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民 一个乡村“名医”的坚守
时间:2017-02-27 07:02:19 |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 作者:仵树大

  【豫网】 在漯河市源汇区空冢郭镇半坡朱村周边的十里八乡,村里的中医朱新民可谓是无人不知,这不仅因为他医术精湛,更因其常年坚守在乡村一线,用医者仁心打动了乡邻。

  2月13日上午10点,记者驱车来到距离漯河市区十多公里的半坡朱村,村西头朱新民家三层小楼的门口已停了六辆挂着不同地区牌照的小车。走进屋内,一股浓郁的中草药香扑面而来,沿着楼梯往上走,二楼和三楼的墙壁及空隙处,密密匝匝挂着包括内蒙古、上海等全国各地患者送来的162面锦旗。

  在二楼对着楼梯的诊室内,七八名患者及家属正在排队等候就诊,朱新民双目微闭正为一名患者把脉,对推门进来的记者毫无察觉。“老家一个亲戚患病多年,来朱大夫这里看好了,我们一大早就赶过来慕名求医。”来自平顶山叶县任店镇的孙女士在门口小声和别人说。

  对于慕名到半坡朱村就医的外地患者,村民朱铁成颇为感慨:“金杯银杯不如咱老百姓的口碑,人家从不打广告,每天全国各地来看病的人不断,靠的就是医术医德积攒下来的口碑。”在他眼里,朱新民家世代为医,医德流传,村里老少也跟着沾光,“咱去看个病,人家就收个成本钱,遇到家境不好的根本就不要钱。”

  记者此前对朱氏家族行医早有耳闻。由政协郾城区委员会编写的《郾城文史资料》中有这样的记载:“朱氏妇科享誉八方,始于清道光年间,历经五代,近二百年历史,第五代传人朱新民,生于1951年,协助父亲做出最突出的成就,是将祖传秘方及朱氏几代人的宝贵经验加以总结,发表论文,公之于世。1998年被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河南分所授予‘中原公认名医’。”

  在村里采访时,更多的村民是对于朱新民的医术和义举竖起了大拇指。街边晒太阳的村民朱全发得知记者来采访,步履蹒跚地走过来,用手拍着自己的大腿说:“俺能保住这双腿,多亏了朱大夫!”2000年,五十岁出头的朱全发大腿双侧股骨头坏死,家境贫寒的他只能躺在床上听天由命。得知情况的朱新民,跑到他家仔细诊断后,量身定制了一套中医治疗方案。

  奇迹真的发生了,原以为就此瘫痪在床的朱全发,服用朱新民的中草药一年多后,可以拄着双拐下床,经过持续的中医治疗,继而能用单拐支撑行走,直到现在完全独立走路。“俺家都熬烂了十多个药罐,吃人家(朱新民)这么多年的中药,从没收过钱,俺现在自个能走一里多地。”念及过去,老朱两眼泪花。

  而像朱全发这样受到朱新民关心关照的村民还有很多。中午一点多,还未接完诊的朱新民才抽空到楼下吃饭,听到记者上午来采访,他腼腆地笑了笑说:“不好意思啊,来的人太多了,早上七点到现在就没下过楼,大多都是外地的,咱得仔细看,不能让人多跑趟。”今年大年初三,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八点多,他接诊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26名患者,几乎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由于长期久坐,埋头伏案,写处方太多,朱新民也患上了腰椎病和颈椎病,但为了大老远来的患者,他总是简单吃些药物,坚持坐诊上班。

  简短的采访中,这个已名声在外的乡村中医道出了坚守在农村的缘由,“中医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国宝,不论在哪儿都要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半坡朱村半数以上都是朱姓户,祖辈几代在村里行医济困,咱咋舍得丢下老少爷们不管?”

  如今,条件好起来的朱新民,自己掏了26万元将村东头的卫生所修缮一新,儿子朱凌云学习继承中医的同时兼修西医,打理村卫生所的日常事务,为半坡朱村1800多口老少提供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也为了父亲的心愿,继承中医,融合西医,为村民幸福健康而坚守。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