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三门峡旅游扶贫亮点多
时间:2018-01-29 08:06:56 | 来源:大河网 | 作者:

  

  土地流转有租金,景区务工有薪金,房子入股有股金,旅游带富乡亲

  

  陕州地炕院民俗表演让外国游客玩得不亦乐乎

  

  灵宝苹果园成为采摘乐园

  

  游客在湖滨区胜源农场体验田园逸趣

  □河南日报记者刘春香

  1月21日,冬日一个晴冷萧瑟的星期天。

  卢氏县官道口镇新坪村的豫西百草园景区内,却是一番火热的景象:许多游客在园中品尝着美食,观看着民俗表演,其乐融融。

  问游客:感觉如何?

  纷纷抢答:这才是老家应该有的味儿。

  问村里一位80多岁的村民:生活过得咋样?回应一个字:“拽”。啥叫“拽”?

  “拽”就是幸福的意思嘛。老人家说,村里搞旅游,游客来得多,大伙儿钱也挣得多,天天像过年一个样!

  旅游带旺了乡村,致富了乡亲!这是记者近日在三门峡采访时听到的最多感慨。三门峡市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准扶贫的“金钥匙”,亦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统筹兼顾 旅游扶贫主攻两大方向

  (一)景区带村,传统优势紧抓不放

  开发一个景区,富裕一方百姓,已经成为推动旅游扶贫工作的不二法门。三门峡市以创建核心景区为抓手,以核心景区为引领,带动周边乡村旅游发展。

  豫西大峡谷、双龙湾等重点旅游景区把旅游景区的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和指导周边村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据统计,豫西大峡谷景区自开发建设以来累计投入3亿元,建成豫西第一瀑、豫西百草园等8个精品景点,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53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5亿元,带动景区村及周边村近300户1000余人从事旅游服务业,其中,50余户贫困户180人增收脱贫,为群众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快车道。

  双龙湾镇西虎岭村依托双龙湾景区,大力发展农家宾馆和旅游服务业,景区内已建成酒店及农家宾馆60余家,仅旅游业一项就使全镇旅游从业人均增收2800元以上,增幅达630%,旅游业已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拳头产业。

  陕州地坑院开业以来,带动周边的北营、曲村、温塘、岔里、吕崖、庙上、南沟、人马寨等10余个村群众致富,累计有820户从事温泉接待、农家乐、运输、手工剪纸、售卖土特产等,年人均增收1.5万元。

  (二)农旅融合,乡村旅游体验点遍地开花

  乡村的巨变是从重新认识土地资源的定位和价值开始的。大枣、苹果、樱桃、葡萄、蔬菜、油菜,这些农村的寻常之物,却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城里人前来观赏、采摘、体验。三门峡依托丰富的林果资源、田园景观,将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做得风生水起,乡村变成了美丽的画卷,处处呈现“绿富美”。

  在湖滨区,游客在胜源家庭农场、丰基农业示范园等地体验自摘、自食、自取的田园逸趣。磁钟乡协立光伏电力有限公司靠种植油料牡丹与草莓;高庙乡小安村靠种植花椒,吸引游客,脱贫致富;会兴街道东坡村林家花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则引进了台湾观光农场+旅游的模式并初见成效。

  在陕州区,二仙坡绿色果业安置农民固定工就业200余人,年增收3万余元。

  在卢氏,文峪乡庙沟村靠采摘樱桃致富,年均接待游客超10万人,实现产值3100余万元,辐射带动又使周边600余户,近2000名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

  在义马,云升、凤凰、鑫富源休闲农庄火爆异常,河口社区的大樱桃节已颇具盛名。

  在渑池,赵沟村、柳庄村、雪白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每到周末都吸引了大批游客纷至沓来。

  在灵宝,苹果主题公园、枣乡游广受欢迎。红亭驿民俗文化村、华夏锦绣生态文化园、灵宝虎山农庄项目、灵宝市利君农场等,一园一景,各具风流。

  传统的农业观光之外,崤函大地也正借助科技的力量,由主要推动高产转变为带动农业革命性突破和产业格局重大调整,推动旅游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我的天,这个香菇长得真大,比碗口还大!”在灵宝市尹庄镇前店菇谷生态园,游客呼朋唤友来看稀罕。这里主要种植高科技蘑菇,可进行采摘、观光垂钓、科普教育、全菇宴等旅游项目,共帮扶11个行政村的727个贫困户329+1人发展香菇100万棒,当年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

  如果说灵宝菇谷生态园产的大个头香菇是“白富美”的话,陕州区刘庄九龙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产的羊肚菌就是娇气的“小公主”,价值不菲。这里同样是一家农业科技+休闲农业观光公司,公司从52户贫困户中流转土地115.68亩,贫困户每亩每年可取得租金收益650元。去年一年就为附近务工村民发放工资200多万元。

  “百年疙瘩山,变成花果山。”渑池县柳庄村的百岁老人说,活这么大年纪了,做梦也想不到啥也不长、啥也不能用的荒山,现在变得这么好看,这么值钱。

  转型升级 三门峡旅游扶贫有“三新”

  (一)新产品,旅游业态多元发展提质增效

  在巩固白天鹅、豫西大峡谷、函谷关等优势项目的同时,三门峡围绕转型升级做文章,不断推出温泉、地坑院等符合游客度假需求的新产品,使游客常来常新。除了金泉大酒店、高阳山国际温泉度假区等高端温泉酒店外,陕州区大营镇温塘村的各类温泉宾馆、农家乐已达60多家,张汴乡和西张村镇在地坑院或窑洞内经营十碗席和住宿的达到30多家。这其中,以北营村为基础整体改造的陕州区地坑院,已经迅速崛起为全国旅游业界一匹黑马,春节灯会被央视连续报道28次之多。

  陕州区曾有12000多座地坑院,为什么北营村保留得最好,最终吃上了旅游饭?

  一个字:“穷”!陕州区北营村支书白良旭一语道破原因。

  因为穷,无力盖楼房,北营村得以保留了98座地坑院。破破烂烂的房子,被注入旅游因子,焕发出惊人的活力。景区对地坑院所在地北营村进行对口帮扶,通过回购村民的地坑院、农民在地坑院务工等多种方式进行扶贫。如今,全村总人口987人,除去老人和儿童,几乎所有的劳动力都在景区工作,一年纯收入108万元。全村13个贫困户的33个贫困人户口由景区对口帮扶。

  如今,外人看北营村啥眼光?

  北营村支书白支书自豪地说,只要在街上看到穿高跟儿鞋的,打扮时髦的,不用问,那是富裕的北营村人。

  陕州区委书记骆玉峰表示,近几年,陕州区持续不断把旅游业作为重点打造,从基础设施建设做起,持续发力,已经初见成效。地坑院的再造,让沉睡的文化活了起来,有利于保护乡愁、提升村容村貌,大大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围绕“土”字打基础,围绕“洋”字做文章。在三门峡,艺术与乡村的结合,带来全新的业态与震撼。

  卢氏县横涧乡青山村的大姑娘小媳妇,又拿出了绣花剪鞋样的老手艺,跟着画家石勇学习制作草画。普普通通的小草、树叶,经过艺术的创作与加工,变成了一位长发飘飘的美女画像,镶在镜框里就成为了艺术品、旅游商品。

  湖滨区的香枣居农庄,主打的是“农庄+写生”。

  卢氏县双槐树乡则以九龙山文化艺术庄园为龙头,相继成立了书画院、农民合唱团、写生基地等。

  如此,乡村旅游以活化的方式,传承、发展、复兴了传统文化,同时也提高了农民对自身和乡村文化的自信心,让乡村更具个性和特色。“脱贫,不仅仅是脱物质的贫,而要脱思想的贫。”石勇说。

  (二)新主体,农产变资产农民变股东

  旅游扶贫、乡村振兴,一个共同的标志就是看农民是否受益。豫西大峡谷成功开发以后,带动附近的村子快步奔向小康。然而,离景区远一些的地方又该怎样通过旅游而致富?这是豫西大峡谷景区董事长田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很快,他找到了实现产业融合的平台:成立以村民为主体的股份合作社,让农民成为旅游开发的参与者与受益者,让农民的土地、房屋都能值钱。2014年,景区决定流转村民的土地,种植油用牡丹、芍药、金银花、紫薇、薰衣草、鲁冰花、山楂、苹果等100余种中药材及花卉和水果。不仅如此,景区还将河沟组二三十座几近废弃的农家院进行改造,建设民俗文化村,屋主则以房屋、宅基地入股。

  闻名全国的卢氏金融扶贫经验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实践。村里设有金融扶贫部,每户贫困户最少能贷5万元。目前,景区已累计办理带贫资金贷款1000万,共带动群众56户186人,其中贫困户28户96人,贫困户带资入股12户,入股资金60万,实现“股金、薪金、租金”带富群众、引领脱贫。通过“三金”模式带动,豫西百草园带动的贫困户年均收入将达到15000余元,既实现带贫,又实现了稳定脱贫。

  新坪村党支部书记鲁彦玲说,而今的新坪村村民,土地流转有租金,景区务工有薪金,房子入股有股金。“这‘三金’收入的背后,都是旅游扶贫模式造福的呀!”

  贫困户聂永芳喜滋滋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种地,十来亩地一年毛收入还不到1万元,扣除种子化肥后所剩无几。如今,土地流转给百草园之后,收益4000多元。自己的老屋入股百草园,景区又给分红4000元。在百草园打工搞点儿小建筑活儿,一年能赚1万多元。又用了金融扶贫贷款,5万元入股到村里的百果园合作社后,每年又收入分红4000元。这样核算下来,一年保底也能收入三万元。

  绿水青山正在变为金山银山。对此,卢氏县委书记王清华表示,要想让农村产业兴旺起来,就要改变传统农业,要延伸产业链,衍生新业态。卢氏县一直在努力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2017年,全县旅游接待量、总收入同比增长213.%和230.39%,尝到了旅游的甜头。

  (三)新卖点,农特旅游商品成为网红

  闭塞的山村,用山野的味道敲开了城市的大门;山区的农户,将新鲜的收获销往远方的市场……

  农产品“触网”,为卢氏县横涧乡淤泥河村的脱贫致富增添了全新的力量。田宝琏今年已经66岁了,但人老心未老,在淤泥河村率先成立了电商服务站、惠农桑蚕专业合作社,销售蚕茶、桑葚果、桑葚汁、蚕丝被等系列产品,合作社的农户户均增收1万多元。目前,淤泥河村已发展优质果桑观光园850亩,带动全村80%以上的农户从事桑蚕文旅开发营销,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

  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及销售一旦有机结合,将大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灵宝礼物”“陕州味道”等旅游商品礼包,将特色农产品包装为旅游商品,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成效显著 旅游扶贫向高质量迈进

  以旅游为推手,三门峡市加快形成了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景区27家,各类乡村旅游经营单位400多家,其中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已达36家;从事乡村旅游总人数21600多人,人均年增收9800多元。

  2017年,三门峡市乡村旅游游客接待数量519.63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90721.65万元。旅游扶贫资金投入5142.82万元,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摘帽数12个,乡村旅游扶贫带动脱贫的贫困户为1580户,乡村旅游扶贫带动脱贫的贫困人口为8756人。

  2017年,三门峡市举办了乡村旅游启动仪式,发布了生态康养、古村风情、休闲度假、民俗体验、风味美食、果品采摘六条乡村旅游线路。

  2017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3467.9万人次,同比增长14.5%;旅游业总收入301.6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毋慧芳表示:“我们始终把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扶贫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综合协调职能,全力推进部门市县联动扶贫、旅游行业扶贫和旅游部门扶贫‘三位一体’的旅游扶贫路子,规划上讲科学,开发上讲特色,产业上讲提升,市场上讲效益。”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三门峡市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精准扶贫的几个特点。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多方共办一桌席”。市政府印发了《三门峡市旅游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了部门协同、人人参与的旅游扶贫工作格局。近三年,市旅游局先后争取上级部门旅游项目资金3600万元,支持乡村旅游道路、设施等基础建设。实施百千万旅游富民工程,对一批发展乡村旅游成效明显的县(市、区)旅游局、行政村及优秀经营户进行了奖励。组织专家对卢氏乡村旅游总体规划、陕州区崤函古道、卢氏东虎岭村、渑池县赵沟村等八个乡村旅游规划进行了评审,确保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有序高效。在强化基础设施方面狠下苦功,截至目前,全市完成旅游厕所243座,其中新建168座,改扩建75座,涵盖了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旅游线路沿线、休闲步行街区、商贸旅游点等,初步解决了游客“如厕难、难如厕”的问题。

  二是注重定点扶贫,脱贫攻坚真抓实干。三门峡市旅发委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选派驻村工作队员常住渑池县段村乡赵沟村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毋慧芳先后十几次到赵沟村实地调研、协调督导精准扶贫工作。积极协调帮助驻村工作队累计争取项目资金318万元,用于编制规划、修建道路、建村卫生室等。通过一年来的不懈努力,目前赵沟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6%,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扶贫村。

  三是注重扶贫扶智,增加脱贫致富能力。通过规划帮扶、咨询帮扶、培训和辅导帮扶等智力扶贫工程,资金帮扶、投资帮扶、合资合作帮扶等产业扶贫工程,增加脱贫能力。先后组织卢氏县汤河乡,朱阳关镇壮子沟村、双龙湾镇西虎岭村、狮子坪乡毛河村、横涧乡淤泥河村、瓦窑沟乡耿店村等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镇村官参加全国、全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官培训班。

  市长安伟表示,三门峡正着力促进乡村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传统农业经济向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经济转型发展。贫困山区正是因为具有了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才走上了产业脱贫之路。

  每一步,都运筹帷幄。每一步,都蹄疾步稳。

  近年来,三门峡市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盯打造省际中心城市目标,聚焦产业转型打造“五彩三门峡”、建设“三地五中心”,发力“三次创业”,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经济发展迈入全省“第一方阵”。三门峡市还荣获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十佳魅力城市”和“2017中国年度文化影响力城市十强”称号,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扶贫工作扎实推进,金融扶贫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三门峡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被评为河南省旅游扶贫先进单位。

  “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响彻中原大地。三门峡市将继续发力,让旅游和扶贫交汇出幸福的乐曲,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早日实现,为全面建成小康贡献三门峡力量。”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信心满满。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