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新郑陵上村 走近后周柴世宗
时间:2017-08-18 07:42:31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冬夏

  唐之后,中原依次出现了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中原之外,还出现了十余个割据政权,称十国。五代十国,为乱世。

  五代十国,总共几十年,存在时间短,少有著名历史人物流传,被称为“没有英雄的乱世”。中国古代,乱多治少,但乱世常出英雄,惟五代乱世,英雄不出,群魔乱舞。王安石读《五代史》时说:“但见每篇首必曰呜呼,则事事皆可叹也。”

  这乱世间,却有一人,如沙砾中珍珠,得后世高度赞誉。司马光和欧阳修都对他推崇备至。

  司马光评价他:“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大邦不畏力,小邦怀其德……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司马光很严谨,他不顾宋朝皇帝感受,给前朝皇帝接近“完美”的点赞,可见斯人嘉言懿行,足称楷模。

  欧阳修评价他:“其英武之材可谓雄杰,及其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

  他,就是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后人,在民间也很有知名度。《杨门女将》中杨六郎之妻柴郡主,是其后人;《水浒传》中小旋风柴进,是其后人。河北民歌《小放牛》中唱道:“赵州桥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是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里的柴王爷,就是柴荣。

  正史和野史,庙堂和民间,两套叙事系统中,柴荣及其后人,均享知名度和美誉度。

  柴荣和其妻其子均葬在新郑,离郑州不过数十公里。柴家后人,被赵宋礼遇,持“丹书铁券”,享有特赦权,“有罪不可加刑”……

  ◎庆陵历代祭祀不断

  7月末,我们抵达新郑陵上村,一个三四百口人的小村落。

  柴荣一家三口陵墓,分处村内外三个地方。

  村西边玉米地里,是柴荣墓庆陵。自柴荣墓向东北200米左右,几乎在村中心,是柴荣之妻符皇后的懿陵。自符皇后陵向东北五六百米,村东侧玉米地里,是柴荣儿子柴宗训的顺陵。这三座陵墓,加上附近村落里后周太祖郭威(柴荣的姑父)的嵩陵,合称后周皇陵,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柴荣陵墓,无围墙,两列雪松夹着南北向神道,神道尽头,坐北朝南土冢,即庆陵。

  庆陵前立一通高大墓碑,上刻“周世宗陵”,为现代人所立。

  墓碑后,是三列历朝历代祭碑,约有30通左右。

  祭碑后即坟冢,冢高约10米,周长105米,上面密生植被,不露坟土。天旱,陵墓周边秋玉米才长到盈尺,叶子耷拉着。倒是庆陵绿意葱茏。

  庆陵墓前三排祭碑,多为明清碑。

  逐一细看。明朝碑,有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等时期所立,碑文内容多为御制祭文和祝文。弘治元年和弘治五年,均立碑,其中有一通是御制祭文碑。另有清代碑数通,雍正、乾隆年间均有立碑。无论明碑清碑,碑上字迹多残缺不全。

  另有断碣残碑数块,随意堆放于地。

  村民乔刘聚是村中“百事通”,村民说他“讲古”能讲一天。

  他说,柴荣死后,没建陵园,只有墓。陵园是明朝建的,直到民国初年老陵园还在,有围墙有门楼,园里全是老柏树。还立有看陵人“种地不纳粮”的石碑。陵园内老石碑,原有一二百通。

  老石碑都去了哪儿呢?

  “民国打仗,老陵园给毁了,老碑拉走做防御工事了。‘文化大革命’时还用老碑砌井口,有些老碑掉井里去了。有些老碑砸了烧石灰了。”乔刘聚说。

  河南省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徐春燕说:“柴荣是五代诸帝代表人物,明清皇帝对其一直有祭祀。这些御制祭文碑、祝文碑,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

  庆陵传说颇多。相传原来老百姓去庆陵烧香磕头,墓里会冒出金碗金筷子,你用完还回去下回还会出。后来有人不还,就不出了。

  这个传说不新鲜,在多处古代陵墓坟冢遗存地,也有类似的传说。

  “庆陵碑多。冯玉祥主政河南时,他手下有个军官带士兵查碑,一人抱一个,‘吹号抱碑,出来报数’,查三遍都对不住数,不是多个碑就是余个人。”乔刘聚说。

  ◎﹃荒坟断陇才三尺﹄

  庆陵顺陵都好找,懿陵,陷在陵上村密集的农舍里。

  它西侧临村路,南北东三面被农舍包围。

  村路边立着一通黑色“文保”标志碑,标志碑东侧,是个足有三层楼高的秋千架,秋千架东侧,是个土丘,生长着杂树和野草,还裸露大片黄土。土丘上,还堆满废弃的蓝色塑料桶。

  村民乔中生说,桶是村民临时搁那儿的,秋千架是春节时为了村里小孩娱乐搭建的。

  这个委屈在秋千架旁、堆满塑料桶的土丘,正是懿陵。

  懿陵主人是符氏,她是名门之女,初嫁李守贞之子李崇训。后来李守贞叛于河中,太祖郭威为枢密使受命出征讨伐,得符氏,把她送归其父,符氏感恩,拜郭威为养父。柴荣是郭威的干儿子,郭威就把干女儿嫁给了干儿子。柴荣即位后,册封她为“宣懿皇后”。

  柴荣南征时,她忧患成疾而逝,时年26岁,留下儿子柴宗训。

  出村子向东,一片玉米田里,有孤立坟冢,是柴宗训的顺陵。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去世,他7岁的儿子柴宗训当皇帝。8个月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柴宗训逊位。入宋后,他被降封郑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他逝于房陵(今湖北房县),享年21岁,同年葬于此地(陵上村)。

  坟冢北侧5米处,有“文保”标牌。上写:“顺陵现存墓冢高4米,周长40米。墓门向南,地上黄土封冢。墓由砖砌墓室、甬道和墓道组成。墓室平面呈圆形,直径6.2米,高约7米,穹隆顶。墓室及甬道壁面均涂白灰,绘彩色仿木建筑结构和人物图像。”

  玉米田里这座孤单“土馒头”,是对中国历史影响巨大的“陈桥兵变”的注脚。

  宋代文学家李淑在《题周恭帝陵》(柴宗训谥为“恭皇帝”)诗中写道:“弄楯牵车挽鼓催,不知门外倒戈回。荒坟断陇才三尺,犹认房陵平伏来。”

  该诗传入宫中,宋仁宗很不高兴,翰林学士叶清臣等言“本朝以揖逊得天下,而淑诬以干戈,且臣子非所宜言”。一首诗,导致李淑被免职,从此不被使用。

  距陵上村不远的邻村,有后周太祖郭威的嵩陵,田野间一个长满杂草的土坟冢而已。

  郭威是柴荣姑父,柴荣后拜姑父为义父,承继了姑父天下,也承继了姑父的“薄葬”思想。

  “郭威临终前嘱咐柴荣,丧事从简,陵墓不用石人石兽,不修下宫,不要守陵宫人,下葬只用瓦棺纸衣。他的嵩陵,确无石人石兽。庆陵,还有顺陵、懿陵也均无石人石兽,也都很简朴。这也体现了后周统治者的政治开明以及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徐春燕道。

  陵上村只有400多口人,都姓乔,是个独姓村,没有外来户。

  乔中生道:“我们都是守陵人的后代。最早只有两户人家。我们祖上是从新郑龙湖镇西边的乔村搬过来的,那边现在还有乔家祠堂。我们村不算富裕,但村民相处得很好。”

  “我们陵上村好风水,土质好水质好地保墒,水甜,村里光磨豆腐的就有八个。”乔中生道。他说祖上还曾有御赐黄马褂,后来被骗走找不着了。

  这么个小村落,游客不多。来的外人,基本都是“相关人士”。

  “比如柴氏宗祠每年三月三来到这祭祖。符皇后老家是巩义的,老家人也来过两回,还想给符皇后修修墓,后来也没有下文。”乔刘聚道。

  ◎乱世罕见英明主

  有史家称,后周之于宋,如同隋之于唐、秦之于汉,前者为后者奠定大治基础。

  柴荣是后周第二位皇帝,邢州尧山柴家庄(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年轻时家境不好,曾流落江陵贩茶为生。后来投奔亲姑父郭威,被郭威收为养子。

  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委任柴荣治理澶州(今濮阳一带)。他治下的澶州,“为政清肃,盗不犯境”。

  郭威去世后,皇位传给了柴荣。

  柴荣铭记早年生活艰辛,在意民生疾苦,曾言:“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司马光十分佩服,评价他:“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柴荣即位十天,北汉联合契丹进攻后周,史载柴荣“身穿白袍,往来敌阵,大慑敌军”。北汉契丹屡屡战败,再无力争夺中原。

  柴荣又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

  宋代重文抑武,其实始自柴荣。柴荣曾处决临阵脱逃将领70人,在“有枪便是王”的五代,绝无仅有。柴荣又把文官安排进枢密院,这是最高军事机构,意味着文人开始执掌兵权。宋代“文人政府”雏形,呼之欲出。

  柴荣多次下诏求贤纳士,史载,“(柴荣)好拔奇取俊,有自布衣上书,下位言事者,多不次进用”。他还恢复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宋代也沿用了。

  柴荣干的最惊世骇俗之事,就是955年下令“毁佛”。当年废寺院30336所,还俗僧尼61200人。为后周拿回大批土地和劳力。

  国力渐强后,柴荣厉兵秣马,剑指天下,打后蜀,夺南唐,攻契丹,6年间他南征北讨,当他决定收复燕云十六州,并在短时间内收复三关三州时,却因病去世,年39岁。

  柴荣生前曾立下“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志向,可惜他过早离世,未能完成夙愿。

  赵匡胤“陈桥兵变”,从柴家手中拿走天下后,授予柴家“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与柴家建立誓约:“凡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即使有谋逆大罪,亦不可株连全族,只可于牢中赐死,不可杀戮于市。”

  这才有了《水浒传》中小旋风柴进成为梁山好汉保护伞的事儿。

  非独活人被大宋皇帝关照,“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仁宗)诏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奉周祀”。死去的后周皇帝,也得大宋皇帝关照。

  赵匡胤如此行事,是因他和柴荣是结义兄弟,两人算得英雄相惜。

  而且柴荣已做好扫平天下开创盛世的准备。有史家称“赵匡胤延续了柴荣统一进程,延续了后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更有史家称赵匡胤是“代周建宋”。

  元朝的统一用了70多年,清朝的统一用了60多年,而北宋的统一,只用了20年就完成了。这一是因为赵匡胤的英明决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接手的后周国力强大,其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