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强镇瘦村”
时间:2018-05-13 08:10:22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刘云 朱攀峰

  与大城市相比,小城镇由于与乡村的空间距离较近,具有很好的益乡性;与村庄相比,小城镇随着农业分工的深化会得到“充实”,更容易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强镇瘦村”,重点建设小城镇。

  以“镇”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多功能农业。随着农业规模化、企业化水平的提高,由农民直接承担的生产环节会越来越多地从农业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兴涉农部门,与农业结成稳定的相互依赖关系,形成庞大的现代农业分工体系,其中与农业关联度比较高的产业会集中分布在乡村周边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成为乡村发展的主导产业。要对农业和农村居民的新需求作出反应,不仅要围绕农业发展在城市化地区发展大加工、大制造、大物流,还要以小城镇为依托,结合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加快农业产业链的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近距离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业,完善乡村便农服务体系。同时,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进入更高阶段,城市居民对多功能农业发展也产生新的需求,城市先进要素向乡村加快溢出,乡村发展加快。因此,在未来一个时期,乡村要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的新需求作出反应,发展特色小镇。立足于乡村特有的农业资源、自然风光、乡土文化,通过引入城市工商资本,依托小城镇和大的自然村落,高质量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不断满足人们对健康、安全的农产品的需求,满足人们多样性、差异化的消费需求。

  以“镇”为重点,促进乡村人口分工分业。随着农业分工程度的提高,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越来越少,为农业服务的非农人口越来越多。从近年来河南农村转移人口流动的趋势看,在全省农村转移人口形成以省内转移为主的结构的同时,省内转移逐步形成以县内转移为主的结构,县内转移人口占比持续增加,由2007年的45%增加到2017年的近六成。我们应当把握引导这种趋势,重点推动人口向县城和小城镇聚集,加快满足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需求。目前,由于落户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比较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倾向于回流至县城小镇购房落户,但是这里并不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特大城市和城市群仍是他们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地,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存在明显的人口与产业不匹配问题。要针对这一问题,以引导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在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布局、改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为手段,顺应市场化条件下农业分工程度不断提高的大趋势,同步发展为农业服务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和加工业,增强县级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基础和对人口的承载力。

  以“镇”为重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服务农业农民生产生活和城市居民释放乡愁康健养老为导向,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为手段,引导城市大型房地产企业下乡,利用新的理念和雄厚的资金技术手段,发展主题性特色小镇和服务类小城镇。要注重保护和凸显地域特色,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要素结合起来,突出生态涵养和文化差异。在农产品主产区,要重点突出服务周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主题;在具有绿色生态资源的重点生态区,要在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兴业,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在城市化地区,应按照城市的产业布局和分工,按照卫星城的方向对小城镇进行定位,实现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通过以上调整,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群体,推动城镇规模体系往扁平化方向演进,把城镇规模体系中的“镇”坐实,以更好地包容广大乡村地区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企业和著名高校往往都向乡村转移,在后工业化城镇化阶段普遍出现回归乡村运动。这是现代化的新进程,是城镇化的新方位。现阶段我国出现特色小镇就是一个前奏,我们要为这一阶段的到来做好准备。

  在“强镇”的同时,要有序推动村庄“瘦身”。在城镇化过程中,村庄作为农业的空间载体,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会走向衰落。但是考虑到我国前半程城镇化的不完全性,在未来很长一个时期,村庄规模会逐渐收缩,但仍然会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生活其中,绝大多数村庄仍会存续。因此,应在对承包地、宅基地确权颁证基础上,加快推动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积极培育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和大户,并结合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政策,推进村庄土地资源和农民房产等资源合理配置,加快村庄“瘦身”。同时,配备基本的生产生活设施,依托村庄周边的“镇”为农业农民提供服务,形成以镇为中心的生产生活服务圈。规模较大的村庄实行村改镇。⑩6

  (作者单位: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