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的健康“守护神” ——记叶县廉村镇甘刘村村医刘超云
时间:2017-04-12 08:04:20 |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 作者:丁需学 娄毅 杨沛洁 赵贝贝

  

  刘超云在为患者诊疗

  豫网3月30日,细雨蒙蒙,虽已是春分时节,空气中仍弥漫着丝丝寒意。

  像往常一样,早上刚过6点,叶县廉村镇甘刘村村医刘超云就起床了。他先打扫诊所的卫生,烧了壶热水,打开紫外线消毒灯……因为紫外线消毒灯必须先打开一个小时,乡亲们来了就可以直接用了。

  快7点了,刘超云才走进厨房,把两个生鸡蛋打碎搅匀后,用热开水沏成茶。刚刚喝了几口,村民李云祥就在老伴的陪同下来了。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几天前,她头部突然不适,经检查血糖又升高了。

  刚刚为李云祥量完血压输上水,就又有一名村民来就诊了。

  连续为3名村民诊断完输上水后,已经快8点半了。李云祥的老伴突然看到已经放凉的鸡蛋茶,连连抱歉地说:“超云,茶已经凉了,你咋总这么着急,俺也不差这一会儿呀。”

  “没事儿,已经习惯了。”刘超云站起来,伸了一下有些酸疼的腰,1.5米左右的身高,显得瘦削单薄。

  刘超云已经在甘刘村从医28年了,该村2000多口人,目前他是村里唯一的村医。那碗没喝完的鸡蛋茶,就是他的早饭。

  因身体残疾,他无奈走上了从医路

  刘超云出生于1966年10月,因为生活贫困,他天生营养不良,很小就患上了佝偻病。没钱看病,父亲只好整天背着他求偏方,错过了最佳治疗期,最终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如今1.5米的身材,腿就有1米,他的腿已经伸到胳肢窝下面了,心脏、肺等脏器已经变形了。稍微一运动,他就要喘气,时间久了,脸上总有种潮红。“那是呼吸不顺畅导致的。”他说。

  1986年,刘超云高中毕业。由于身体残疾,连高考体检关都没有过,尽管成绩很好仍被拒在高考预选大门之外。“一下子,我觉得活着没啥希望了。”他回忆道。

  就在这时,一个亲戚介绍刘超云去平顶山卫校学习,他成了一个旁听生。年迈的父母省吃俭用,全力支持他的学业,他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认真学习。由于没有钱买专业书,一到周末,他就去书店抄书。慢慢地,书店的工作人员也被这个残疾“常客”的行为打动了,破例让他伏在书案上抄,没有凳子,还为他弄来一摞书垫在屁股下面。就这样,他一抄往往就是一天。

  三年学习结束时,刘超云的成绩门门优秀。在北渡卫生院实习期间,由于业务能力强,医院希望他留下来,这让刘超云陷入了纠结:有一份正式工作养活自己,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一想到父母老了,家里还有个智障的哥哥需要照顾,他还是忍痛拒绝了,回村开起了诊所。

  夜里冒雨跑几里路出诊,

  仅收两毛钱药费

  万事开头难。刚刚回到村里,一个佝偻的毛头小伙子,能不能看好病,总是让一些人不放心。那时候正是计划生育高峰期,做绝育手术的妇女做完手术后要回家输液休养,这是别的医生不大愿意干的活儿,刘超云接了过来,他经常上门服务,从来没有怨言。再就是打防疫针,他也总上门去,一来二去交流多了,乡亲们慢慢认可了他。

  刘超云的诊所里还放着一个手电、一把雨伞和一双雨靴,因为半夜三更起来出诊是常事儿。晚上来敲门的,往往都是比较急的病。他一听到召唤,或背起药箱就走,或穿好衣服坐在诊所里等。

  那时村里的道路全是土路,更没有路灯,一到下雨全是泥泞。最初,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刘超云就靠一双脚步行出诊,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也不管路远路近。一个雨天的晚上,一位村民急诊,家属骑着自行车来接他,他顶风冒雨颠簸了几里地,为病人诊治后,药费才收了两毛钱。“这是不能算成本的。”他说。

  像这样出诊半天,收个块儿八毛的,对他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了。

  很多时候,一晚上有多个病人敲门,他要起来多次。有一年寒冬腊月的夜里,他刚送走一个病人,又有一个电话打来,他边穿衣服边自言道:再早打5分钟,就不用再脱衣服了。那天晚上,他前前后后起来了4次。

  20多年过去了,村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也有了一辆小电车,也会有人开车来接他出诊,但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老三样”。

  为了抢救病人,把鞋都跑丢了

  “超云啊,那次你叔中毒,我来喊你,你着急得一只鞋都跑丢了……”采访中,村民韩认说起几年前的事仍记忆犹新。

  那年,韩认的老伴儿给烟叶打农药时不小心撒到身上,到了晚上,口吐白沫,神志不清,她哭喊着叫开了刘超云的门。当时正值农忙,刘超云在地里忙到很晚刚刚躺下,一听情况,他慌忙从床上爬起来,带上药箱就跑。

  “慌得很,鞋跑丢的事儿我自己都忘了。”刘超云回忆说,他第一时间给患者注射了针对性的药品,输上解毒药,然后家属拉着架子车,他举着输液瓶往镇卫生院跑。由于身体差加之在地里忙了一天,他几度喘不过气来。到了镇卫生院,他又帮着参与抢救,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早上病人脱险后,他才一个人拖着疲惫的步子回了家。

  刘超云没有时间打牌喝酒,没有轻轻松松过过一个重要节日,更没有出过远门。去年,在赴河南电视台录制《脱贫大决战》的节目时,他才第一次来到郑州,外甥专门开车带他去看了看黄河。

  “我不是不想出去走走看看,是不能也不敢,我怕乡亲们有病找不到我。”刘超云说。

  亲眼看到病人离世,他忍不住泪流满面

  作为村医,往往要承担一些社会责任,这对于病弱的刘超云来说,往往意味着要付出得更多。

  2003年“非典”期间,刘超云每天背着沉重的喷雾器到各家各户、公共场合消毒,一忙就是一天。由于身体不好,到了晚上,他全身疼得不敢躺下。后来,有村民就替他背着,他硬是坚持着完成了“非典”期间的消毒任务。

  当时,村里有30多个外出打工的人被实施隔离,刘超云每天给他们量体温。由于疫情来势凶猛,一些村民闻“非典”色变,就问他:“你不怕被传染上?”他回答:“怕也得去,我是医生啊……”

  村里有一位老人,患肝癌晚期疼痛难忍,刘超云就到家里去为他输液。老人就求他:“超云坐这儿,和我说说话,我就不疼了。”

  就这样,一连几个晚上,刘超云都没有回家,患者家属十分过意不去。他安慰道,老人没剩多少日子了,就满足他的心愿吧。就这样,在老人弥留之际,刘超去仍守在老人病榻前。

  刘超云最难忘的是一个晚期食道癌患者,弥留之际,连一口水都无法咽下,眼睁睁地看着病人艰难地说完最后一句话后慢慢地闭上了眼,他忍不住泪流满面。“心里特别难受,真想为他做点啥,可恨自己无能为力。”他回忆道。

  “当村医,我最怕的是病人的病情不见轻,更怕遇上意外状况。”刘超云说。从医28年来虽然从没出现过医疗事故,但他也有过惊心动魄的时刻。有次,给一个患者打青霉素,虽然皮试不过敏,但药输到一半就出现了过敏症状,他连忙采取急救措施,但血压迟迟上不去,眼看病人就要休克,他一边继续施救一边打电话找车,直到病人在叶县人民医院出现好转。从此,刘超云更加谨慎,只要卫生室有输液的患者,输到几点,他就在一旁守到几点。

  每天靠安定片入眠,睡前唱歌减压

  采访刘超云的时候,她14岁的女儿待在家中,抱着个布娃娃在眼前走来走去,嘴里还不停念叨着。诊所就医的村民无奈地摇摇头:“哎,别提了,那是超云的伤疤啊,揭一次疼一次。”

  刘超云的家庭很特殊,父母下世,哥哥年近七旬,有智力障碍,不久前又得了脑梗塞;妻子也有智力障碍,不能干家务;女儿也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今年14岁,连大小便都自理不了,只能待在家里,整天给怀里的布娃娃说话。一家人只有他的大儿子是健全的,现在在外地上大学。

  所以,刘超云只能自己抽空做饭、抽空洗衣服、抽空打扫、抽空做随访……遇上出诊的时候,他只能撇下家里3个病人,回来后,几个人把家里锅碗扔得遍地。尤其是他的哥哥,劝他吃饭的时候,还会遭到无理谩骂。“为此,多少次,我也嚎啕大哭过,总觉得很无助。”他说。

  多少次,又累又饿的刘超云只能哭完后默默地收拾。安顿好3个人后,泡方便面是他的家常饭,煮冻饺就是他改善生活的佳肴。然而,有时候冻饺还没煮熟病人就来了,他就关了火;病人走了,他再煮……最终吃到嘴里的时候,早已泡得不像饺子了。“习惯了,我只能一个人吃自己的饭。”他说。

  由于吃饭不及时,热冷不均,刘超云患上了胃病,疼起来头上直冒冷汗,这个时候他就赶紧啃几口馍喝几口水。他的大姐、二姐知道自己弟弟的状况,就总给买些牛奶,并一再叮嘱兄弟热着喝。

  一天的忙碌后,终于能挨着床睡觉了,刘超云隐在心头的痛才发作出来。“女儿是我最大的心病,我只盼着她能自己照顾自己,有个好归宿。”提起女儿,刘超云的眼圈红了。

  他说,女儿现在已经会来例假了,往往要弄脏裤子,可是妻子不会照料,他作为父亲不方便,只能央求乡亲们帮忙。他只希望女儿能照料自己,将来嫁个普通人家。

  儿子也是刘超云的心痛,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有次他问孩子有对象没有,孩子回答:“爸爸,我咋敢找呀,如果对象来家里一看,全是不健全的人,咋办……”说到这里,他哽咽了。

  为此,他每天靠两片安定片才能入睡。临睡前,他喜欢唱会儿歌,用手机录下自己唱的歌发到朋友圈,以此来转移痛苦。

  刘超云感恩的是多年给予诸多帮助的左邻右舍、亲戚朋友:诊所是借亲戚们的钱盖起来的;家人平时穿的衣服是村里好心人送来的,屋里的家具也是别人换下送来的;儿子考上大学,学费是亲戚朋友们凑的;连女儿的个人卫生都是邻居们帮着打理的……

  虽然刘超云不宽裕,但他记得时时回报社会。当村医以来,赊欠医药费的情况很常见,有一年,他整理了一下欠账,一共有1万多元,其中有的人已经去世多年。他说欠就欠了,要是有钱,谁会欠账呢?如今,他还免去了乡亲们的一般诊疗费,村民在他的诊所输液几天,往往只收取一二十元。

  “我家在仙台镇,距甘刘村十来里,有个头痛脑热都会跑到这里来看,主要是超云服务态度好,收费低还治病。”正在输液的王志良来自仙台镇,他说,连更远的龙泉乡的人也经常来超云的诊所看病。

  刘超云的心愿:希望身边没有病人

  “超云,给我量个血压吧。”

  “您先坐着歇一会儿。”刘超云边说话边准备血压仪。

  “您要按时吃药,可不能再舍不得吃了。”量过血压后,他一边叮嘱老人,一边把测量数据记在本子上。

  老人叫张桂枝,是甘刘村的贫困户,今年75岁,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唯一的儿子已经去世,老伴儿身体也不好。七年前,她突发胃大出血,强撑着找到刘超云。“当时可把我吓坏了,赶紧打120,陪她一起去县人民医院,她住了好几天重症监护室。”刘超云说。

  “要不是超云,我早就没命了。”老人抹着眼泪说。她每隔一年就会出现一次危急情况,每次都是刘超云送她去医院,忙前忙后地张罗。

  去年,叶县率先实施了健康扶贫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刘超云成为签约村医,身上的担子更重了。除了平时的一般诊疗,他要走村串户,对每户家庭排查摸底,根据每个家庭情况、患者情况、治疗情况,制定精准扶贫方案,建立一户一卡、一人一证、一人一档,并对每户家庭做好一年四次的随访体检,还要完善相关记录。像张桂芝这样的老人,刘超云几天不见,就要亲自去家里看看情况。

  “行动方便的村民会主动到卫生室来,一些常年卧床或腿脚不便的,我得上家去。”刘超云说,到各家后,不但要量血压,还要为他们做健康指导,宣传讲解相关的健康扶贫政策。现在,村里谁有什么病,谁对什么药过敏,谁经常吃什么药,谁该去接种疫苗了,该给谁随访体检了,他心里都有一本账。

  “你的心愿是什么?”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问。

  “希望我的身边没有病人,这也是我今年春节时许下的一个愿望。”他脱口回答道。

  “没有病人,那你不就下岗了?”记者诧异地问。

  “那我就可以干别的了,可以过上正常人家的生活了。”盯着眼前抱着玩具娃娃走来走去的女儿,又看了看待在一旁的妻子,停顿了一会儿,刘超云一字一句地回答道。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