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双奇摄影作品】人物纪实:郭老姑奶
时间:2020-07-30 09:06:41 | 来源:豫网-河南门户 | 作者:

  

  在采访中牟县刘集镇余庄村会计郭全贵时,听他多次提到“老姑奶”。谁是“老姑奶”?带着疑问,最近,我们专程采访了“老土改干部老姑奶”。“郭老姑奶”,原名郭荫玉,余庄村人,1936年生,一辈子务农,现已86岁高龄了,因她的辈分高,村里和她年纪相近的都喊她姑或者姑奶,年纪小的就更不用说了,至今,大小村民大都喊她姑奶、老姑奶。

  老姑奶她16岁担任余庄村妇女主任,在担任妇女主任的同时,还担任过敬老院院长、幼儿园园长、农村接生员等职。据年龄在五十以上的村民讲,“老姑奶是村里全能手,人又勤快、热心,是咱庄的好人。”  

   有困难时:我来干

  解放初期,余庄村成立了土改时期的乡政府,当时的岗头桥、孔庄、岩庄店、五所楼、邱堂、小李庄、余庄、焦庄等归属余庄乡管辖。

  在斗争地主、重分土地中,没人敢领头,深怕国民党返回来报复,郭荫玉在乡长马凤英面前表态:我来干,我一定站出来第一个发言!在郭荫玉领头发言,领头斗争的影响下,余庄乡迅速打开局面,按时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

  余庄乡为了村民放下教育养育幼儿的包袱,方便村民参加集体的活动,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首先在余庄村成立了全区第一个幼儿园,任命郭荫玉为余庄村幼儿园园长,在郭荫玉的领导下,组织了责任心强的妇女,把全村的幼儿全部免费接收到园中。由于郭荫玉对工作负责,对孩子有爱心,幼儿园多次被评为先进幼儿园。在余庄村幼儿园的影响下,余庄村下属的各村相继都成立了幼儿园,对当时的生产、学习促进很大,成了全区的学习榜样。

  余庄乡时刻关心着村民的切身利益,面对全乡七八个下属自然村没人照管的孤寡老人,决定建立个免费的敬老院,派专人照管他们的吃喝拉撒,让他们安度晚年。当时马凤英乡长找了多人谈话,请他们担任敬老院院长,几个干部都回绝了:敬老院不好弄!别的不说,就是几个连翻身都不会的老人太麻烦,在家都是又脏又臭的,到敬老院还不得像“敬爷”一样的伺候着?稍微有点差迟,还不得受处分落骂?当马凤英乡长最后找到担任幼儿园园长的年仅17岁的郭荫玉时,郭荫玉说:我知道你找我的目的了,党有难处了,我来干!激动得马凤英乡长握着郭荫玉的手说:老妹,难为你了。可你幼儿园这一摊咋弄?郭荫玉说:园里的张玉兰就行,她能干好!上任后,郭荫玉几乎吃住都在敬老院,合理安排工作人员的工作,带头值班查班,把入院的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对待,她领导的敬老院连年被全区评为模范敬老院,她本人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卫生医疗条件不太好,农村人有病,总是凭着一把草药,一根针治病。余庄村郭荫玉继承了老中医的传统,虽没有行医资格证,但她凭着一根针,免费治好了不少人的“反病”(音),这种病,犯病时总是头晕、恶心、全身无力。犯病了,不管什么时候叫郭荫玉治病,郭荫玉马上放下自己的活儿,带上一根针,经观察断定是“反病”,马上撬开病者的嘴,在舌根扎上一针,流出黑血,捏一点盐撒上,不一会就好了。据说,焦庄的一个人得了病,其症状和平时看到的不一样,不敢下手治疗。病人的家人立马抬到郭荫玉的家门口,请求郭荫玉看看,郭荫玉说:可能是病的时间长了,有点危险了。病人的家属说:眼看不行了,你就死马当作活马治吧!治不好我们不怪你。郭荫玉两针下去,挤出了几滴乌血,病人的脸色慢慢的缓过来,漫漫的又坐起来。

  上世纪,村民麦罢走亲戚,由于家家都不富裕,一般都是提几串油馍(油条)来往。

  郭荫玉是免费炸油馍的好手。全村的油馍大多数出于郭荫玉之手,甚至附近村民也是闻名而来,请她去一显身手。当时全村约二百六十户左右,亲戚多的炸个十四五斤(小麦面粉),少的也炸个七八斤,一个麦罢走亲戚这一项,几乎都是在半个月内完成的,近三千斤面粉,经过勾兑盐、白矾、碱面,掺入面粉、和面、发酵、成型、炸制、穿串等程序,到成品,的确是一个繁复的工程,郭荫玉每天几乎都要完成二百斤的制作任务,劳累程度可想而知。一天下来,几乎累得浑身酸痛,一口饭也吃不下午去。从十几岁到六十多岁,由于改革开放,郭荫玉老人才从炸油馍的岗位上“下了岗”!现在,虽然附近有几家油条店,但村里四十以上的村民都说:现在的油条,无论怎么吃,都嚼不出老姑奶的油馍味来!  

  有危险时:我领头,你们跟着!

  上世纪五十年代,贾鲁河的河槽由于洪水的冲击,经常变化无常,洪水来时,河槽还没充满,但部分河段低洼,洪水趁机四溢,给沿岸的村民带来不少的危害。据老人回忆,十里铺偏西、孔庄村东、岗头桥偏东北、余庄村东,沿着贾鲁河,都有各有一条豁口,每当河水暴涨,水流就奔流出来,涌向村头,十里铺、孔庄、岗头桥村头都修筑了一条堤坝,阻挡洪水,这些村头临水的地方,由南向北形成了一条宽阔的深沟,洪水从贾鲁河涌来北上,冲开余庄地段的滩涂,又涌入贾鲁河东去。临河的几个村子,河滩都有大小不一的地块,大都趁着干旱季节,点种高粱玉米,给生产队增加点收入。

  年仅十几岁的郭荫玉带领几个妇女收割玉米,正在收割的张嫂抬头看见沟里的水涨起来了——发源地在荥阳的贾鲁河,上游下雨,河水往往涨得较快。郭荫玉为了减少集体的损失,立即组织大家把收割好的玉米转移到比较高的地方,当把玉米堆成垛后,溢出贾鲁河的洪水已经涨满了邻村的河沟,阻断了回村的路。有胆小的吓得哭了起来。年纪最小的郭荫玉说:怕也没有用,我们只能自己救自己。又说:我是干部,我领头前边趟水探路,你们一个跟着一个走,大家互相帮助,记住千万不要倒下!于是,个子最矮、年龄最小的郭荫玉走在最前面摸索着探路,其他社员一个跟着一个前进,一步深一步浅的趟过去,越过了水深及腰的沟,最终把大家带出了险境。  

  乡亲不管什么时间呼唤,我都立即赶到

  为了加强农村接生力量,保障母子平安。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七十年代初,河南省采取措施,每个村培训一名接生员。每个大队选派了一位心灵手巧、身强力壮、根正苗红的妇女到大孟卫生院进行为期3个月的接生培训。余庄大队选派了结婚不久的郭荫玉。

  尽管是女性,尽管结了婚,但第一次直面女人生孩子那种场面时,郭荫玉还是感到震惊,甚至感到了产妇的痛传导到了自己身上。她努力学习老师的每一个操作动作,记住老师的每一句话,在实际和模拟训练时都格外认真。三个月培训结束,她走马上任。记得第一次单枪匹马面对产妇,产妇汗如雨下,她也汗水洗澡,那种提心吊胆、心惊胆颤让如今86岁的她记忆犹新。好在是顺产,当她为婴儿断了脐带,包扎好,捧着那个肉乎乎的宝贝,开心得笑出了泪花,这是我第一个迎接到人间的生命,比自己生了孩子还要高兴。

  取得了中牟县卫生局考取了接生员合格证。从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年的接生生涯。其中的酸甜苦辣是一般人难以体会得到的。

  一是责任重大,人命大过天。那时农村穷,交通也极为不便,而且在有些人的意识里女人命贱,添崽也像鸡婆生蛋一样容易。所以添崽都不去医院,连乡卫生院都不去。母子两条人命就交到了接生员手里。每一次接生,都是一场虎口救人的战斗,无论多难,无论多久,都不能有丝毫马虎。郭荫玉就曾经为一个产妇守候了四天四夜。等到母子平安后,她自己像大病了一场。

  二是随喊随到,不分昼夜,不分寒暑。接生员不脱产,但不管你在做什么,听到喊就得出发。最难的是雨雪冰冻,夜晚从热乎乎的被窝里出来,哪怕是天上落刀子也得去。农村都是小路,冰冻时放不稳脚,有时摔的鼻青脸肿。有时下午出门去接生,半夜才回来。记得中午五所楼马老师来喊孩子要出生了。赶去一看宫口还没开,正等待中,邱堂村武家来喊,他家儿媳羊水破了,郭荫玉二话不说,立马赶过去,等到剪断脐带,给孩子包裹好,已经下午四五点了。刚喘口气,主家沏了一碗红糖,郭荫玉正准备喝一口,五所楼马老师赶来催促快回去,来不及说一句话,郭荫玉马上背起接生箱,跟着马老师飞也似地赶过去

  三怕遇到难产。那时没有B超,大家也不注意胎位正不正,所以很多产妇发生足位产(先出脚)臀位产(先出屁股),乡下人则统称为“莲花胎”。遇到这种情况,产妇和婴儿随时有生命危险,接生员就要凭过硬的技术和强大的体力来接生。先要堵,待到宫口全开,才能伸进一只手去将婴儿顺下来。有时婴儿下来已经不会哭不会动了,这时要立即对婴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争分夺秒把婴儿抢救过来。让郭荫玉骄傲和欣慰的是:数十年来经她接生的一千多例从来没有出过事故。

  四是报酬低,工作累。那时家家户户都是穷。郭荫玉当接生员都是免费的。接生员除了接生外,还要协助赤脚医生打预防针。唯一的属于自己的报酬是有时主人陪一顿饭,有时给接生员做一对鞋子,有时候送几个红鸡蛋。由于接生风险大,也太辛苦,有的村接生员半途不干了,郭荫玉接生的足迹遍及周围几个村。要说甜,也有,那就是每当将难产妇从鬼门关拖了回来,并且母子平安,那一份甜是甜在了心窝子里的。到现在还有人碰到她时感激不尽地说:当年搭帮你啊。短短一句话,值千金啦!

  到了2006年,为了更好地保障母婴安全,卫生部下文禁止乡村医院及农村接生员接生,所有产妇都必须去县级具有资质的医院生产。农村接生员光荣退出历史舞台。但余庄村和余庄村附近十来个村子25岁至60岁的男女,大多数是郭荫玉接生的,四十年里,他们有的是军人、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干部、有的是商人、有的是博士学士……

  郭荫玉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接生箱”,箱子里,整整齐齐的放着一把剪刀、一把止血钳、一个酒精瓶,一双退了颜色的手套!真的不敢相信,就是这口箱子,竟然见证了千把个孩子的问世!他们说:我们可以忘记许多,但不应该忘记那双把自己迎接到这个世界来的手,不应该忘记那个把我们接生到人间的人!  

  

  

  

  如今,86岁的郭荫玉老姑奶养育了七个儿女,虽没大富大贵,但都勤恳、诚信、务实。无论务工务农从教,全都因勤奋而受到表扬。老姑奶因小儿子经常出外打工,为了便于老儿媳工作,老人便跟着小儿子过。老人家精神矍铄,腰不弯,眼不花,笑容不断,走起路来,不亚于四五十的人。每天早早的起来,步行到村北五百多米的小区,为一家人准备早点菜蔬,回来加工后,乐呵呵地叫醒儿媳孙子,催促他们吃喝,催促他们上班上学。收拾完家务,有时到近两千米的贾鲁河转转看看;有时到几个儿女家里串门,和儿子儿媳谈谈生活小事,和孙子孙女乐呵乐呵;有时和几个老姐妹聊聊家常,看看电视。日子过得充实自在。

  我们请教老人家的养生之道,她呵呵呵地笑着说:什么养生之道?我就是吃家常饭,穿平常衣,睡木板床,摇芭蕉扇,容百样事,闲不住步啊!朴素的语言,深刻的养生哲理。摄影报道:段双奇 王松山

  摄影师:段双奇 出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标明出处)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