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瓷”觅“源”
时间:2020-08-13 11:18:58 | 来源:郑州晚报 | 作者:

  

  “唐三彩陶瓷生产技艺是黄冶先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传承发扬下去一直是我的夙愿。”记者遇到游光明,源于一次对巩县(今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的寻觅。该窑址在巩义市站街镇西南部的小黄冶村,距巩义市区2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窑址碑刻就在路边。记者 李晓霞 巩义融媒记者 吴瑞霞

  感受巩义历史文化的厚重,探秘黄冶唐三彩窑源头

  据游光明介绍,巩县黄冶唐三彩窑历史悠久,始于汉、发展于北魏,成熟于隋,鼎盛于唐,到五代初衰退。

  黄冶河(西泗河)自南向北从村中穿过。据《巩县志》考,黄冶村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先民在河两岸烧制秦砖汉瓦,到了北魏(公元486年),西泗河两岸的陶瓷窑场逐渐形成,后经隋到唐,“唐三彩”“唐青花”的生产达到鼎盛。

  黄冶唐三彩窑的历史和发展脉络

  自发现黄冶唐三彩窑址以来,考古部门先后通过了七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物、瓷片及古瓷具,特别是2002~2004年的大面积考古发掘,先后四次,开挖探方面积2000多平方米,出土完整及可复活的瓷器和三彩、两彩、单彩陶制品、素瓷器、作坊具和各种窑具5000余件。

  出土的器物除唐三彩陶瓷外,有数量较多的唐代早期白瓷、黑瓷,中唐以后的白釉绿彩、白釉蓝彩和晚唐时期的青花瓷等,大量出土的陶瓷器物中,最珍贵的是青花瓷,这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唐三彩的研发与传承

  早在1970年,巩县(今巩义)二工局曾出资与小黄冶大队合办一个“唐三彩仿古制品厂”。20世纪80年代初,有三家村民在自家院内办起了“唐三彩工艺厂”。

  古老瓷文化一直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传承。

  2001年,“黄冶唐三彩窑址”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时隔十余年,2012年,为了让古老瓷文化再放异彩,游光明成立了“河南省巩县窑陶瓷研发有限公司”,致力于对著名的“巩县窑陶瓷”“唐青花瓷”“白瓷”“绞胎瓷”的研究和开发。2O19年,在江苏宜兴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陶瓷协会工艺成就大会上,游光明获得了“中国历史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荣誉称号。

  2014年,传承至今的古法烧制陶瓷技艺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民刘万升和刘跃武被确定为唐三彩古法生产工艺的传承人。

  近日,记者走进传承古老瓷文化的巩县窑陶瓷研发有限公司,只见该公司分固定厂房、非遗展示馆、传统工艺示范基地等几部分,窑场有大小拉坯机10余台,试验、素烧、釉烧、柴烧窖、煤气窑、气电混合炉、柴电混合炉共8台,为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生产的各种仿唐三彩制品、白瓷制品、唐青花制品和绞胎瓷制品工艺精湛,质量上乘。据悉,多个制品获得国家、省、市产品展销会上的大奖,产品已在国内外市场畅销。

  游光明表示,入选“省、市级非遗传承人才”为陶瓷复兴梦注入了活力。

  黄冶窑的唐青花瓷是世界古陶瓷史上的璀璨明珠

  通过游光明的讲解,记者了解到,巩县窑的陶瓷产品分陶和瓷两大类。陶,即唐三彩,它在成型器物或动物人物经素烧、上彩后,二次入窑烧造,温度可达800℃到1000℃,釉彩熔化,已达到色彩艳丽、窑变生辉的效果,但器物人物还没达到瓷化的程度。而瓷,比如白瓷、唐青花、绞胎瓷,它在上釉彩后二次入窑烧造,温度要达到1200℃以上,烧结程度高,坯体坚硬致密,断面细腻而有光泽,还具吸水性,而且必须是带釉产品。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有“开元中河南贡白瓷”记载,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有巩县窑白瓷,证实此窑贡白瓷。此外还烧三彩陶器,洛阳地区唐墓出土三彩陶及雕塑不少是该窑所产;遗址出土素烧坯很多,可知三彩陶器是两次烧成。所制绞胎多模仿漆器纹理特征,黑釉、茶叶末釉也占一定比例,遗物有盘、碗、瓶、壶等。

  黄冶唐三彩窑产品的特征

  白瓷胎色灰白,釉色白腻,质量较好;黑瓷胎体厚重,胎白釉黑,修胎精细,制作规整。三彩陶器胎呈灰白色,釉色有黄、绿、红、兰、白、褐等多种,也有单色釉器及纹胎装饰釉器。工艺特征是器物多为底、玉璧底、浅圈足圆饼状突足等。三彩器是先烧素坯,再挂彩烧成。器物装烧垫具有三岔支具,长方形垫具和圆形托珠,器物内或足底一般留有几个垫具痕。

  游光明说,巩县隋白瓷是皇家贵族以及高等级寺院所使用的器物,造型简约,温润如玉,是中国白瓷的一个高峰,可惜烧造时间很短,遂成千古绝唱。巩县窑三彩用巩县特有的瓷土作胎,俗称白钢胎,成型与修胎细致规矩,施釉技法丰富,釉色鲜明玻璃质感强,明艳灿烂,尽显大唐的安富与尊荣。在巩县窑精细白瓷与三彩工艺基础上孕育出的唐青花,是青花鼻祖,开启中国陶瓷史后半部600年华章。

  黄冶唐三彩窑的衰落和传说

  黄冶窑的消失众说不一。学者认为,应在金元时期,随着宋王朝南迁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加之巩县(今巩义)是北宋皇陵聚集地,遭受战争蹂躏程度更为严重,商业和手工业受到严重摧残,陶瓷生产日渐烟消窑冷,陶瓷工匠也随之到南方和别地儿另谋生路,巩县的唐三彩陶瓷生产也就没落了。

  另据史传,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都汴梁(今开封),赵皇室陵地选定巩县,并修建了气势恢宏的宋皇陵。宋二世太宗皇帝赵匡义即位后,到巩县皇陵祭祀,夜里发现陵地东侧火光映天,问随臣何故?答曰:“瓷窑之光,此光与陵地相克,有毁龙脉之虞。”太宗大惊,即令赶走窑工,捣毁瓷窑。自此,窑工为了生计,携家迁至外地,黄冶河两岸烧制瓷器日渐衰落。

  那年那事那人,瞬间已是“黄历”

  小黄冶村民刘淑娟告诉记者:20世纪70年代,她还在上小学,黄冶河水流清澈,长年不断。她和小伙伴经常在河里玩耍,瓷片很常见,村里许老师的孩子在河滩里捡到了一个瓷罐,拿到家后,当盐罐用了。后来,河滩里来了几个人,捡拾小瓷片,听说后花了几千块钱把盐罐买走了。罐的直径有碗口大小,看着也不是很精致,谁会想到是宝贝呀。

  “那时候十二队、十三队的人都是在沟里下庄子、打窑,一镢头一镢头挖出了好多瓷器。十三队的人挖出的最多。80年代,有村民做唐三彩,村里也做,我还打过工。”村民刘慎超指着对面裸露的半截窑洞说:“俺爹原来是村干部,生产队在那建猪场时也挖出来很多,有人去拿,他不让,给文物局打了电话,文物局来拍了照,把三彩都拿走了。好多都是囫囵的,有小鸟、乌龟、罐,当时俺也就十来岁吧,看着好玩,伸手拿,被爹一顿训斥。唉,小时候把瓦片在地上当球踢,还有抱着瓷器摔在地上听响儿的。村里有口井,还有人下井里拾类。东西到处都是,也不知道金贵。”

  因为唐三彩,黄冶河在历史长河中光彩熠熠

  站在唐三彩窑址,放眼望去,眼前是茫茫黄土岭,身后宽阔的水泥路上车辆呼啸而过,记者努力感受着千年古村落十里窑场火光冲天的场景,两岸的作坊和窑口,忙碌的匠人,熊熊的窑火都到哪里去了呢?如今的黄冶河,正在一天天消瘦,再也负不起历史的重量。千窑万窑无处觅,全部都掩埋在时间的尘埃里。只有窑址的标志碑孤零零地站在那,淡看时光变迁。

  记者离开时,游光明又在工作室里专心致志地施釉,苦苦坚守着陶瓷复兴梦。随着站街镇“诗瓷小镇”建设,杜甫故里和唐三彩遗址这两个重要的唐文化遗存,将会再放异彩。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