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流淌着沙颍河 □黄其杰
时间:2020-12-19 07:54:44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

  有人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条河。我的心底,也一直流淌着一条河流,她宽阔而清澈,平静却流急。水面,波光粼粼,鸥鹭翔集,有帆船从远方驶来,又从眼前悠然远去。岸边,茂密的芦苇一望无际,天光下,风过处,苇叶摇荡沙沙响。大堤横亘,一边是我家,一边是长河,大堤两边,庄稼茁壮,杨柳依依。少年时,广播里经常唱京剧《沙家浜》,每当唱到“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时,我就觉得,那个拿着手枪、身穿新四军灰色军装的英雄郭建光一定来过我们村,他唱的就是我眼前的景象啊。

  后来我知道,家门口的这条河叫颍河。颍河古称颍水,相传因纪念春秋郑人颍考叔而得名。其主要支流为沙河,因此也被称为沙河或沙颍河。颍河流长,干流发源于嵩山,流经许昌、周口、阜阳等地,最后汇入淮河。

  我家离城市很远,离颍河很近。直到读书离开家乡,远远回望,才突然发现,我们的颍河是一条了不起的河流。她源远流长,在历史上名气很大,自古就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地位。在李佩甫先生编剧的电视剧《颍河故事》里,在我的乡亲孙方友先生的系列小说里,两位著名作家讲述的就是我家门前这条河的故事。我知道,这条河早已从中原流向了世界,并从地理形态演变成人文形态,流进了文学殿堂。

  我总是想,如果颍河是一部有着记录功能的时间机器,那该储存着多少个精彩的故事、多少个美丽的画面啊!如果真有时间隧道,那么,我一定从家门口的这片芦苇荡进入,再一次扑入她的怀抱,回到我的童年。那里,留存着我太多的记忆和欢乐。

  那时,河边是割草的好去处。那里草木茂盛,芦苇摇曳,河坡中间有拉纤人踩出的一条羊肠小道,两边都是一人多高的各类植物。割草虽方便,但一个人是不敢去的,因为传说河边“不平静”,经常有人坠河。所以,我们常常是一帮小伙伴结伴去割草。割满一篮后,往往下河游泳,经常是游到对岸再游回来。秋天,我们就在河岸边烤红薯,因为可以就地取材——那里既有红薯也有柴。天冷了,我们就去河边剪芦苇缨子,那是编草鞋的好材料。数九寒冬,河面封冻,我们就在河面滑冰,白茫茫的冰面上,一群少年在飞驰、嬉戏,有时虽摔得七倒八歪,却笑得前仰后合……那快乐,城里的孩子是体会不到的。

  我喜欢站在河边看,看上下来往的船。有摇橹的小渔舟,有鼓荡的帆船,也有咚咚作响的大机动船。那时经常有汽艇、机动船在河上来来往往搞运输。我们村河边有码头、有煤场,村人装货卸货,昼夜人欢马叫,一幅繁忙景象。

  那时候,河水很清很干净,我们常常赤脚站在岸边,捧起河水就喝,那种甘洌清甜,比当今各种名目的瓶装水好喝多了。

  河里过鱼,是上天给我们河边居民的福利。乡亲们用“过”字来表达鱼群首尾相接、汹涌而下的情景,真是太传神了,没有在河边住过的人,对这种景象是难以想象的,感觉那河流是由鱼而不是由水构成的,有时好像鱼比水多,鱼比浪高,鳞光闪闪,此起彼伏。过鱼一般是在河水上涨的时候,上游接连下雨,河水暴涨,泥沙俱下,河里的鱼因为泥沙而缺氧,聚集在水边呼吸,就形成了过鱼奇观。有时用一个竹篮子就能抓几十斤鱼,自家吃不了,就给亲戚送点,烧鱼的清香会飘荡很远很远。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离开家乡来城市读书、工作,每次回去,我第一件事就是要到河边转一转,到河堤上走一走,在河畔听水流拍岸,看河流上空日升日落,让风吹乱头发,让雨淋湿衣衫。那种感觉,是到家的酣畅,那种体验,如母亲的爱抚。

  没有想到,家乡的这条母亲河也遭遇了灾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扩建,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不断拔节,砂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于是,人们开始在河道里捞砂子,铁锹、筛网,成群结队,早出晚归。这些水淋淋的砂子,被人们从河道里起出,被汽车、拖拉机运到城市。后来,手工捞砂演变成机器抽砂,船越来越大,砂越来越少,河水浑浊,河岸陡峭,有的地方逐渐塌陷,原本草木茂盛的河岸逐渐变得荒芜。而曾经清澈丰美的河流,也变得越来越瘦,越来越丑。

  河水开始变脏,河流泛着白沫,喘着难闻的浊气,她一次次地拒绝我走近她、亲近她。家乡人无奈地说,那是两岸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河流,他们取走了清流,泄入了污浊。一条清凌凌的母亲河,变得丑陋不堪,变得拒人于千里之外,让多少游子伤心落泪。颍河,我记忆中美丽的河,一点点离我远去。

  我盼望着,这条河再次清澈的时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家乡父老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们停止了下河采砂。政府也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关停了污染水源的工厂。一度污浊不堪的颍河慢慢变得清澈,又恢复了她美丽的容颜。

  在老家生活的侄子经常在微信朋友圈晒图,说从家门口的河中钓了多少多少鱼,他邀请我带着朋友回老家吃鱼!

  在一个芦花放、稻谷香的季节,我终于又站在了颍河的身旁。大河无声水流急,夕阳斜照下,波光粼粼,水鸟翻飞,风拂芦苇,岸柳成行,清新水汽扑面而来。那一刻,我似乎又回到了我的少年时代,那个绿草如茵、碧水长流的年代。让我感慨的是,如今的这个时代,已经不是昔日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而是一个丰衣足食、幸福安康的新时代,家乡父老和全国人民一道,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路上与幸福为伴、与快乐结缘。侄子说,村里有人投资扩建了码头,说不定我们村很快就划归周口港区了……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离开家乡已经三四十年了,可每当这舒缓而深情的歌声在耳畔响起,我的思绪就回到了家乡……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