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呗!不就一个“洋鬼节”吗
时间:2016-11-02 10:27:34 | 来源:豫网 | 作者: 晴川

  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尽管属于“舶来节”,但有不少人发现,如今这个“洋鬼节”正和圣诞节、情人节一样,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节日的气氛也越来越浓。在广州的很多幼儿园和教育培训机构,都组织了万圣节的主题活动。(新闻来源:11月1日《南方日报》)

  年轻人喜欢过洋节,首先在于洋节具有的“崇尚自由个性、追求娱乐精神”的内涵,尤其像万圣节这样充满惊险刺激又需要动手的“洋鬼节”,既契合孩童内在需求,更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这正是洋节的魅力所在。而在一个孩子学习普遍“压力山大”的教育现实面前,有理由可以放松一下,调剂紧张的校园生活,既有利于身心健康,恰恰也是社会的需要。

  其实,孩子过洋节,也并非全盘拿来,而是有选择地青睐。比如,母亲节、圣诞节以及现在的万圣节受宠,但像情人节这种成人化的节日却极少引发孩子的兴奋。这本身就表明两点,其一,过什么节日有学校和家长的引导把关,并非放任自流;其二,孩子其实有时候也有自己的态度和相对判断力,不可小觑他们。而在客观上,如今大多数洋节日的“三观”并非如我们有些人想象的不堪,只要做好引导和解释,完全可以做到去芜存菁,为我所用,因而对孩子造成的负能量是可以预见的。关键是,传统节日并没有因为有了洋节而被挤压萎缩,该过的依然还在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地过着,少数传统文化“精英”担心的“弄丢传统文化”还好好地揣在兜里,留在心中。而这种杞人之忧却暴露出了对孩子或者家长、老师的分辨力引导力的怒信任。而从深层次看,这种对不同意识形态下的文化不肯摘下有色眼镜的潜意识抵触,更是对祖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不自信。

  一个国家的文化应该具有独特的面貌特征,有脉络清晰的文化传承基因,奉行照搬拿来主义的“去本土化”是悲哀的,无疑需要警惕和防范,但在全球一体化面前,世界文化的大融合又是一种必然趋势。这不是污染传统的“文化转基因”,而是一种借鉴或者叫改良。尤其当下我们在对待民族文化和外国文化方面,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气度和胸襟。而这,也应该是一个世界开放大国理应始终秉持的理念和心态。

  任何新鲜事物的流行,都有其内在逻辑,而流行并不是原罪。对于一个洋鬼节,不能因为“有鬼”就想当然地赋予太多想象内容,想过就过则已。与其摆出一副卫道士的架势揣度他人,自我困扰,倒不如好好反省一下,西方节日这样红,到底是我们可以引起共鸣且能够红的节日太少,还是“崇洋媚外”起了波澜?任何时候祖国传统文化都需要继承精髓,更需要创新形式丰富内涵,而洋鬼节的“动手实践”就是值得我们吸收借鉴的精髓和内涵。一切脱离时代、远离年轻,老气横秋的“我文化”,在“抽水机效应”下,总有一天会被“他文化”虹吸见底,成为“优秀遗产”。这早已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如何不至传统节日沉棺故纸堆,这才是我们最需要思考和行动的着力点。

  但令人沮丧的是,一方面我们常常对传统文化缺乏一个认真求变的态度,另一方面却又喜欢高喊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乃至一见流行,便不问究竟,羞与为伍,甚或不惜用挥动拳头肆意打压生硬划红线。要我说,这力道用于作为文化传承主力之一的学生身上是管得太宽,静坐书斋腻想是陈腐更是脱离时代的技穷、粗鄙和狭隘,引起社会反感和脚踹,只能怪他们自己。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