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笑看死亡从容安排身后事吗?
时间:2017-03-18 07:48:29 | 来源:大河报 | 作者:端子

  

  插图李庆琦

  生如火花,死如雪花

  植树节当天,著名作家琼瑶在她的Facebook上发表了属于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写给儿子儿媳,内容是对自己身后事的决定。她说:“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这封长信具体得近乎琐碎,但主旨非常明确,那就是自己决定离去的方式,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她能够“笑看死亡”。

  她在文中提到,能够为自己的离去方式做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在这封公开信中,琼瑶发出5点声明叮嘱儿子:

  无论生什么重病,她都不动大手术;不送加护病房;绝不能插鼻胃管;各种急救措施也不需要;一切,只要让她没痛苦地死去就好。

  琼瑶说,自己即将迈入80岁门槛,活到这个年纪心里全是感恩,“没因战乱、意外、病痛等原因离开,一切都是上苍给的恩宠”,所以,从此以后,“会笑看死亡”。

  主动面对,向死而生

  死亡,在国人的概念里,曾经是最大的忌讳。虽知人人都会死,却都惧怕谈及死亡。虽喜欢用“向死而生”来表达自己的勇气,但未必愿意直面死亡。无论老少,都不能说死,即使童言无忌说到“死”,也会被老人“呸呸”几声,以去除晦气,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与安慰。

  对于死亡,我们是惧怕的,那恐惧与生俱来,并伴随着整个人生。从孩提时,小孩子便注意到林林总总的死亡——死去的小虫子或宠物、去世的祖父母、肃穆安静的墓地。小孩子的第一反应当然是问父母,而被孩子问到的父母通常慌乱而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安抚孩子,深恐自己给不出最合适的回答,常常顾左右而言他。虽然,自己也曾经历过同样的不安与茫然。于是,孩子只好装作什么都没发生,或者暂时相信父母的搪塞“你还太小,考虑这些没用”,把对于死亡的恐惧与焦虑压进潜意识中。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相似的,从6岁到青春期,死亡的恐惧还深埋在无意识深处,但随着青春期到来,会大规模爆发。青少年很多看上去不知常规的、追求刺激的行为,背后的动力是死亡焦虑。之后,随着成人的两个重要功课——成家、立业的到来,对死亡的关切被分散。但孩子长大、职业生涯告终,中年危机到来,死亡焦虑会再度袭来,比过往更强烈。身边亲友、同学、同事的离世

  也总是提醒着我们,无论你如何回避,死亡都如影随形。

  “前几天,一位大学同学在微信群里对我们说已经到了癌症晚期,大家知道后尽自己所能给予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但大家都知道,以后很可能再也看不到这位同学的发言了。”在银行系统工作的L先生主动跟我表达对死亡主题的关注,在看到我发出针对琼瑶长文的感慨后。他说,随着年龄渐长,想想人生七十古来稀,如果生命只有70年,自己已经过了一半,未来会怎样,这问题越来越频繁地进入他的思考。但有很多时候,想着想着,就不敢想了。著名心理学家欧文·亚龙说:人对死亡的焦虑与恐惧虽伴随一生,却无法时时刻刻关注,如同你无法直视骄阳,你只能看一眼,便迅速去想点别的,以冲淡“骄阳”的暴烈。

  L先生说自己最深的一次是想到“自己躺在土坑里,一圈人在挖土埋自己。想到快埋到眼睛的时候,我想到是最后一次看到这个世界的蓝天,吓得我赶紧不想了”。但他同时又承认,这些有意识的“假想”与“直视”让他有了很多不同,比如更多地计划与家人一起旅行,“那样,即使离开,回忆时也有更多温馨的时刻”。比如他开始研究一些遗嘱案例,在意识上让自己开始早早做一些安排。除了这些具体可行的事,他觉得自己意识里更清醒了,真的坦然了很多。

  主动去直面死亡,才算真正的向死而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对最终那一天的心态似乎越来越坦然。更多的变化是,我们真的愿意认真想想自己的身后事。死变得不那么可怕,怎么有尊严的死才越发重要。

  优雅的活,尊严的死

  与L先生的“想象死亡”相比,至亲的离世带来心灵震动也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死观,尤其是自己还年轻的时候。我的老同事Y从20岁开始目睹母亲缠绵病榻,到处奔波求医,生命的最后一年只能躺在床上,完全没有自理能力。母亲的早逝让她早早正视死亡,也重新思考生命。“我觉得我从中受益了,我对生命的理解是它本应是蓬勃的,如果没有了生命力,结束了,也挺好的。”所以,她现在选择了幼教工作,在自己一手创办的幼儿园里看着那些生机勃勃的孩子,觉得每一个都是那么可爱、明亮、绽放,让她发自内心的欢喜。而对于自己的“离去”,不仅有比别人更从容的态度,更有具体的规划与落实。

  琼瑶在79岁时用一封长信交代子女,并以对外公开的方式解除儿子儿媳可能面临的道德压力,不被自己对于“生死的迷思”给困惑住。而Y着手得更早,用她的话说:“这是需要提前几十年就要安排的事,因为一旦你失去自主行动力,必须有人愿意帮助你完成这个心愿。”所以,她的具体做法就是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死观传递给女儿,用她的话说:“让她真正明白我的心意,到那一天到来时,她才能帮你执行。”

  “生命无常,死亡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但除了意外,在最后的时间里保持有尊严的离去是一个系统工程。”42岁的她虽然现在非常健康,活力十足,但从20岁就照顾完全无自理能力的妈妈,看着妈妈痛苦离世;前些年又看着已经认不得人的公公被切开喉管,每次清洗喉管都痛苦地去抓挠,在病床上无意识地躺了两年后离世。这一切都让她非常坚定要“掌握自己离开人世”的方式。虽然,Y唯一的女儿才13岁,但思想已经非常成熟。母女俩经常沟通死亡这个“敏感话题”,女儿不仅对妈妈“掌握自己离开人世”的观念有所接受,而且对于生死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直面死亡、参透死亡,把它当成真正要去处理的人生大事落实才能“生如火花,死如雪花”。

  端子絮语

  那年,我参加“生命的舞动”工作坊,导师带大家做了一个练习,名字是“Diebeforeyoudie”。这个练习被放在“生命的舞动”中,让我明白,你若不曾直面死亡,你的人生便不会起舞。

  “死亡是一道门,你必须推开它。”推开它,你才会更珍惜生命本已拥有的一切,哪怕你依然会为名利奋斗,但你有了底线,那就是尊重生命的无常与脆弱。因为脆弱,所以珍惜!因为无常,所以经常反思自己,让自己过好每一天!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