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绿园与《歧路灯》
时间:2017-04-21 06:22:25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徐光亚

  【豫网】 一部被朱自清称为“只逊《红楼梦》一筹,与《儒林外史》可以并驾齐驱的”的奇书,在写成后的200多年里,数番沉浮,历尽坎坷。经学术大家冯友兰、著名作家冯沅君兄妹校阅、标点,这颗“泥土里的珍珠”最终校勘错讹,重见天日。

  这本书,就是清代文学家李绿园所著的长篇小说《歧路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以教育为题材的白话长篇小说。

  一

  平顶山市湛河区向南10多公里,有个背靠白龟湖,面对无垠沃野的村庄宋寨村。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李绿园就出生在这里。

  李绿园原名李海观,号绿园,比吴敬梓小6岁,比曹雪芹大9岁,一生经历了康雍乾三朝,卒于1790年,享年84岁。他的作品《歧路灯》全书60万字,讲述了地主独生子谭绍闻择师不当,为学不成,又受浮浪子弟引诱,走上歧途,终至倾家荡产,最终痛定思痛,浪子回头的故事。

  李绿园创作《歧路灯》的故居名叫“今有轩”,坐落在湛河区宋寨村中央。2007年,因年久失修而坍塌,后经区政府拨款修葺一新。

  称李绿园“诗书传家”一点不为过。康熙三十年,李绿园祖父李玉琳负母携子外出逃荒,辗转流落至宝丰滍阳。李玉琳是个秀才,长于春秋研究,著有《春秋文汇》。他学识渊博,为人谨慎,因喜欢当地风土淳厚,遂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移居到今天曹镇乡宋寨村。他靠教书,慢慢积攒起一份家业。

  李绿园13岁之前,一直跟从祖父读书于鱼陵山,接受启蒙教育。至今,鱼陵山上的关公庙内还有乾隆三年李绿园题写的碑记。30岁时,他中了举人,但直至50岁才出仕当官。

  李绿园有四子,长子事迹不详。二儿子李蘧是乾隆进士,历任吏部主事、都察院都察御史、工部给事中、江西督粮道等;三子李范,廪贡生;四子李葛,拔贡,工书法,曾任《四库全书》誊录官,灵宝县教谕。孙辈中最有名的是李蘧之子李于潢,他是道光年间中州著名诗人,为人放达不羁,有《方雅堂诗集》传世。

  李绿园“诗书传家”的家世和“以孝相传”的家风,对《歧路灯》构思和写作大有影响。他写《歧路灯》,往小里讲,是为告诫自家儿孙。往大里讲,是为天下世家子弟而作。书中除“用心读书,亲近正人”的育子八字方针外,还有条从头讲到尾的劝诫:戒酒戒赌。近日,《李绿园家训》被中纪委网站录编,一部反映李绿园家规、家风、家训的电视专题片正在筹拍中。

  为什么李绿园要毕其一生创作这样一部作品呢?《歧路灯》中谭绍闻的父亲谭忠弼道出了作者的心理:一个“怕”字了得,担心后代无能继业。这正和《红楼梦》中宁荣二公所虑一样。他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贾宝玉成了百年贵族之家的叛逆,谭绍闻则是奴化教育培养的败家子。

  也许是造化弄人,李绿园儿子李范一支,因赌败家;孙子李于潢因闹赌未至中年家业凋零,暴死于酒。连自家儿孙,尚未遵循他的“醒世之言”,更何况天下世家子弟?

  二

  对《歧路灯》的文学成就大加赞赏的,除朱自清外,还有语言学家、文学批评史家郭绍虞,他认为:“《歧路灯》记载一家之盛衰而波澜层叠,使人应接不暇,固有《红楼梦》之长。描写社会人情而能栩栩如生,声色毕肖,则兼有《儒林外史》之长。”

  这么高的评价,得益于李绿园“舟车海内”后的博闻广记和阅人无数。

  50岁以后,李绿园出仕,开始了20年的“舟车海内”生活。《歧路灯》校注专家栾星道:“他在重庆至少住过将近一年时间。自川江以还,整个长江下游、大运河江北全程地,他都曾到过。”能够彰显李绿园丰富阅历的,还有《歧路灯》中200多个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让人难以忘怀。

  女性角色中,李绿园写得最成功的是巫翠姐,她是暴发户的女儿,泼辣、任性、聪明、要强、强烈的发财欲是这个富商女的突出性格特征。

  书中男一号谭绍闻,他堕落之中不断良心发现,后悔、哭泣、自杀,但不能断然拒绝匪类引诱,一再重蹈覆辙,家业几乎精光。他丧失了旧道德,又没有获得新思想。

  书中反角夏逢若,是市井无赖典型,他“生得聪明,言词便捷,想头奇巧”,有一套“粘”“缠”本领,令谭绍闻一误再误,倾家荡产,却不觉得他可恨。对谭绍闻而言,夏逢若是他的鸦片烟。在他身上,我们看到地主膏粱子弟堕落不能自拔的真实。他与谭绍闻“浪子回头”形象,有互补作用。

  三

  《歧路灯》是一部具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品,是河南古典小说的“扛鼎之作”。李绿园身上,流淌着中原故土的血液,跳动着“老家河南”的脉搏。

  1735年,李绿园中举时,在河南省会开封居住。《歧路灯》就是以开封为主要背景,书中所写街巷、官署、寺庙等坐落、方位乃至走向,都与实际相符。

  李绿园中举后,候补了30年知县,终于乾隆三十七年,觅得贵州印江知县一职。在任期间,李绿园把大量的河南元素引入到这个贫穷落后的边远小县。他从河南引进优质油桐种子——四瓣桐,广泛号召民众利用闲散土地种植四万余亩,很快改变了印江山区的贫困面貌。他还广泛号召种植棉花,县设“纺织所”,把河南老家产棉区的纺织能手招募到印江,专门培训心灵手巧的纺织男女,要求“户有一机、人握一技”。

  故土难离,叶老归根,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李绿园辞官回到宋寨,结束了他的官宦生涯。次年,69岁的李绿园开始续写《歧路

  灯》。厚重的河南文化萦绕着他的思绪,影响着他的写作,体现最深刻的,莫过于用河南地方色彩的语言写清初的河南社会生活。

  李绿园对河南方言的精妙之处把握极好,大量的地道的俗言俚语在他笔下挥洒自如。尤其是作者在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显得很有功力。有时甚至连人物的乡音口语也尽力模拟,致使其语气口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给人以呼之欲出的感觉。因此,语汇丰富多彩、乡土气息浓郁、口语化程度高是《歧路灯》语言的主要特色,现在河南话里的不少词语,两个世纪以前就这么说、这么用,而且意义基本未变。

  例如:董,意为搞,闹腾。多含贬义。“这事多亏我到,若叫你们胡董起来,才弄的不成事哩。”

  捞,意为牵,拉。“这宋禄小厮儿们,更要上会,早把车捞在胡同口等候。”

  引,意为带,领。“春暖花开,我好引着孩子们园里做活。”

  类似的还可以举出很多来,如今都还活在普通百姓的口语中。

  百年一瞬,逝者如斯。李绿园那用生命写就的《歧路灯》依然放射着光芒。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