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找准保护文化遗产的正确思路
时间:2018-01-12 08:13:54 | 来源:大河报 | 作者:张西流

  从1987年中国长城、北京故宫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算起,中国的“申遗”之路已经走过30年。3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拥有世界遗产52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2项,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位。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如何更好保护和传承,受到各方关注。(1月11日《人民日报》)

  去年7月,继可可西里、鼓浪屿先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中国已拥有世界遗产52项,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位。这当然是一件值得国人自豪的文化盛事。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遗”数量世界第二,并不代表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居世界前列。恰恰相反,一些地方的文化遗产,特别是著名景区,在申遗成功后,走进了“重创收、轻保护”的怪圈。

  《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指出,世界遗产地的利用必须确保生态或文化的可持续性,确保利用不会对遗产地的杰出价值、完整性或真实性产生有害影响。这些文化遗产是具有与一般经济性资源不同的特殊性,不是商品和旅游广告,而是启迪民智的钥匙。换言之,信守世界遗产承诺,不搞过度开发,是世界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也理应成为遗产所在地政府的共识。

  52项世界遗产,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也是中国向世界做出的文化承诺。把世界遗产保护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坐标上,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才能更好发挥文化遗产在见证和提升人类文明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专家指出,当前,文化遗产亟须由抢救性保护为主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摒弃申遗为旅游、为开发的功利思想,找准保护文化遗产的正确思路。比如,景区应重在教育和休闲,着手管理创新、科普教材的通俗化编印、加大导游培训等;用不遗余力的保护和传承,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无愧于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