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经典谱写辉煌
时间:2018-11-21 06:43:01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李红艳

  新世纪河南的戏剧已经不是局部的繁荣,它已经在参与着中国戏剧的大循环,并且在整体上影响着中国戏剧的创作和发展。 

  回望改革开放40年来河南戏剧的发展,可清晰勾勒出它特征鲜明的历程:复苏回归的改革开放初期,探索创新的80年代,蓄势潜行的90年代和强势崛起的新世纪。

  改革开放初期,被禁锢多年的传统戏重返舞台,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借由古装戏解禁的浩荡春风,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1978年,曲剧《卷席筒》在郑州市人民公园露天剧场连演两个多月,每场观众数以万计。1982年,豫剧演员王清芬携《大祭桩》进京演出,连演54场。可见当时古装戏的风靡程度。正是在这股热浪中,一批传统戏产生了超越艺术自身的社会影响,成为不可撼动的经典。

  现代戏是河南戏剧的显著特色、传统优势。改革开放初期,河南戏剧的重要收获和“亮点”,是现代戏的强势回归。《谎祸》《朝阳沟内传》《劳资科长》《小白鞋说媒》《金鸡引凤》《倔公公偏遇犟媳妇》《儿女传奇》《拾来的女婿》《倒霉大叔的婚事》等一批描写改革开放社会新现象、新风尚、新人物的作品应运而生,这些作品真切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原广大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倒霉大叔的婚事》,以喜剧手法,对中原农民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变化做了生动及时的反映,并发扬了河南现代戏乡土气息浓郁,人物鲜活生动,风格轻松幽默的传统。该剧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传递出来的明朗、豁达、幽默的生活态度,使它成为新时期戏剧舞台上的“常青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探索创新,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先是应对“戏曲危机”的图存革新,意识流、闪回、歌舞、杂技、话剧等各种手段都“拿来”为我所用。然而,形式的革新终归要依托观念的同步才会生效,这轮应对危机的改革,因观念的“缺位”而流于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也使这一时期的革新呈现出去戏曲化、去剧种化、趋歌舞化特征。而紧跟其后的另一轮革新,则是一场观念的“革命”。在再度确立的知识精英启蒙话语的观照下,全国戏剧界展开了一场戏剧观念的大讨论、大探索、大实践,由此诞生了一大批极具先锋意味的剧目。豫剧《半个娘娘》、话剧《水上吉卜赛》,即是河南艺术家在这场戏剧观念的讨论、探索中做出的来自中原的回应。但先锋戏剧在当时的河南,并未能构成主流话语,这注定它们不能走向更远。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河南戏剧创作的另一特点,是现实主义的向内探视和意蕴深化,这在现代戏《石头梦》《乡醉》《归来的情哥》、新编历史剧《粉黛冤家》等剧目中得到集中体现。总之,上世纪80年代的河南戏剧,无论是前期的回归复苏、反思批判,还是后期的“危机”应对、观念革命、现实深化,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进行的不同层面、不同向度的实践探索。

  到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勃然兴起,大众文化成为主流,各种国家级艺术奖项的设置成为激励创作的巨大动力。

  这一时期,河南戏剧创作最引人注目的是农村题材现代戏硕果累累,《黑娃还妻》《试用丈夫》《儿大不由爹》《吵闹亲家》《五福临门》《闯世界的恋人》《能人百不成》《红果,红了》《老子·儿子·弦子》等一批作品集中涌现。它们以生动有趣的情节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取胜,其质朴、通俗、热闹的大众品格,正好符合“大众文化”时代观众的审美口味。同时,一些剧目亦不乏深意。如《能人百不成》对思想内涵的哲理追求,《老子·儿子·弦子》中“精神赡养”的现代话题……这些现代戏为我省赢得了全国性荣誉,相继获得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随着市场经济在国家体制上得到合法性确立,文化与市场之间建立起“既抵御、又同谋”(洪子诚语)的复杂关系。反映在艺术创作上,就是大量“行业戏”“定向戏”的诞生。“定向戏”创作,无疑是“戴着镣铐跳舞”,但在“为稻粱谋”的市场经济初期,却是很多剧团求得生存的重要依赖。在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创作者也在努力以艺术规律突破题材束缚,《蚂蜂庄的姑爷》《都市风铃声》《王屋山下》等在艺术化上均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那时,作家的创作也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锋芒毕露”,但含蓄内敛、波澜不惊的书写中,同样蕴含着巨大的思想力量,体现着思想解放的深层影响,也体现着创作者对创作初心和理想的坚守。新编古装戏《风流才子》、历史剧《春秋出个姜小白》、《曹操父子》、现代戏《阿Q与孔乙己》等,熔铸了创作者对历史、社会、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意蕴丰厚,韵味隽永,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意义。

  上世纪90年代初,舞台艺术创作的政府奖“文华奖”以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设立,对市场经济疲软中的艺术创作不啻是一针兴奋剂。夺奖的动力和目标,不但促进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而且大大促进了舞台综合表现力的提升,科技的发展使河南戏剧的舞台样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红果,红了》《王屋山下》《都市风铃声》能够走向全国,出色的舞台呈现功不可没。

  新世纪的开局之年,现代戏《香魂女》在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大奖,犹如金鸡之鸣,奏响了河南戏剧新世纪崛起的号角。此后,河南戏剧冲破了困扰多年的瓶颈束缚,境界顿开。十多年间,《程婴救孤》《铡刀下的红梅》《常香玉》《风中少林》《老子》《红旗渠》《焦裕禄》等,创造了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双双“六连冠”的历史辉煌。新世纪河南戏剧进入了崛起繁荣期,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创作观念的突破。首先是以现代观念观照题材。豫剧《香魂女》、《风雨故园》、曲剧《惊蛰》等,以现代视角透视女性在不幸婚姻中的挣扎、痛苦、觉醒,具有洞穿人心的思想力量。其次是以独特视角开掘题材。《红旗渠》《焦裕禄》(豫剧、话剧)都是半个世纪前就进入艺术创作的题材,新世纪的创作,站在时代的高度,用独特视角重新审视,做出了具有突破意义的阐释。再次是以独特方式展开叙述。《铡刀下的红梅》将“闪回”手法上升到结构意义,《常香玉》以“心灵絮语”作为切入视角,这注定了它“是一首诗,而不是故事。”(李利宏语)。

  二是体裁、题材的丰富多元。新世纪河南戏剧的繁荣,既体现出现代戏作为传统强项的优势,也体现出“三并举”(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剧)指导思想下的多样并存。《程婴救孤》《清风亭上》《三娘教子》《琵琶记》《白兔记》和《老子》《玄奘》《霸陵桥》等,分别代表了传统戏整理改编和新编历史剧的创作成就。而新版《白蛇传》、小剧场戏剧《福兮祸兮》《伤逝》则构成这一时期河南探索戏剧的景观,成为“三并举”之外的“另类”存在,丰富了河南戏剧的体裁样式。

  题材类型的多样体现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戏数量庞大,蔚然成风,除了前述所及,尚有《村官李天成》《女婿》《大爱无言》等佳作;革命历史题材再度成为热点,涌现出《铡刀下的红梅》《红菊》《红高粱》《山城母亲》等一批力作;地域题材不断升温,这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共识下的普遍选择,热度高、数量大,其中《宣和画院》在地域文化内蕴开掘和气质表现上,可圈可点;社会问题剧《啼笑皆非》《王屋山的女人》《清风明月》《都市彩虹》等,聚焦道德危机中的良知拷问和诚信呼唤;廉政题材备受重视,继续发挥着戏剧“美教化,正人伦”的寓教作用……

  三是创作力量的整体崛起。新世纪河南戏剧的繁荣崛起,依托的是一支健全成熟的创作队伍。80年代开始创作的一批剧作家,如孟华、齐飞、姚金成、李学庭、孔凡燕、王明山、韩枫等,经过多年积淀,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期;而90年代进入创作队伍的贾璐、陈涌泉、杨林等,则显示出与前辈不同的文化积淀和观念视野,同样在新世纪的舞台上大显身手。以李利宏、张平、李杰、丁建英等为代表的导演艺术家,保证了河南重点剧目的“自主制造”,并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泼洒才情。因此,新世纪“河南的戏剧已经不是一个局部的繁荣,它已经在参与着中国戏剧的大循环,并且在整体上影响着中国戏剧的创作和发展。”(罗怀臻语)

  40年的辉煌成就,由几代戏剧人共同书写。回眸历史,感慨欣喜。纵然,在经历了新世纪的快速发展、“高能”释放后,河南戏剧人才不足、创作功利等问题已然显现,但河南戏剧人有信心在伟大的新时代不断前行,努力向艺术高峰攀登!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