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力量 ♣ 墨 柳
时间:2021-04-03 09:40:49 | 来源:郑州日报 | 作者:

  春节期间,当河南春晚以黄河文化、中原精神为主题的《唐宫夜宴》在全国刷屏出圈的时候,我正在阅读著名作家邵丽的长篇小说《黄河故事》。这部小说去年在《人民文学》发表后,又以单行本出版发行,迅速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入选中国小说学会 、十月文学、收获杂志等2020年多种文学榜单,掀起了一波黄河文化热潮。

  黄河哺育了河南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塑造了中原大地人们勤劳朴实、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邵丽是河南本土成长起来的作家,青少年时期生活于黄泛区,后来定居在黄河之滨郑州,对中原这片土地和黄河文化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与体悟,创作了大量以中原精神、黄河文化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可以说,这里既是邵丽讲述“黄河故事”的地理空间,也是小说故事的文化根基。

  在《黄河故事》中,邵丽以敏锐的洞察力、足够的耐心、丰沛的情感,写出了复杂的“人味”,通过小人物谱写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用“细小”诠释了“宏大”。

  邵丽认为,黄河是哲学,也是宗教。当你懂得了一条大河,也就懂得了世事和人生。一个作家思想的高度决定了其作品的高度。而她对底层人物的关注,则体现了她作为一个优秀作家的大爱与悲悯情怀。她曾如是说:“看见最卑微的人的梦想之光,我觉得是一个作家的职责所在。”

  《黄河故事》向我们呈现了一段生活在黄河岸边普通家庭悲欢离合的家族史。小说虚实结合,娓娓道来,以为父亲寻找墓地为线索,引出大姐、二姐、“我”、妹妹和弟弟五人的成长经历和生活情状。母亲强势、坚韧、忍辱负重;父亲逆来顺受,从不抗争、辩解,拘谨懦弱。 最终父亲在接连两次的生意失利后“意外”死亡。父亲、母亲之间的对抗、博弈和父亲的死,像阴暗的影子一样,在孩子们身上打下了烙印。“我”的无奈、大姐的自私、二姐的隐忍、弟弟的懦弱,构成了一幅人间烟火图,其中的爱恨情仇一言难尽。

  邵丽以极具生活化的语言,勾勒出了人物琐屑的生活,拆解出了人物之间微妙繁复的关系,从不同视角呈现了生活的真相。这是一个在岁月的流转和地理空间的变迁中逃离和回归的故事,它残忍却又不乏温暖。书写了小人物隐秘的心酸和无奈,呈现了人物细微的心灵变化和人性的复杂,以及生活的多面性。

  《黄河故事》中并没有用大量的篇幅来写黄河,却让读者无时无刻都感觉到了黄河文化的存在。作家预设的人物复杂情感和美学底色中,黄河在人物生活和命运之下“奔涌”。姚水芹、李轩、赵伟峰、乔大桥等都是我们身边日常而普通的人。他们坚韧、勤劳、忧伤、幸福,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历。他们的悲伤、痛苦中又蕴含着幸福,倔强中又蕴含着梦想。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黄河中的一滴水,我们一起聚积成了“黄河”。小说中父亲和母亲的梦想(也是黄河边无数人的梦想),都与黄河水一样,奔流不息,延续传承。

  正如著名评论家白烨所言,作品的主旨在于回归和寻找,父母的形象在“寻找”中渐次鲜明,至爱亲情也在“打捞”中逐渐回归。看似是在揭示隔膜与疮疤的叙事,不知不觉中就反转了过来。父母的不易、亲情中的苦涩、日常中的复杂、平凡中的亮光,都汇聚起来,既令人为之唏嘘,又引人深长回味。

  读完《黄河故事》,与我第一次看见黄河时一样,既有心灵的震撼,又有无尽的感慨。无疑,这部小说是对黄河文化与中原精神的一个重要表达。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短短的几十年间社会的巨大变迁,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物质的丰盈和生活的变化;也看到了黄河哺育下的许许多多“一家人”,他们浑浊而奔腾的一生,历经苦难却又坚忍不屈。

  这部小说,让我更加贴近了中原这片热土,进一步理解了黄河文化。我清楚地认识到,不能狭隘地理解黄河文化,它不仅宏观、深厚、庞大,也微观、世俗、细小,渗透在我们的血液中,渗透在社会的角角落落。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