龄划分数线的方式,录取分数线是:25岁以上的文科考生276分,其他考生180分;25岁以上的理科考生256分,其他考生156分。因为优秀考生太多,河南又争取了近3000个名额,才把25岁以上的分数线和25岁以下的分数线基本拉平。1977年的高考,河南共有9374人圆了大学梦,录取率1.3%,低于全国的录取率4.7%一大截,录取率仅为1.3%,真可谓百里挑一。在当年河南70.59万考生中,我是被录取的9374人中的一员,我是幸运的,是时代的幸运儿。

  回首1977高考,谈及它的意义和影响,远的不说,就我个人的感受来讲,我觉得高考制度的恢复确立了一种制度,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秩序。这个制度打开了人才上升的通道,个人出身、政治权力等因素不再成为决定力量,一个人可以从相对公平的竞争角度决定自己的取舍,通过个体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个社会秩序,让人们渴望公平的愿望能够在合理的竞争中得到实现,而不是向权势献媚。在这之前,许多人为了被推荐上大学,付出了失去尊严、失去人格的惨重代价,许多女知青委身于权势,把自己的灵魂和肉体献给权力的祭坛任人糟蹋,悲哀啊。恢复高考不仅是简单恢复一个入学考试,而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许多人的命运从此发生改变。以下是摘抄的评价高考1977的文字: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刊登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如一声春雷,震撼了人们冰封已久的心。时至今日,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人依然情不自禁地感喟: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我可能还是个泥瓦匠;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我可能还是个赤脚医生…… 谈到高考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影响,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说:1977年恢复高考的意义不仅止于高考本身。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它拾回了三样很重要的东西。

  第一样东西叫“稳定”。恢复高考其实是恢复了普通个体通向上层的一个发展通道,这是中国社会形成“稳定结构”的主要原因,它给普通人一个机会,可以通过这种相对公平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这个通道不存在,那么普通人向上的发展还有什么方式?

  第二样东西叫“价值观”。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是勤劳致富,然而“文革”中却反过来了,穷人要致富,就要搞阶级斗争,而不是靠知识和勤劳。恢复高考相当于拨乱反正,重新肯定了知识的价值,这对当年社会风气的扭转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样东西叫“科学与民主”,即五四运动所宣扬的“德先生”与“赛先生”。恢复高考使整个社会的思想架构重新回到现代社会的轨道上,这对高等教育后来二三十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进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它重新告诉人们,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很重要。因为在此之前通行的原则是“唯成分论”,红五类、黑五类,个人的前途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取决于权势,取决于政治,取决你的家庭背景。一个“不良”的家庭出身,一个被政治权势圈定的人,就要注定你一生坎坷的命运。恢复高考,用“分数论”打破了“成分论”,它至少给大家一个相对公平的起点。

  现在的高考录取率是多少,下面是一组统计资料。全国(1977年~2013年)历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统计如下:

  1977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570(万人),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8(%)。

  ????197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610(万人),录取人数40.2(万人),录取率7(%)。

  ????197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468(万人),录取人数28(万人),录取率6.1(%)。

  ????1980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333(万人),录取人数28(万人),录取率8(%)。

  ????198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59(万人),录取人数28(万人),录取率11(%)。

  ????1982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87(万人),录取人数32(万人),录取率17(%)。

  ????1983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67(万人),录取人数39(万人),录取率23(%)。

  ????198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64(万人),录取人数48(万人),录取率29(%)。

  ????1985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76(万人),录取人数62(万人),录取率35(%)。

  ????1986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91(万人),录取人数57(万人),录取率30(%)。

  ????1987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28(万人),录取人数62(万人),录取率27(%)。

  ????198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72(万人),录取人数67(万人),录取率25(%)。

  ????198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66(万人),录取人数60(万人),录取率23(%)。

  ????1990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83(万人),录取人数61(万人),录取率22(%)。

  ????199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96(万人),录取人数62(万人),录取率21(%)。

  ????1992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303(万人),录取人数75(万人),录取率25(%)。

  ????1993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86(万人),录取人数98(万人),录取率34(%)。

  ????199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51(万人),录取人数90(万人),录取率36(%)。

  ????1995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53(万人),录取人数93(万人),录取率37(%)。

  ????1996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41(万人),录取人数97(万人),录取率40(%)。

  ????1997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78(万人),录取人数100(万人),录取率36(%)。

  ????199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320(万人),录取人数108(万人),录取率34(%)。

  ????199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288(万人),录取人数160(万人),录取率56(%)。

  ????2000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375(万人),录取人数221(万人),录取率59(%)。

  ????200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454(万人),录取人数268(万人),录取率59(%)。

  ????2002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510(万人),录取人数320(万人),录取率63(%)。

  ????2003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613(万人),录取人数382(万人),录取率62(%)。

  ????200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729(万人),录取人数447(万人),录取率61(%)。

  ????2005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877(万人),录取人数504(万人),录取率57(%)。

  ????2006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50(万人),录取人数546(万人),录取率57(%)。

  ????2007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10(万人),录取人数566(万人),录取率56(%)。

  ????2008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50(万人),录取人数599(万人),录取率57(%)。

  ????2009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1020(万人),录取人数629(万人),录取率62(%)。

  ????2010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57(万人),录取人数657(万人),录取率69(%)。?

  ????201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33(万人),录取人数675(万人),录取率72(%)。

  ????2012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15(万人),录取人数685(万人),录取率75(%)。

  2013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15(万人),计划录取人数685(万人),计划录取率75(%)。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现在,高考人数从最低时164万(1984年)增长至1050万(2008年),录取人数从最初的27万攀升至685万,大学录取率高达75%,现在上大学太容易了。当年的我们一考上大学,等于说就端上了铁饭碗,成为社会的优等公民,是社会精英上层人士。而现在的大学生,找个工作都是那么的不容易。大学毕业生,已经从原来的天之骄子变为今天的普通就业者。时代在进步,学历在贬值。

  今非昔比,现在的年轻人和我们那个时候的年轻人,又是这样的不同。

  如果当年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语文考好,也考80多分,自己会不会考上一个更好的学校。如果自己当年报对志愿,是不是也可以考上一个更好的学校。如果当年在高考考场上,对于同桌主动推过来的数学试卷看上几眼,数学就不可能只考10几分。如果参加1978年的高考,结果会是怎样。如果自己哪怕当个民办教师,也有时间多看些书,高考是不是会考得更好。人生没有如果,如果这样,我就不是我了,我还是我吗。

  如今,年近花甲,忆及当年,感慨万千。没有高考1977,就没有我的现在,我的命运,我整个的人生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感谢高考,感谢1977。

  你的你的不期而至

  你的你的不期而至

  使顽强的生命有了全新的意义

  你的你的如期而至

  你的你的如期而至

  让追梦的人们有了登月的天梯

  你穿过穿过原野

  你穿过穿过原野

  给干涸的大地多少绿色的希冀

  你掠过掠过海天

  你掠过掠过海天

  使澎湃的春潮变成连篇的写意

  你是那样不可置信

  你又是那样确定无疑

  如同春雷在天际滚动

  啊 高考1977

  2014.11.28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