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 老道口·古庙会 □徐慧根马双喜
时间:2020-10-23 08:16:48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

  说起滑县的“道口”二字,你是不是会在第一时间想起“道口烧鸡”?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两个字背后还有很多故事。

  史料记载,金朝时期,黄河流经道口,因此处为黄河左岸金堤上的一个渡口,最早系一李姓人家在此摆渡为生,故称李家道口。清乾隆年间,道口开始日日有集。到了清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水路更加畅通,上可达百泉,下可抵天津。在近5公里的卫河河段上,道口设立了10多个码头、渡口和矼槽。加上道清铁路于1907年建成通车,这里水陆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人烟辐辏,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旱码头”,被誉为“小天津卫”,有“三关六铺九大会社”。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三关”指的是东关、西关、南关,为什么独缺北关?因为“北辛店”代替了北关。其实,“辛店”这个名称最早并不是地名,而是专指为远途运货的车马行人提供住宿的客店,一般设施简陋,收费低廉,即后来称呼的“干(乾)店”或车马店,常见于我国北方。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末的近20年间,道口镇还不算大,但在这个3平方多公里的区域里,生活着约4万名居民,还拥有纵横交织的5条河渠、相互连接的3个坑塘以及8个独立坑塘,形成了独特的水系景观:河渠清澈见底,池塘水溢,碧波荡漾,青草滴翠,鱼虾畅游其中,蛙声不绝于耳;岸边绿柳成荫,树上蝉声此起彼伏。

  那时,站在大运河的河堤上,只见河中帆船南来北往,桅杆林立。货船逆流而上时,一条纤绳缓缓拖动着沉重的大船。岸边的纤夫赤脚光身,只穿一条短裤,黝黑发亮的膀子上套着纤绳。他们手扒着地,脸贴着沙滩,在一声声整齐的号子中吃力地蹬着双脚,身后留下一个个沙窝。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因卫河上游水源吃紧,船运也逐渐走向衰落,岸边再也看不到纤夫的身影。

  道口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代劳动人民在这里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社会文明,“道口正月火神庙会”就是在这里兴起、传承、发展至今。据史载,这一庙会起源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700多年,元末明初已初具规模;明嘉靖年间至民国初期,是它的第一个发展高潮期;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古会一度消失;1949年至1965年,它获得了新生,迎来第二个发展高潮期。

  古时,道口镇的房屋建筑多是土木结构,室内装饰及摆设也以木质、纸质、布质较多,夜晚照明多用油灯、蜡烛,做饭多用柴火。人们为避免火灾,就建造庙宇(老道口的火神庙仅有一座,位于河西村)敬奉“火神”,表达出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当时,道口的晋商、冀商、津商三大商家集体商议,将每年的正月二十七至二十九定为火神庙会的会期,原因有二:一是据说正月二十九是“火神爷”的生日,二是正月里商家的生意相对清淡,时间充足。庙会期间,各个商号店铺、各条街巷的民众都要置办纸箔、香烛、供品,在火神像或火神庙前焚香燃烛,同时还要组织文会、武会,敲锣打鼓去火神庙请火神,上街表演“过招”。

  一开始,火神庙会是文会,即表演花车、花船、秧歌之类,明末清初武术传入道口,庙会也逐渐增加了武术节目。青狮武术、抬阁、背阁、高跷、龙灯、花篮舞、八卦秋、竹马、莲花灯、四大怪……庙会上的节目可谓“文武”双全,各具特色,吸引了周边方圆上百里的百姓前来助兴,到处人山人海,每年观赏者达一百多万人次,至今长盛不衰。

  如今,它的影响辐射到了晋、冀、鲁、豫、津的广大地区,备受欢迎,素有“东南西北都看遍,不如道口古会转一转”之说。2007年,“道口火神庙会社火”被确定为首批河南民俗经典。

  老道口的影子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它留下的一个个韵味悠长的故事,还吸引着后人去发现……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