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 一元钱·北关街
时间:2020-04-24 11:40:58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

  □傅敏

  北关街,是林州城北面的一条老街。到底有多老?这得问问林州城有多大岁数。它最早置县于西汉,历史上曾名隆虑县、林虑县、林县,1994年改称林州市。老城的南、北两座城门为出入的主要关卡,当地人称作南关、北关。北关与县政府毗邻,繁华程度高于南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自然要高一些。经历数千年风雨,林州老城依然在人们的闲谈中被不断提及。

  对于老北关街的深刻记忆,始于15岁那年。那时候,每逢周末,我都会和小伙伴一起上林虑山采药,倒也认识了不少药材,如血参、桔梗、柴胡、茵陈、连翘、蒲公英等。快入冬时,晒干的药材能积攒满满两袋子。大家一合计,进城卖药材去!一辆独轮车上堆着装满药材的篮筐和布袋,几个年轻人轮流驾车、拉车,兴冲冲地直奔北关街偏南些的药材收购站。

  趁着不驾车的空闲,赶紧四下环顾看景,才注意到脚下是石铺的街道,中间为长方形石条一路顺开,两边紧紧地砌着块石,在当时应该是分主道、辅道的。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街道两旁一家挨一家的店铺,什么都叫“铺”,比如饭铺、药铺、缝纫铺,连剃头的也叫理发铺。

  在收购站,我们把“斤斤两两”兑换成了“分分毛毛”,我的两袋子药材总共兑了十张一毛钱的票子,攥在手里是厚厚的、绵绵的一沓子。当时,生产队的壮劳力忙活一天才能赚到1毛5分钱,一块钱等同于我父亲劳动六天多的工时。在村里,一毛钱能买一个作业本,或是一支铅笔加一块橡皮,这在学生时代也算是奢侈消费了。印象中,母亲总是三分两分的“拨款”,半毛钱就属于“大项支出”了。因此,攥在手里的这十毛钱,显得颇有分量。同来的伙伴比我年长,像是北关街的常客,哪家店铺经营啥、在啥位置、有啥特色,他们都熟记于心。我就跟着他们,像搞普查一样一个店一个店地串,大饱眼福。

  在北关街吊桥南面路东的饭铺门口,我们被香味吸引,跨进门槛。下厨的师傅把烧饼(林州方言叫火烧)烤得皮脆馅酥,抠一块儿还没送到嘴里,那麦香的糊焦味儿夹杂着花椒、茴香的味道已窜入鼻孔。还有一些比较讲究的吃家,会把烧饼的内心挖空,拿半根油条填进去,然后小口细品。此等美味,在当时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口福。

  我买了个烧饼,还要了一碗汤,里面有蛋花、豆腐和豆芽,其滋味久留舌尖。之后每来县城,这里的烧饼和汤基本不会放过,有时还专门为此找个由头进城。

  到了书店,各自挑了两本小人书(那时也叫画册)。最后狠了狠心,在街上最气派的供销社花5毛钱买了一顶疑似军帽。那时候,军装、军帽、军挎包正流行,咱买不起全套的,有个帽子显摆显摆,已经招致伙伴们羡慕了。回家的路上,我一遍又一遍地盘算着:吃烧饼、喝汤花了2毛5分钱,两本小人书恰巧也是2毛5分钱。我摸了摸头上的帽子,从内心里犯愁:见了爹娘咋给他们交代呀……

  参加工作后,我恰巧把房子买在了北关街附近。老街几度拆建,虽已面目全非,但仍然坚挺着骨骼,收藏着、记录着老林县人和新林州人的曾经和现在。

  疫情趋缓,北关街的人日渐多了起来。环顾四周,我想从中找回一丁点儿老街的迹象。公交车开了过来,我摸出一枚一元硬币投进了投币箱,“当啷”一声,完成了一元钱的消费。车窗外飘来一股花香,抬眼看时,北关街两旁的槐树,顶冠如血,花开正盛。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