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车到俺家门口 □吴天敏
时间:2020-11-21 16:25:57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

  小时候,我的老家在大山顶上,位置偏僻,山高坡陡,闭塞的交通限制了村民的出行。

  村里的乡亲有的没下过山,有的没进过城,有的没见过汽车。要是上街卖木材、药材,买油盐,全靠肩扛手提,翻山越岭,一个来回常常得起早摸黑一整天的工夫。一年到头喂成一头大猪,出售的时候需要五六个壮劳力抬下山。如果有重危病人,大家伙用担架一路轮换抬着往医院送。穿山道走夜路不小心摔伤的事儿时有发生。

  我16岁前,没到过乡政府,更没到过大家口中的县城。对县城的所有遐想,仅限于对公共汽车和自行车的向往。

  1986年春,老师要带我们几个学生去县城参加作文比赛,街上没有班车。在乡政府院内,我们看到一辆车,小心翼翼地询问司机去不去县城,司机指了指没气的轮胎。我们赶紧凑钱买了一个打气筒,卖力地轮番打气,然后人摞人挤坐在逼仄的小车里,才得以成行。

  回来时还算有幸,坐上了一辆货车。一路颠簸,转弯时,一位同学竟被甩了下来,还好有惊无险。

  1989年寒假,我从市里坐客车到县城,然后回乡下。在城里恰巧碰到乡政府的吉普车,我以极其谦逊有礼的态度,赢得了一个座位。那是我第一次坐吉普车。一路上,我最大的愿望是能碰到一个熟人,以证明我确实坐过吉普车。然而,一路奔驰,这份小小的虚荣心最终也没能满足。

  1990年秋,师范毕业的我被分配到乡里的中学任教。当年冬日,我从学校去县城。好不容易坐上了一辆拉矿石的卡车。到县城下车时,已是灰头土脸。当时的想法是,万万不能碰到熟人,让人认出就太尴尬了。

  交通不便,成为制约家乡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大路坦途,是家乡人民的代代梦想。时常,我坐在石门槛上,远望着山路的尽头,臆想山路变成平坦大道。

  后来,山路虽已改造成机耕路,但依旧是一条艰辛的路。晴天时,沙砾土的路面上坑坑洼洼,尘土飞扬。雨天里,更是泥泞不堪,深一脚浅一脚,还要蹚过一条条水沟。

  那些年,车少路差。在机关单位,司机非常吃香。平日里,大家都小心地讨好巴结司机,以防急需用车时作难。从县城到老家,不到80公里,让人感到非常遥远,远得每走一趟,都要颠来倒去的先计划好几天,然后再舟车劳顿一番。有一年,我老家的外甥要结婚,我帮他借了一辆吉普车。婚礼那天,新郎、新娘坐在车内,迎亲的、送亲的人则步行,就这样已经是山村里最为风光的了。

  风风雨雨中,一路走来。虽离开了山路,但心里总也放不下——放不下山里人的纯洁、真挚,放不下烟村苍苍、青山隐隐,忘不了老树、炊烟、瓦舍,忘不了牛羊、田垄、月光。最放不下也忘不了的,还是那条崎岖艰难的山路,那条阻碍家乡经济发展、阻碍人们走出大山追寻幸福的路。

  行色匆匆。2013年,在多方的鼎力相助下,家乡山路已雏形初现。至2014年春日,市、县交通运输部门倾力支持,村两委奋力求进,终投资两百余万元,平坦的康庄大道铺展开来,乡亲们激动不已。

  而今,路程还是那段路程,但感觉似乎近了很多。一时兴起,说走就走,半天就可以一个来回。这种远与近的感觉,是得益于道路的变化和交通工具的进步,拉近了县城与老家的距离。

  2017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乡亲们住上了新房,班车也通到了家门口。生活因路而变,民心因路而聚,产业因路而兴,峡谷因路而亮丽。

  一条路,连接的是乡村到城市,拉近的是贫瘠到富足,打通的是困顿到希望,凝聚的是党心和民心。

  现在,路过村头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条通达大道呼之欲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愿乡亲们从此一路幸福,生活天天向上。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