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真实的宋之问 ♣ 宋宗祧
时间:2020-07-20 07:13:07 | 来源:郑州日报 | 作者:

  宋之问字延清,生于洛阳,初唐著名诗人,是中国历史上被冤杀的屈指可数的文人之一。

  上元二年(675年),20岁的宋之问高中进士,但他并没有出来做官,而是与司马承祯、田游岩、韩法昭、赵贞固一起在嵩山过起了隐士生活。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君临天下,35岁的宋之问应武则天之召成为习艺馆学士。后来宋之问在《忆嵩山陆浑旧宅》中回忆道:“少秉阳许意,遭逢明主恩。”这就说明,宋之问对武则天女主天下是认同的,什么“牝鸡司晨”他根本不在乎。另外,在中举可以授官的情况下主动隐逸15年,也说明他的名利思想并没有多么严重。关键是士为知己者死,这才是他效忠女皇的根本动力。

  宋之问的诗写得那叫真好,偏偏女皇也雅爱这一口。发生在他们君臣之间的《龙门夺袍》的故事,作为诗坛佳话广为流传。一日,武则天率领群臣游龙门,突然间就来了雅兴。他令群臣各赋诗一首,先成者赐锦袍一领。也就半炷香工夫,左史东方虬第一个写好。君无戏言,马上兑现,东方虬高兴得心花怒放。谁知“坐未安”,宋之问也已写好,众人“莫不称善”。于是,女皇从东方虬手里一把夺回锦袍,命宋之问穿上,荣耀无比。

  应该说,当武则天健在的时候,宋之问大红大紫没有问题,但武则天一旦失势,宋之问的命运便很是堪忧。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人在相王李旦的支持下发动政变,不但把武则天赶下了台,而且以“媚附二张”为借口将数十名朝臣和文士流放南方,宋之问去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当了个参军。但是政变并不是中宗的意思,当他基本坐稳了皇位以后,便下旨赦免并召回了流放的官员。回朝后宋之问自然坚定地和中宗站在一起。谁知道李旦、李隆基父子早就在觊觎皇位。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莫名其妙地死亡,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发动政变,扶李旦登基,是为唐睿宗。睿宗立即传旨,“以狯险盈恶”(见《新唐书·宋之问传》)将时为越州长史的宋之问流放钦州(今属广西)。两年后,睿宗将皇位传给了李隆基。李隆基更是刻不容缓地传下旨意,将宋之问赐死。

  李旦、李隆基父子为什么这样恨宋之问?这就得说到武则天当政这二十年的历史了。武周朝的历史,究其实质就是李显、李旦兄弟为了皇位明争暗斗的历史。客观说,李显是兄,由他继位更符合制度。但是,李旦明显比哥哥工于心计。虽然他一副淡然的样子,但心中对皇位的渴望炽如烈火。武则天觉察到了两个儿子,特别是小儿子在暗中较劲,很是无奈。啥叫虎毒不食子?武则天是也。为了避免他们像祖父李世民和大祖李建成那样兄弟自相残杀,作为权宜之计,武则天自己当了皇帝。但武则天总有谢幕那一天,所以由谁接班依然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目标。不仅武则天越来越倾向于李显接班,而且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更是倾力支持李显。一直到李显登基之后,武三思都是李显最信任和倚重的人。这不仅引起了李旦的嫉恨,也引起了中宗的太子李重俊的愤怒。神龙三年(707年),莽撞的李重俊受他人挑唆发动兵变,诛杀了武三思父子,继而逼宫,却因士卒倒戈而失败。之后,中宗礼葬武三思,宋之问也为之作《祭梁宣王文》和悼诗。这自然令李旦父子恨得咬牙切齿。再后来,如前所说,李隆基政变成功,政权转到了李旦这一脉。

  作为初唐最杰出的诗人,宋之问一是留下的诗文最多:诗200多首,文35篇;二是质量最高,多有佳篇、佳句;三是他是律诗——“沈宋体”的奠基人之一。但对于宋之问之死,千余年来几乎没有谁同情,大都说他人品低劣,当然,这都是受了封建史家的误导。退一步说,即便他确实媚附了张易之、武三思,但无非就是写了几篇诗文而已。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