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河工 □喻玺
时间:2020-10-15 07:42:42 |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 作者:

  出河工是我们豫南一带农村人的俗语,就是到别的地方去整修河道的意思。出河工是20世纪才有的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自从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和村提留乡统筹以后,乡亲们就再也没有出过河工了。

  出河工一般在冬季,因为那个时候农活儿基本上都干完了,农民们不像现在可以外出打工挣钱,大多闲着无事可做。所以,县里就会利用这段时间,组织农民对境内的一些多年没有疏浚、河坡垮塌、河底淤泥增厚、影响灌溉和排涝的河道进行整修。

  我曾有过两次出河工的经历。一次是1986年冬天,息县泥河治理工程,县里成立了泥河治理工程指挥部,我被临时抽调到指挥部搞新闻宣传工作,负责采访工地上发生的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编印战地简报。当时,指挥部设在靠近泥河不远的村部里,我赶到指挥部报到的当天上午,就立即随同指挥部领导到工地检查各乡镇民工到位情况。放眼望去,河道两边的乡村公路上,到处是拉着粮食、炊具、被褥的手扶拖拉机和架子车以及一群群扛着铁锹铁锨的民工。先到的民工,有的在卸架子车上的粮草,有的忙着在河边的空地上用高粱秆和剥了麻皮的红麻秆搭建简易工棚,有的在和泥垒制灶膛。第二天,当我们清早醒来,远远地就看见泥河两岸插满了红旗,堤坝上人山人海,各乡指挥部和各村民工连还架设了高音喇叭,有的喇叭里播放着好听的歌曲,有的正大声吆喝着通知,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仅一夜工夫,各乡镇的民工就全部到位,并且已开始施工了。那天,我步行20多公里,沿途采访了好几个乡镇十几个村组的民工,当晚就写好一篇新闻稿《万众一心治泥河》发给信阳地区广播电台和息县广播站,并在战地进行广播。泥河治理工程前后持续了两个多月,我每天都要深入工地实地采访,发现了好多感人的故事。民工们住在简易的工棚里,虽然生活比原来好些了,三两天能够吃上一顿猪肉炖粉条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民工条件依然比较艰苦。尽管如此,民工们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顶着刺骨的寒风抽水清淤、挖泥抬土,甚至挑灯夜战,没有任何怨言,让我很受感动。工程期间,我光简报就发了40多期,采写新闻稿件50多篇,起到了较好的宣传鼓动作用,受到指挥部领导的多次表扬。

  第二次是1998年冬,息县汪湖水库治理工程。那时我在临河乡任副乡长,主管农林水机电工作,所以,组织民工出工和施工的任务自然落在我的头上。由于工程战线不长,工程量不是很大,当时参与的乡镇不多,主要任务就是把312国道原来经过汪湖两头的道路和桥梁改道取直。那个时候,农村改革已经20多年,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好多农民外出打工挣钱,腰包撑得往外冒,筹集粮款已经不是问题,乡里动员会召开三天后,各村民工就陆续到位。并且,出工的农民也不用搭窝棚了,全部租住在附近农民家里,生活上,几乎顿顿都是大鱼大肉。施工中,除了清淤和挖土需要人力,拉运土方基本上全是四轮拖拉机。生活好了,民工们干劲儿更大,整个工地到处红旗招展,机声隆隆,工程进度很快。开工不久,书记、乡长就带着乡直机关单位的负责人到工地慰问,为前线民工送来了几百斤猪肉、粉条和100多箱方便面,民工们很受鼓舞,干劲倍增,不到一个月,就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工程任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转眼30多年过去了。如今修河筑坝全是机械化作业,挖掘机、铲车、翻斗车早已代替了铁锹和架子车,再也不用农民出河工了。但每次回想起当年群众出河工时的情景,心酸的同时,更多的还是振奋。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