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先生
时间:2016-05-19 06:56:13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胡竹峰

  忘了什么场合,见过他一次,众人簇拥着。陈忠实瘦得很,人一瘦,骨相出来了。陈忠实的骨相里有倔有狠,凛然决然,看上去一脸的清苦一脸的刚直,透着历经世事与波澜不惊。有人上来和他拍照,陈忠实就那么对着镜头,听之任之,并不做什么表情,一脸置之度外的样子。

  前几天回郑州,一头钻进书橱里。郑州家中收存有大量笔记体作品,《搜神记》《幽明录》《玄怪录》《子不语》《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夜雨秋灯录》之类,还有孙方友的《小镇人物》与《陈州笔记》。

  对于笔记体的写作,我是外行。但对干宝、苏东坡、蒲松龄、贾平凹、汪曾祺、阿城、孙方友的热爱,一直不绝。

  孙方友的新笔记体小说系列很耐看,学过古人,却无古人习气。我曾在读书日记中写过这样的文字:

  读孙方友《小镇人物》至凌晨两点,传统笔记中的怪力乱神走远了,只有世态白描。《陈州笔记》是阳,《小镇人物》是阴,一古一今,孙方友无意中打通了文学的古与今。

  孙方友先生笔底墨下有旧气,更有元气,法相森严,笑脸盈盈,难得还存有一份天真。不像现在一些作家的笔记,浮躁得仿佛用圆珠笔写的草书,孙方友的笔记是魏碑唐楷,一笔一画——很高古。一九四九年后的笔记体创作,汪曾祺轻灵,贾平凹奇崛,冯骥才朴素,但说到高古,非孙氏莫属。孙方友的《陈州笔记》,有拙味,收得很。在文学创作中,收比放难。

  当下大部分人写笔记体小说,笔下是微观,心上是围观,孙方友的笔记却有宏观气度,当然,人生也的确不过一篇千字文。

  孙方友是笔记小说界的大师,人长得高高大大,厚朴,气息足,眼睛亮亮的。但他给我的感觉不像作家,倒像退役的长跑运动员。为什么说他是长跑运动员,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而已。

  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孙方友先生和我在他的书房聊天,他偶尔翻腾书本资料之类给我看,赤脚踏在地板上,啪啪作响。但只要一坐下来说话,正襟危坐,腰身很直,我却将身子斜靠在藤椅上,现在想来,真没礼貌。记得孙方友把一部刚写完的长篇《乐神葛天》的稿子给我看,一尺来厚的稿子,密密麻麻都是字。他说:“我是漏网之鱼,至今不会用电脑。”说完伸出右手,食指与中指握笔的地方,已经变形了。我马上想入非非地认为这是一只神手。在今天,一个写作者坚持手写,坚持在稿纸上修修改改,这本身就需要定力与体力。

  我认识孙方友先生五年,联系不到五次,但不止五次听人告诉我说,孙方友老师说你的散文好得很。往日里我喊他“孙先生”,大家都喊“孙老师”。孙方友先生有个侄子叫孙文恒,照片拍得极好,是个很有想法的人,我们同事过半年,我台湾版《空杯集》上的照片是他拍的,多年未见了。

  与孙方友先生第二次见面时,他在送我《水妓》一书的扉页上写:

  竹峰先生雅正:

  我与竹峰小友是近邻,因我家距皖地只九十华里,所以我与他有种亲近感。

  孙方友

  二〇〇九.十二

  孙方友先生走了,一句笔记。孙方友先生走了,成为传奇。

  关于孙方友先生,想起晚明王季重两句诗:“云老天穹结数楹,涛呼万壑尽松声。”其他的,让别人说吧。

  前几天,陈忠实先生走了,我想起一句话:花落春仍在。陈忠实生于一九四二年,活了七十三岁,我荣幸地和他一起在这个地球共同呼吸了三十二年,我更荣幸读过他写的那本叫《白鹿原》的小说。

  忘了什么场合,见过他一次,众人簇拥着。陈忠实瘦得很,人一瘦,骨相出来了。陈忠实的骨相里有倔有狠,凛然决然,看上去一脸的清苦一脸的刚直,透着历经世事与波澜不惊。有人上来和他拍照,陈忠实就那么对着镜头,听之任之,并不做什么表情,一脸置之度外的样子。

  陈忠实烟不离手,说话的时候,带着鼻音,那鼻音让他更朴素。我觉得他应该是不难交往的,他坐在那里很沉静,面容里的老汉气让人觉得可亲,眉目到底偶见激烈的生猛,这生猛可视为英雄气,尽管老迈了,顾盼之间,英雄气并不短。

  陈忠实说话,语速颇慢,一口陕西腔,又土又古,听得人神往。

  陈忠实的陈字,不仅是姓的意义,更可视为旧气,忠实的旧气是对文学的恳切。

  上世纪八十年代,陈忠实初露锋芒。我在旧杂志上看见过他的几部中短篇,《康家小院》《十八岁的哥哥》《初夏》《四妹子》《蓝袍先生》《到老白杨树背后去》,每一篇都好看。尽管没有脱离那个时代的腔调,但写得不累,人也读得不累,听得见《白鹿原》出场前的锣鼓声。

  陈忠实的《白鹿原》写得真好,不受拘束,放得开,激情更甚,我读过两遍半。

  陈忠实是蜂命,《白鹿原》是其螫人之作。据说他后来苦恼写不出来新的作品,私下认为他不应该这样想,他上过一次高山,可以躺在山凹处草地上看天。写作这件事,受命于天,一个作家有一个作家的机缘。

  对于陈忠实的为人,我一句话也说不出——因为不能,因为不识。

  我对西安的热爱和陈忠实有关。第一次在西安古城闲荡,想到这个城出过《白鹿原》的书,心里觉得亲切。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