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大伾山下赶庙会
时间:2018-03-02 07:24:38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赵慎珠

  

  

  

  本版国画《正月》(局部)王群/绘

  摄影/张志嵩

  

  

  

  1600多年前,滚滚黄河流经豫北平原浚县大伾山脚下,每到雨季就会波涛汹涌泛滥成灾。十六国后赵皇帝石勒,听从西域高僧佛图澄的建议,在大伾山东麓,依山雕凿出大石佛,以期“镇黄河”。

  大佛岿然端坐山崖,目光如炬,嘴角轻扬,慈悲带笑,双腿自然下垂,左手抚膝,右手屈肘前举,手心向外,相传这种姿势是能够镇除妖魔的。这尊“北方最大,全国最早”,俗称“镇河大将军”的大石佛,不仅受到当地百姓的顶礼膜拜,黄泛区的百姓也纷纷前来朝拜。

  孤峰凌云的大伾山上,石佛巍然。后来,漫山遍野林立起了一个个朝拜之地,佛、道、儒三大教派云集,成为三种文化的微缩。四方游人、八方香客逐渐增多,香火旺盛,行人接踵,庙会由此而生。千百年来,庙会起时,方圆百里的群众犹如潮汐一般涌向大伾山。古庙会潮起潮落,绵延不绝。

  浚县正月古庙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北京妙峰山庙会(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山东泰山东岳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至四月十八)、陕西白云山庙会(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八)通称为华北四大庙会。而浚县古庙会以其历史悠久、规模之大而被誉为“华北第一古庙会”。

  大地回春的正月,大伾山石佛脚下,又是人山人海,香烟缭绕……

  ◎狂欢的社火

  2月24日,戊戌年正月初九。

  凌晨3点半,浚县卫溪街道西街社区16岁的李聪就被闹钟叫醒,她翻身起床,一路小跑赶到照相馆化妆。有过4年“上会”经验的她,这次表演的是踩高跷,角色是青蛇,爱美的小姑娘握着小拳头说,今年一定要达到“人美技炫”。

  卫溪街道东街社区4岁的冷家贺,也一大早就被叫了起来,要随着叔叔伯伯们去敲响指挥社区表演、直径一米多的大盘鼓。

  晨色熹微,浚县古城内,各社区(村)的喇叭声此起彼伏,声声催促着演员们。7点,社火队高擎起如林的彩旗,擂动着动魄的大鼓,吹响了长长的号角。尽管寒风扑面,火热的气氛却弥散在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

  踩着高跷来的,划着旱船来的,扭着秧歌来的,打着腰鼓来的,全都着了戏装,画了脸谱,戴了面具,歌舞鼓吹,五花八门,10余个社区(村)近20支民间社火表演队伍,把个古城闹得春阳浮动,人心沸腾。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数万人簇拥着,潮水一般,从北大街到大伾山山门,延绵三五里。

  社火,是“节日迎神赛会所扮演的杂戏、杂耍”。浚县的社火中,踩高跷、背阁、扭秧歌、舞狮子、跑旱船、骑竹马、玩龙灯……杂戏、杂耍一应俱全:大伾山上吕祖祠门外的平台上,锣鼓震天,人声鼎沸。高跷低的数寸,高的三尺有余,角色中有满脸涂金、身穿黑袍、手拿木棍的大金脸,手提花篮的红衣小生韩湘子,黄巾扎头、白胡子长垂的老渔翁,还有头戴毡帽、皂色束腰、手拿船桨的撑船公,黑衣黑裤黑帽子、耳朵上挂着红辣椒、脸上红一道白一道、背上用麻绳牵着个瓷夜壶、怀里抱着个傻小子的憨婆婆……他们边扭边唱,单腿跳、大劈叉,奇特亮相,引来叫好一片。

  身着黄色武士服、头扎黄色武士巾的青壮年,背上一高约2米的铁制背架,架顶固定的儿童演员装扮成杨宗保、穆桂英等英雄形象,武士走动扭摆,架子上的孩子也随之摆动。当地人说,只有浚县北街社区还保留着这种有400年历史的“背阁”表演形式。

  拥挤在人流中,相携相挽,又身不由己。在最稠密的地方,无一线缝隙,只被人群推拥向前。孩子们左钻右挤,上蹿下跳,急得爹娘又气又恼。

  当地遗俗,新年第一天,人们串了亲戚拜完年,就拿着早已备好的礼品来到浚县城南的浮丘山给“老奶奶”过年。礼有数种,必备有二:一是枣馍,用白面蒸成塔状,上插红枣;二是煮鸡蛋,蛋圆能转,谐来年运转,万事称心意。有谣曰:“上山转,百病散。老奶奶,显灵验。”这算是庙会的序曲、小高潮。到了正月初九“老天爷”的生日和正月十六的元宵灯节,浚县庙会的面貌才得以真正展露。

  初九上大伾山,几十家社火依次排成长龙,在山顶祭祀表演;十五、十六登浮丘山,山上社火热烈,古城张灯结彩,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历史悠久大体山

  我国第一部区域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说,大禹治水“东过洛,至于大伾”。大伾山是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伾”的释义为层叠、有力气、再成之山,古时地名曾为黎阳也称黎阳山,因东汉刘秀在此筑坛祭天也称青坛山。

  海拔只有135米的大伾山,曾为古黄河的转折点。

  北魏年间为大佛而建的天宁寺,守候大佛1400年。寺内碑碣林立,其中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的“准敕不停废记碑”,记录下周世宗柴荣令全国废除寺院,准予大伾山寺不停废之事。明代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建起的两层藏经阁,阁顶用各色琉璃瓦砌成饰纹图案,古朴端庄。彼时,礼部从南京天宁寺移出经书一部6053卷,收藏于此。穿过藏经阁便是大佛楼。大石佛高22.29米,比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高出5米多,比乐山大佛早了400多年,被称为“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百姓对大石佛无比敬畏,沿着山崖佛身又盖起一座遮风挡雨的楼阁,佛足深踏地面之下一丈,楼高七长,人称“八丈佛爷七丈楼”。

  大石佛附近有摩崖石刻300多块。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秋,新科进士王守仁(亦称王阳明)奉旨送浚县名臣兵部尚书王越的灵柩到浚县安葬,随后登大伾山,题诗一首:“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水穿石甲龙蟒动,日绕峰头佛顶宽。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诗借山势,山助诗情,镌刻于崖上,令人过目难忘。

  大伾山因佛而盛,生发出唐代千佛寺、宋代天齐庙、清代吕祖祠等建筑群,渐成宗教圣地。北魏石兽,北齐、后周碑石,唐代石窟、浮屠、经幢、题记,宋代龙洞,比比皆是。道家有吕祖祠,儒家有阳明书院。大伾山是中原历史的微缩,也是中国儒、释、道三种文化的微缩,儒家入世,佛家出世,道家隐世,它们团团云集,错杂为邻,和谐共处。

  登临山顶,黎阳古城尽收眼底,黄河故道走过城东,虽然早已是沃野平畴,却让人依稀看见大河滚滚的背影。

  山下弯道飘如练带,连着对岸的浮丘山,其山势状若漂浮之舟而得名,又因在浚县城南,称为南山。明嘉靖年间建成碧霞宫后,香客来赶正月庙会,有两个必选项目:“南山朝顶,东山(大伾山)观景”。碧霞宫前戏楼两侧的一副对联,描述出庙会盛况:“山水簇仙居,仰碧榭丹台,一阙清音天半绕;香花酬众愿,看酒旗歌扇,千秋盛会里中传。”

  大伾、浮丘两山对峙,淇水、卫河两水环穿。民俗学家孟宪明说,有神、有佛、有庙、有寺,这具备了庙会的第一个基础;有粮、有钱、有繁华的商业,又具备了第二个基础;一条卫河穿城而过,汤汤活水带来了舟输漕运之便。所以,有唐以降千多年来,浚县山庙会愈办愈大,愈办愈久,到今天已成为时历月余,地跨数省的盛大庙会了。

  ◎文化深厚古庙会

  来赶庙会的,有香客游人也有文人墨客。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占孟津,正在孟津老家养病的吏部尚书、书法家王铎避难到了浚县,寄住在挚友通政司刘尚信的“摄生阁”。

  正月庙会正高潮,王铎同刘尚信逛庙会,登临大伾山。《浚县正月古庙会》中记述,他们行走至山之东麓,但见龙洞幽深,出雾吐岫,大伾山下紫金湖波光粼粼,白鹭飞翔,王铎挥笔题写了“鹭涛虎岫”。住了几日,他听到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消息后,当即乘船赶往京城,行至内黄县时,又传来消息,说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王铎大为震惊,只好调转船头返回,再次寄居在“摄生阁”。王铎心情沉重,与刘尚信在茫茫暗夜重登大伾山,并留下“仙崿”二字和诗作《再至青坛》:“窅窅崇青色,中兴谥此坛。石稠原少树,洞背故多寒。帝子留神鼎,河渠自汉官。为怜骐馵歇,暂得憩安磐。”

  相传,王铎的题记和题诗是写在墙壁和纸张上的。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浚县知县刘德新差人把它们镌刻在了石壁上。“鹭涛虎岫”,字径三尺余,用笔流畅,个别笔画兼有篆意,为隶书中之佳作;“仙崿”为隶书,字径三尺;《再至青坛》为行草,题面宽3.5米,高0.85米。山体之上的三幅字,笔力雄健,气势跌宕,笔端流露出国仇家恨与个人忧思。

  大伾山下,曾是著名的古黄河渡口黎阳津的所在地,隋代在此设有官仓黎阳仓,李密率瓦岗寨义军与隋军大战,夺取了黎阳粮仓。相传,一位名叫杨玘的大将驻守此地,面对战死的年轻兄弟,他无以为祭,便挖起地上的黄泥捏造些泥人泥马,作为死者上路的陪侍。岁月更替,泥人泥马也早已变成了一个个生动古朴的泥玩儿,当地人唤它泥咕咕。朴拙憨态的泥咕咕是当地人的爱物,也是中原民俗的代表性符号,如今的杨玘屯村,有过半的村民从事泥咕咕产业。

  63岁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泥咕咕王氏第九代传人王学峰说,浚县的泥咕咕不像淮阳的泥泥狗,泥泥狗必做形和性的夸张,泥咕咕则力求美观和朴拙,所画多用原色,少有兼色。黑、棕做底,上绘红、黄、蓝、绿、白,颜色因是鸡蛋清调成,涂上后明光发亮,很为抢眼。泥咕咕也能吹响,尖尖的声音像孩子的哭喊。当地风俗,年轻的媳妇和年长的老妪赶庙会时必买泥咕咕,回去分送给见到的孩子们。

  孟宪明说,浚县人会享受,一个正月会把好吃好乐的年节延长成一个多月。浚县人会经营,把一个多月的庙会变成了不动镰刀的丰收季。晋、冀、鲁、豫、皖、鄂,前来朝拜的万千香客和舟载车运的行商大贾把他们的香火钱、地皮钱,还有吃喝拉撒睡等等的繁杂事务,一股脑儿全都交给了浚县。浚县人不仅自己找乐,还邀请千井百里的朋友们同乐,在找乐、同乐的同时,平增了半年的收入。

  这是浚县人的智慧。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