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长”:代替成长的冲动与悲怆
时间:2018-12-11 08:41:01 | 来源:大河报 | 作者:赵志疆

  郑州一名初二学生的家长最近正在纠结:要不要和其他家长一起,加入到进班陪读的行列?原来,这学期期中考试后,孩子所在班级的多名家长意识到孩子成绩上的差距,为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成绩,倡议家长们轮流进班,督促孩子们专心听讲,改善课堂秩序。对此,部分家长热情高涨,已有多人进班体验。(详见12月10日本报AⅠ·05版)

  尽管看到了太多“中国式家长”的陪读,家长到学校课堂上陪读,还是令人倍感新奇。家长群里,不时有陪读家长发布照片、分享心得,其他家长则赞不绝口,甚至因为没时间陪读而心生愧疚。有家长倡议“大家排个班,长期坚持”,这种建议立刻引起众多家长的支持:“非常赞同!孩子毕竟是我们的,不是老师的。”“为了我们的孩子,一起加油!”

  这些家长的良苦用心不难理解,但他们显然搞错了一个基本概念——孩子,真的是“我们的”吗?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孩子的“归属权”分为两部分,在家归家长,在学校归老师。伴随着这种“归属权”的,是教育责任的划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宣示主权”的口号与行动越来越多。家长进入校园宣誓教育主权,这无疑是一种越俎代庖的行为,但学校显然是持肯定甚至欢迎态度的,家长能够顺利进校陪读就是证明。但是,当家长与学校探讨孩子教育权的时候,孩子自身的“主权”却被忽略了。

  实际上,孩子既不是“我们的”,也不是老师的,而是他们自己的。将孩子看成是“我们的”,不少家长因此习惯替孩子包办一切,其内在逻辑是,既然孩子是“我们的”,孩子的一切事顺理成章都是“我们的”。于是,一些家长事无巨细代管孩子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背景中,学校教育实际成了孩子躲避包办式家庭教育的避风港——因为离开了父母,孩子必须学会和适应自主成长。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个“避风港”也日渐有沦陷的趋势。表面看来,家长进入学校陪读体现的是爱心与责任心,更深一层探究,则是源于家长的焦虑和担心——在家长视线之外,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缺乏最基本的信心。

  对于家长的焦虑与担心,学校不仅没有提供有说服力的教育成果,而且没有拒绝家长越俎代庖的冲动,反而是主动迎合家长的焦虑。这样的教育环境,无疑比孩子的成绩更值得担心。即使孩子因家长陪读而提高成绩,但这样的效果越明显,越足以令人感到忧虑,因为离开家长的庇护,那些孩子不懂得如何学习和生活。这实际上正是包办式家庭教育最大的危机——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殚精竭虑为孩子倾尽所有,但却没有意识到,我们只是在处心积虑剥夺孩子独立成长的时间与空间。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说:“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教育的使命在于引导孩子独立成长,点燃自己的火把。家长不包办,孩子该咋办?相比一时的成绩,这更值得为人父母者深思。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