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和观察:两种身份获得者 ——兼谈高治军诗集《凤鸣于山》
时间:2021-05-29 10:49:42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

  □邓万鹏

  前不久传来高治军的诗《清明思念》获得《诗词世界》年度评比一等奖的好消息。其实,获奖对于治军并非新鲜事,这么多年来他获得了不少全国和省级奖项,他对这些成绩并不怎么在意,高兴一会儿,就又去书写新作品了。类似《清明思念》一批写母亲的诗歌作品,我早就读过,他送我的新诗集《凤鸣于山》,就收有不少同类题材诗作。

  高治军始终做着似乎与诗歌没关联的工作,几十年来的写作全在工作间隙,在节假日,在朋友聚会后,在匆匆路途中,在火车上,在别人的梦乡里,在自己的不眠夜。他总在默默地写、不间断地写。他的诗古体居多,自由诗也有,不拘形式,不赶时尚,算来竟也有十多种诗集出版。他对诗歌是打心眼里的热爱,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如果你以为他的诗歌写作与他的具体职业之间,是抵触或矛盾的话,就错了,他把他的工作与他的写作融为整体,血肉难分。

  高治军写作的主要奥秘似乎就潜藏于此。读他的诗,总让我心生感慨,他的确把诗歌和他的人生、他的生活工作水乳交融。一般来说,他的工作完全压住了他的诗兴,但奇迹出现了,他来了一个常人难以做到的反制。工作不能疏忽,做好分内工作是公务员的天职,同时他又把这一切化为诗歌的材料,他把自我扩大了,一个人同时获得了两个身份:既是工作的计划者指导者参与者,又是这一切的“局外人”,是过程的观察者。这对于很多爱诗但无暇写诗者,无疑带来了新启示,生活中因为二者矛盾,最终不得不放弃诗歌者比比皆是。

  高治军这样的能力,构成了他特有的这种类型诗人和类型写作。对诗人而言是个福音,少了一份写作本身的压力和世俗负担,反多了一份工作的诗情和怡然,精神上的自给自足,境界上的物我两忘,作品质地的天然无雕饰,很多好诗就会自己生长出来了。

  高治军诗歌题材领域广阔,大到时事政治、先进人物、江山形胜,小到戏曲观感、工作培训、朋友聚会,在其笔下都焕发出新时代光彩和人性诗意。处理这些题材时,他总能做到眼到心到,有感而发。在一些不大容易出诗之处写出诗来,且不同流俗。它完全是凭借激情和深厚的诗词功底,来保障这些作品的艺术质地,这些诗,这些激情,这样的诗人,在这个时代自有一份意义。

  当我仔细阅读《凤鸣于山》中的“念情”和“风物”两部分诗时,会更清晰看到另一个高治军。这是这部诗集核心所在。亲情、乡情,父亲、母亲,老师、同学,这些概念构成治军生命中的血肉核心。他是从豫西走出来考上兰州大学中文系的,毕业后又来到郑州工作,常年远离家乡,游子情怀格外炽热。每到节假日,他都尽可能回豫西故乡与家人团聚,与故旧重逢。每当这时,诗情也格外活跃。《清明怀母》《清明忆母》有20来首,写回乡与亲人团聚的达10余首,写节日团聚的有20来首,写同学朋友的也有20余首。他懂得感恩、知恩图报,是时时牵念亲人朋友的有情有义真汉子。他的专业的古典文学素养,机智闪烁的诗情,扎扎实实的写作精神,确保了他的这些作品的热度和质地。

  通读《凤鸣于山》,我们看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浪漫,也看到了诗人怎样把一份与文学无关的工作熔铸进文学,让平凡生活充满诗意。我赞赏拥有务实精神又不乏诗意情怀的诗人。这样的诗歌有根基,这样的诗人令人充满敬意!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