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藏古寺风穴伴云生
时间:2018-03-30 07:22:34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赵慎珠 时玉峰

  

  

  风穴寺一隅

  

  涟漪亭

  

  1300年前的一天,汝州刺史到城北山中游玩,见一位老僧瞑目静坐,两只老虎卧于其膝下。听到有人来,老僧睁开眼睛对老虎说:“有客来,且回避。”两只老虎顺从退去。刺史与老僧相谈甚欢,“因慨然以建刹为己任,兼之众士倾风辇金而至,一坞白云遂成福地矣”。

  这高僧正是贞禅师,两只老虎分别叫大空、小空,白云福地是白云寺,就是今天的风穴寺。这个故事,记录在风穴寺大雄宝殿前的一块石碑上。

  这刺史名叫崔日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曾任宰相。新唐书《李白传》记载,他的儿子崔宗之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李白、苏晋、张旭、焦遂称为“酒中八仙人”。崔宗之与李白常常诗酒唱和,他邀请李白来汝州玩,《赠李十二白》诗中云:“我家有别业,寄在嵩之阳。明月出高岑,清溪澄素光。云散窗户静,风吹松桂香。子若同斯游,千载不相忘。”

  贞禅师圆寂后,唐玄宗追谥他为天台七祖。

  名人往来,传说神奇,汝州风穴寺古来名显天下。

  ◎深山藏古寺

  康熙十二年《风穴志略》和乾隆二年《风穴续志》中有诗文记载,寺院创建于东汉,至今1800多年,北魏时称香积寺,隋代为千峰寺,唐代名白云寺、七祖寺,俗称风穴寺。明代万历年间是鼎盛时期,拥有僧侣千余人,禅舍殿堂350间,它曾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齐名,并称“中原四大名刹”。

  《风穴志略》说,风穴寺之名得于风穴山,风穴山西起汝州临汝镇崆峒山,东至郏县小峨眉山,连绵百里。风穴山又得名于大、小两个风穴。据载,大风穴在风穴寺东北的丘壑间,深不可测,可远达禹州、新密,大风时,洞穴有声如吼,无风时,洞外多蝙蝠;小风穴在东山上,外狭内广,洞口可容人,云气由此生出。当地人讲述,如今的两个风穴,早已被坍塌山体所掩埋,仅留两个不大的洞口,不再是书中描述的景象。

  风穴寺隐于深山,进入山门,翠柏夹道,溪水叮咚,蜿蜒曲折三里许,才见得寺院。寺院背靠三座山峰:正北紫霄峰,又名玉皇山;东边石楼峰,俗称石榴嘴;西边钵盂峰,俗称纱帽山;山门前左有龙山,右有黄虎山。这五座山峰,状如莲台,把风穴寺托在了莲台中央,风穴寺便有了“九龙朝风穴,连台建古刹”的美誉。

  清代进士任枫在《游风穴寺》中写道,“入山方见寺,隔屋已闻泉”。风穴寺有泉三眼:一眼为伏流,在寺内观音阁后方,水从石壁中喷出,称为龙泉,涝不增,旱不减,恒温20摄氏度,常年饮用;一眼为大慈泉,泉水平日清冽,若暴雨将至,则水变浑浊;一眼为北峡,从后山而下,流经两峰间,水流跌入寺中,如珠似玉。三水在寺院的东侧汇入桃花涧,涧上称为“桃花岸”。

  山上有明代所建的望州亭。站立亭上看,南是汝州,北有逶迤群山。僧人说,天朗气清时,山间奇云、红霞等诸般美景一览无余。有诗赞曰:“清松扶上锦屏风,小小亭中四望通,好景偏宜逢晚照,万家烟雨接崆峒。”

  ◎一步越千年

  风穴寺所在谷底狭窄,多半被山、崖、沟、坡、水、瀑等占据,设计者便依山就势,打破了北方寺院以中轴线对称分布的传统,建殿修楼,起亭围园,无不因地就势,流水潺潺,松柏森森,高低错落,给人带来一种美的节奏感。

  暗红色的空心砖塔在寺中心,它是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的七祖塔,九层方形密檐式,塔身从下向上由细渐粗,至中部又开始由粗渐细,呈弧形,是全国保存完整的七座唐塔之一。

  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寺内建起一座6米高的方形石台,台上是飞檐挑角的悬钟阁,阁内四根粗大的木柱,约10米高,构成独立的钟架,柱顶架一横梁,悬挂一口9999斤的大铁钟。风穴寺佛教文化研究院李志军博士介绍说,此钟采用囤土升高法置放,即逐渐将钟升至顶部,再将囤土去掉。钟为一次成型,铸造精致,声音洪亮,神韵清远,回荡千年。

  201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建筑学博士郭保国来到风穴寺,他逐一点评寺内建筑,说中佛殿是严格按照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建造的,而明代观音阁的窗棂图案是皇家才允许使用的,在罗汉殿前,他充满兴致地说:奇怪,这个不起眼的小殿,竟然也是皇家规制!

  一寺越千年。行走在风穴寺,唐、宋、金、元、明、清历代建筑举目皆是,设计精巧,构建精良,所以,风穴寺也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

  寺院虽然没有以中轴线作为参照,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处处体现着匠心:大雄宝殿、中佛殿、天王殿坐北朝南,在一条直线上;向西的藏经楼、关帝殿、钟楼在一条直线上;就连观音阁、阁前的大慈泉池、阁后的喜公池也在一条直线上……建筑之妙还在于,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的建筑,各具风格又和谐统一,宛若出自一人之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抬头一景,转弯另一天地”,扑朔迷离,妙趣横生。

  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研究员觉真法师,把中国佛寺建筑的布局分为三种形式,即廊院式、纵轴式和自由式。他认为,依山临壑的河南汝州风穴寺、峭壁山腰间的山西浑源悬空寺和江南民居式样的苏州紫金庵,是三种布局之外“颇有特色的实例”。

  ◎一寺盛两宗

  名刹出高僧。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渐汉化,到隋唐时期形成了中国大乘佛教,天台宗是其中较早的宗派之一。唐代开元年间,贞禅师来到荒凉的风穴寺修行,在此广收门徒,把几乎毁于战火的寺院从废墟中一步步重建起来,使风穴寺逐渐成为天台宗的说法圣地。

  “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碑刻载,贞禅师逝后,唐玄宗谥之为“天台七祖”,刺史崔日用等人收拾其舍利数千粒,建塔九层,玄宗谥其为“七祖塔”。风穴寺由此成为天台宗祖庭。

  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延沼禅师来到风穴山,静修禅宗中的临济宗。他在汝州传法三十余载,汝州成为禅宗的中心,风穴寺又成为临济宗祖庭。

  临济宗继承发扬禅宗教义,让人拥有一颗平常心,回归本真,使参禅之人看清世间之后认识自己,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深得文人士大夫之心。宋代佛教盛行,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张商英等名家,都是风穴一脉的居士。

  禅宗史书《五灯会元》记载了一件趣事。一天晚上,宋仁宗梦见自己到了景德寺的门口,有一龙蟠地,惊醒。便派太监前往察看,恰好一和尚正在寺门口酣睡。问其名字,说是从汝州风穴寺来的道隆禅师,游历京师,客居景德寺,回来晚了,大门已关闭,便于门外卧眠。仁宗听说后大喜:“此吉兆也。”第二天召禅师谈论禅法,龙颜大悦,留他在宫中,赐号“应制明悟禅师”。

  后来临济宗一枝独秀,成为禅宗主流,并传播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地,有“儿孙遍天下”之誉。日本京都久负盛名的南禅寺,就是临济宗南禅寺派的大本山。2005年9月,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出则竹秀南一行15人,到风穴寺寻根。

  风穴寺山门的两块匾额,面南一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所题,面北一块是星云大师所题。赵朴初是风穴延沼的第三十七代弟子,星云大师是风穴延沼的第四十四代弟子。2016年星云大师90高龄时,听说寺院光大山门,虽患有眼疾,仍郑重写下“风穴寺”三字。“风穴寺”三个字,在两人的笔下各有千秋,又都禅意浓厚,耐人寻味。

  ◎文脉传四海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盛唐诗人王维的这首《过香积寺》,描述的景致更为幽深,其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来被誉为练句典范。有人考证,香积寺就是风穴寺。

  唐代汝州诗人刘希夷,同诸多诗友常住风穴寺,与高僧谈诗论文。唐代韦绚记载了作为太子宾客的刘禹锡在白帝城(今四川奉节)的谈话,书名为《刘宾客嘉话录》。书中提到,刘禹锡曾任汝州太守,他说刘希夷死在了舅舅宋之问的手里。刘希夷诗中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非常喜欢这两句诗,“知其未示人,恳乞”,但刘希夷不给。宋之问非常生气,派人用土袋将刘希夷“压杀之”。年仅30岁的刘希夷死后葬在了风穴山麓,墓地被后人圈建成为夷园。

  进风穴寺山门不到一里,就是小巧精致的夷园,墓冢碧草青青,墓园干干净净,是一个幽静的所在。

  明清时期,以风穴寺高僧为核心,有一修心会文的著名社团“汝上莲社”,入会者为“清修惇行、文章气节之士”,有翰林沈荃,汝州巡道王洙、知州罗大美等高官,也有文学家马振垣、李绿园等,其风雅绵延百年。

  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砖一瓦、一池一水都会令文人触景生情。明清时期,风穴寺已经被排列组合成八大景、七十二小景。

  寺内大小碑碣300余块,多为建筑、修葺及捐赠之类的记事碑,也有名人题咏的诗词歌赋碑,其中就有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八月的“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碑,它们或立于建筑物前,或嵌于墙壁上。大雄宝殿前,一通高约5米的明代石碑,正面是草书记事,背面用楷书记录捐资名单,侧面有隶书诗文,碑头则是篆体,气度不凡。

  风穴寺周边郁郁葱葱,翠柏尤盛,绵延十余里。大雄宝殿前的一段碑文记载,当年,贞禅师曾把数斗柏籽随手掷之,于是柏生满山,成为奇观。清代海月禅师在《风穴寺异柏记》中写到,柏树奇异,只生长在寺界之中,邻丘绝无生长。他嘱咐后人爱惜柏树:“取以时,用以节,使名山面目,日新如故,祖庭薪传,千古不息。”历任寺院住持都严格看管柏树,派和尚昼夜轮流巡视。李志军说,古柏中的“一棚伞”和“三炷香”最有特色。“一棚伞”树冠巨大,如一把雨伞,百姓常在树下聚会、聊天;“三炷香”树根六七人方能围拢,树干一米高处,均匀竖起三个合抱粗的树枝,如三炷礼佛高香。

  这些历史深处的古柏,也曾遭劫。但风穴之柏有灵,历劫不死,伐而复生。如今的风穴寺,又是满山翠绿,柏香飘远,一副生生不息景象。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