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需打破“邻避效应”
时间:2017-09-20 07:32:49 | 来源:大河报 | 作者:张欣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老龄社会背景下,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日益成为共识,2016年,民政部联合财政部启动了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然而,在一些小区,却出现了“托老所难进社区”的情形。比如,南京市江宁区万裕龙庭水岸小区将要建一家托老所,不承想,很多业主明确表示反对。而且,社区办托老所遭业主反对,还并非这一例,在很多小区都曾出现过。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居家养老体系的过程中,社区配套的支撑不可或缺,这也正是新建社区纷纷预留养老服务场所的关键所在。

  对于家有老人者而言,社区配建养老场所无疑能大大减轻后顾之忧,不过,对于那些家里没有老人的人来说,他们更在意的是,养老场所占据了一定的公共空间。其实,无论家中是否有老人,多数人都对社区配建养老场所持肯定态度,问题是,很多人不反对建配套养老场所,但反对建在自己的身边。

  其实,除了社区养老场所之外,城市公共生活的很多地方都存在类似的“邻避效应”——垃圾中转站、变电站、公共厕所……每个城市都有一些这样的建筑或设施,它们对于城市以及市民意义重大,但却没有人愿与之为邻。既需要又不想与之为邻,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它们“赶”到别处。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如果人人都不愿与之为邻,这些公共设施如何能在城市中找到容身之所?以此而论,对于那些公共设施,每个人都应该多一些公共精神,毕竟,所有人都是其中受益者——即使眼下家中没有老人,但每个人最终都将老去,家门口养老何乐而不为呢?

  所谓“邻避效应”,不仅仅是一种自私的利己主义,在很多时候也是因为项目决策或实施存在程序瑕疵,以至于使人避而远之。随着公众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必然对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更高要求,只有为公众提供充分表达诉求的渠道,才能最大限度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就社区配建养老机构而言,政府不仅应出台各类技术规定,更应在审批阶段打好提前量,敞开大门让群众深度参与,尊重民意、平等沟通、信息公开、并出台相关利益补偿机制,以此来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建立在政府、开发商、民众三方无障碍沟通和全程参与的基础上,当能走出一条破解老龄化社会难题的新路子。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