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教育如何守住“中国味”?
时间:2017-02-18 07:25:34 | 来源:工人日报 | 作者:余嘉熙 冯国鑫 石磊

  

  天津一家中医院医生正在给患者治疗。视觉中国 供图

  【豫网】 “我们当时学中医,三五年就可以出师,基本都能自己开方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刘永业说,“而现在,从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学生,即使学了五年、七年,甚至读到博士毕业,也很少能准确把脉问诊,开出良方。”

  作为一名长期在中医临床一线工作的大夫,刘永业深知人才培养对中医行业发展的重要性。然而,他却发现中医药教育越来越培养不出合格的中医人才。

  在刘永业看来,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既有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滞后,中医学生职业素养和临床能力不足的原因,也有师资队伍总体数量不足,高水平师资匮乏等因素。但他认为,近年来多次引发公众热议的“中医西医化”是主要原因。

  那么,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西医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中医院校又该如何传承与创新中医教育方式,更好地培育中医药人才?近日,《工人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课程设置、培养模式

  中医药教育缺乏“中国味”

  刘萌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的一名学生。

  她感叹,中医专业学生能够花在中医课程上的时间“真的很少很少”。以五年制本科为例,一位中医专业学生1/3时间学习英语、体育等基础科目,1/3时间上西医课,只有1/3的时间在学中医课。再加上考研、实习等因素,中医专业学生学中医的时间不会超过一年半,“如此短时间,怎么可能培养出一个高水平的中医师?”

  “全国100多所医学院校的学生只用1/60的时间(60学时左右)学一点中医知识,而全国32所中医院校的中医学生却必须用1/3的时间(1200学时左右)学习大量的西医知识。”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连建伟说,采取西医高等院校的教育方式,失去了中医教育的特点,违背了中医成才的规律。

  而在研究生阶段,记者调查发现,中医硕士或博士的学业从入学之初就要开始围绕选题、实验、论文而展开,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努力寻找中西医结合点,用现代医学的方法证明中医药的疗效,从而证明中医药存在的价值。“几乎90%以上的中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动物实验研究,没有突出中医学术特色,甚至有的论文内容根本与中医药无关。”连建伟说。

  中医不仅在课程设置上出现“西医化”倾向,在培养模式上也同样如此。原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表示,中医类研究生培养按照西制实行分类指导,有“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之分。“科学学位”培养中医科研人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才是培养中医临床医生。

  然而,“这样是很难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人才的”。吕玉波说,将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割裂,把中医按照现代医学的模式人为分割,这无疑是犯了中医重整体、讲系统的大忌。

  河南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医生宋兆普来自中医世家,16岁就开始师承其父、著名中医大师宋金庚。“中医有自身的特点,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说,因为中医更多地需要师带徒,需要言传身教,需要在与病患交流中去感受和体会中医的疗法,这不是简单的在教室里听课就能学好的。

  此外,科研项目审批过分推崇现代科学方法和指标导向、中医学术也按照西医的评价体系来要求等也是中医药教育“西医化”的体现。

  就业考量、待遇偏低

  中医药人才队伍萎缩

  业内人士指出,中医院校之所以增加西医科目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同时掌握中西医技术,从而更好地就业,然而结果却往往导致学生杂而不精。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黎敬波看来,中医药大学之所以相继开设西医专业,也是被逼无奈,因为学生就业是学校教育的考核标准。现在很多中医院需要数量可观的西医,但西医院校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去中医院工作,所以催生了中医药大学培养纯西医学生的现象。

  中医院为何需要西医?这与中医医生待遇低有很大关系。河南省中医院的一位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像针灸、推拿、理疗这种纯中医的科室,医疗服务费都非常低。“扎半天针,最后连工资都开不出,谁还愿意干?”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中医院也是按照西医的那一套来收费的,而不考虑诊疗中“人”的价值。在西医治疗中,各种医疗仪器设备检查费用占据总费用的大头,越是使用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检查费用占比越高。而中医诊疗,三个指头把脉、一银针而已,对病因的判断全靠医生的经验,“这部分需要漫长时间培养,属于‘人’的价值,却在实际工作中很少得到体现。”

  也因此,不少中医院迫于生计,纷纷增加西医科室,增加采购各种西医仪器设备检查项目,以增加医院收入。而一旦西医开放,西医专业大学毕业生就要占据中医院的用人名额,导致一些中医院减少中医专业毕业生的招人规模。

  而由于中医成长周期长、学徒待遇低、回报慢等原因,不少中医学生也不愿从事中医行业。据统计,每年我国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95%转行从事其他职业,在剩下的5%中,又有90%的学生不在一线从医,而去做医药代表。

  据《2015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执业(助理)医师共有303.9万人,其中,中医类别的职业(助理)医师为45.2万人,仅占总人数的14.9%。不仅如此,每年中医新增就业岗位远远少于西医。2002年至2010年间,我国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人数只增加了42253人,还不到西医师增加人数的1/12。而且,国内知名中医的人数也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

  此外,医疗行业以药养医的潜规则驱使医生偏好使用西药、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的退化、在科研项目立项审批上过度强调现代科学指标导向以及中医药专业学生对中医价值缺乏认同,也是中医不断失去“中国味”的重要原因。

  “更加经典、更加现代”

  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

  事实上,中西诊断方式不同,看病也各有所长。中医讲究预防为主,重视整体,主张以养生为要务,突出“治未病”,虽然治得慢,但副作用小;西医则讲究有病治病,用化学合成西药等方式专病专药,服药方便,追求及时效应,相对治得快,但副作用相对较大。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主任医师谷晓红认为,中医从治未病到治有病,再到善终,无不体现出中国式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东方哲学思想。

  而这些优势却很容易“迷失”在以西医为评价标准的体系中。那么,如何才能守住中医的“中国味”呢?

  山西中医学院傅山学院副院长高建忠认为,从专业角度分析,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学生是否合格,主要看学生是否学到了中医思维。“评判一名医生是不是中医,也主要看其是否用中医思维诊疗疾病。防止中医西化,最根本的问题是确立中医思维。”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表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传承创新”,应该是“更加经典、更加现代”。更加经典,是回归经典的本源,发掘传承,,建立中医的思维模式;更加现代,是勇于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要借助现代科技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师汤朝晖则建议,要尊重中医自身学科规律,建立相应的学术成长机制、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并开展师承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还要注意到,中医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才晚、可持续时间长,因此,应充分发挥退休老专家的作用和影响力。”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