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梵高奶奶”那样诠释乡愁
时间:2019-08-05 07:09:50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

  □冯军福

  最近,83岁的“梵高奶奶”常秀峰离世,让不少知晓她的人怀念不已。这位出生于河南方城县的普通农村老太,为了给城里长大的小孙女讲述农村老家的景色和故事,拿起画笔,一点点画出了故乡的景色,带给无数人温暖与感动。由于其惊人的天赋和热情的画风,媒体和网友们亲切地称她为“梵高奶奶”。

  “梵高奶奶”的走红,除却天然、质朴的画风外,更多的在于唤起了无数都市“离乡客”们的乡愁记忆。从她的画作中,人们看到了儿时的瓦屋、田埂、小径,想起了村里的苹果树、向日葵、山楂树,不免心生共鸣,极力称赞。然而,这种故乡情结的泛滥和爆发,也恰恰从侧面反映出当下我国不少乡村在精神文化生活层面上的缺失。如今,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逐渐被围上了钢筋混凝土的藩篱。与之相伴的,是文化生活在城市中越发丰富,在乡村里日渐贫瘠。这种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因为乡村缺乏相应的文化设施,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大量的乡村文化资源没能被激活和转化。

  “梵高奶奶”通过绘画的形式,让乡村人体味到了乡愁的味道,让城市人得到了心灵的慰藉。这说明,艺术是提炼和表达乡村文化的恰当方式。以往提起艺术,不少人潜意识中会把乡村排除在外。而艺术并不独存于城市的大雅之堂,更活跃在乡村的田野之间。与城市相比,乡村拥有民俗、礼仪、建筑等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不乏有潜力、有能力的艺术人才,通过艺术形式传播乡村之美、乡村之情,不仅可以助力乡村文化的振兴,更能带动乡村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我省不少乡村尝试与艺术“结缘”,如孟津的“牡丹画第一村”、民权的“画虎村”、舞阳的“农民画村”等,既丰富了乡村的艺术文化形式,也探索出了传统艺术的产业化之路。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当艺术遇上乡村,一方面要创新文化的表达形式,另一方面也要坚守乡村的文化底色,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才能生发最动人的力量,就像“梵高奶奶”画的向日葵一样,虽向阳而生,但却始终不忘根系土壤。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