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传统文化“破壁出圈”
时间:2021-05-18 07:31:45 |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 作者:

  充满童趣的舞姿,生动诙谐的表演,随着场景转换,4个“铜镇娃娃”好像从两千年前的汉代穿越到观众面前,一幅两汉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这个春节,河南春晚一支《唐宫夜宴》舞,让一群“唐朝胖妞儿”成功“出道”。而在新安县,以该县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汉代人形铜镇为创作原型的《四童闹春》,也迅速刷爆当地群众微信朋友圈,引发热议。

  近年来,新安县深入实施“1366”总体发展思路,坚持文化立魂,铸造传统文化破壁出圈“金钥匙”,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在新安等你”“来到新安自然心安”等文旅品牌叫响全省,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传统文化“活”起来。沿着黄河流向自西往东行走在中原大地,函谷关,是绕不开的重要文化地标。作为丝绸之路联合申遗项目的一处重要节点,位于新安县的汉函谷关早在2014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如何让文化遗产“动”起来“活”起来?

  新安县抢抓“沿黄”非遗保护,为各级各类近百处的非遗项目打造非遗保障平台,同时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从“有没有、缺不缺”到“好不好、精不精”的新期待,该县创新传统文化表达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舞台剧《武皇品樱》、河洛大鼓《千唐志斋颂》、2019“中国书法·年展”暨首届千唐志斋唐楷高峰论坛……多样化的文化表达体现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制作出了一桌桌让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大餐,助推形成了传统文化热潮。

  文旅产业“强”起来。在该县绿苑游园城市书房,集合文创产品、非遗手工艺品、旅游商品等的书房“文化角”,打造了多元化的文化驿站,吸引来往读者驻足观赏。

  形态优美的新安紫砂壶、印有“蛰庐”字样的文房四宝书画套盒、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黛眉手织布……早在去年的第三届中原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心安礼得”文创产品就精彩亮相,引人惊叹。

  近年来,该县更是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铁门镇土古洞民俗游,一座小村里集聚了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业态,成为网红打卡地;石井镇寺坡山村落依托仿古建筑群、正村镇大河田园……这些项目,都是该县文旅产业从“点上发力”到“遍地开花”的生动诠释。

  文化基因“传”下去。“他们把晒干的葫芦刷上油、编成网、穿成串,在黄河两岸往往返返,护送革命同志并把情报传……”在新安县北冶镇的南石山码头北眺,清澈碧绿的黄河水缓缓东流,一幅山水画卷尽收眼底。70多年前,当地的一支水上葫芦队曾活跃在黄河两岸,为解放洛阳积极贡献力量。如今,他们的故事被编成快板,广泛传颂,成为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的动力源泉。

  这是该县挖掘文化底蕴,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为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打造新安本土的文化标杆,该县在推动文化创新中注重发动和依靠社会力量,设立“新安县文艺发展创作奖”,发掘培养文艺英才,在传承文化基因中激发精神动力。一大批有深度、有温度、富有本土特色的文艺作品广为传播,激活了民间智慧,激发了创新热情,为开创现代化新安建设新局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