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赵元惠 □王继兴
时间:2020-05-17 07:31:15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

  一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这是宋代词人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的上阕。此词本意是写缠绵情爱的,但我常常借来戏“套”我和赵元惠先生之间的同道之交、文友之谊、手足之系、兄弟之情!

  缘由是:多年间我和元惠的家都离金水河很近,他在西,我在东,虽然有段距离,但不算太远。每天早晨,我们都有散步的习惯,他沿河堤从西向东,我顺柳岸由东朝西,常常不期而遇。如果有事,我们也常常作这样的约会。杂文学会的有些活动,我们俩就是利用这样的约会一起斟酌敲定的。

  一个天朗气清的早晨,我们沿河溜达,一束灿烂的阳光斜射过来,映在他那哲人般鹤发童颜的脸上,特别是他那两簇既白且长的寿眉,呈灵动飞扬之势,极富个性特色!我心头蓦地一惊:“老兄别动!我给你拍个照吧!”遂用手机为其作了定格。我特意选用竹子作为背景,因为竹子作为一种意象,有重要的隐喻作用,搭眼便容易使人想起宋代诗人徐庭筠所写《吟竹》中的诗句: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想起现代国画艺术家李苦禅依此化出的题画对联: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当然,想到的还一定有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的这种品格,正是杂文家的风骨。

  二

  赵元惠出生于1936年,大我4岁。我和他的相逢、相识、相交、相知,全缘于杂文!

  元惠兄曾从戎,后教书,乃武乃文,对杂文无限钟情!据我所知,河南省杂文学会开始酝酿筹备和成立的火苗,就是由他点燃的。

  1985年,他骑一辆破自行车,全城奔波,走街串巷,调查摸底,游说鼓动,终于说动了以著名作家、省作协顾问王大海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杂文家。1986年春天,河南省杂文学会筹备组宣告成立。接着,拟订学会章程(草案),酝酿首批会员名单……紧锣密鼓,足音铿锵!

  那时候通信手段落后,很多信息的联络沟通,就靠赵元惠用两条修长的老腿,蹬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走街串巷,奔波传递,上下串联,汇集意见。学会成立大会召开的时间和地点确定了,如何通知,成了难题。我看着他一脸无奈,替他焦心!最后我经过请示,让河南日报社办公室的打字员帮助打印、收发室帮助寄发,才解决了这个难题。

  谈到省杂文学会的成立,老会长王大海常说:“没有赵元惠,就没有河南省杂文学会。”这是事实,所以以后这句话成了大家的共识。

  我真想给元惠兄画幅素描,画他一身疲惫,裤上溅满泥水,眉毛挂着雨珠,肩上挎着布包,手扶那辆破车,站在红灯下的街口,等待穿行马路……可惜我不会画。

  我还想单独写写他那辆自行车,题目拟作“秘书长的‘专车’”。在我看来,正是他那辆破自行车,为杂文学会运载了不尽的信息,运载了深厚的情谊,运载了累累的收获!甚至觉得,河南省杂文学会就是乘此“专车”走出河南,走向全国,成为全国杂文界一支劲旅的!酝酿了很久,因杂事相扰,一直未及动笔。

  2009年8月,我突因耳鸣住院治疗,每日卧床打点滴极感寂寥,倍加思念老友!忍不住,就在手机上用对联形式给省会杂文家们勾画素描,聊以寄托我对每个人的思念。那次所写31则赠联,后来被元惠兄收录到《中原杂文风》第九辑中。

  我给赵元惠的赠联是:若无元惠,几无杂文学会;因有一人,遂有百家丛谈。

  其上联,即出于大海先生的原话。下联的本事,是指元惠兄选编出版的《杂文创作百家谈》。该书荟萃了当代中国杂文百位大家的创作理念、感受和经验,几乎全部是他专函约请作者撰写的,单是他与全国杂文名家往来的信函,就集藏了厚厚一摞。因为他编了这样一本关于杂文理论和创作很有创意、很有分量、很有典范价值的书,也使他在全国杂文界大享盛名和盛望。

  三

  元惠兄年岁大了,未及学会使用电脑和网络。他的文墨生涯,全靠传统方式:撰写文稿靠笔和纸,集藏资料靠剪和胶,递赠书刊靠跑和送。但是,在我看来,依赖他脑袋的记忆、手中的笔头、案旁的书架,就为省杂文学会建起了信息容量丰富的数据库、资料馆、档案室。全省那么多会员,哪个他都了如指掌;全国杂文界那么多赛事,我省的会员哪个得了奖他都随时知道;甚至,有些杂文家写了多年杂文,自己未及整理出版,元惠却将其剪报整理得规规矩矩,写好《后记》,拱手交给作者催促出书……杨诚勇先生的《晓阳杂文集》《盛世微言》《世风新语》三本杂文集,都是这样出版问世的。除了元惠,你还听说过这种范例吗?

  人们称:赵元惠不仅是杂文家,更是杂文活动家、杂文评论家。他除了出版《杂文创作百家谈》外,参与和独自选编的书籍还有《千字杂文选读》《当代杂文五十家》《中学生杂文读本》等。长期以来,他只顾作嫁他人、推介别人,一直未能顾及出版自己的杂文随笔集,朋友们都为他表示遗憾!

  2016年秋的一天,他悄声告诉我:“我的杂文随笔集快编好了,很快就交给出版社。书名定为‘浅草青青’。”我遵嘱为他题写了书名,觉得意犹未尽,另纸又写了几句小诗——

  题赵元惠著《浅草青青》

  讲堂岁月乐尽瘁,杂文人生至钟情。

  奔波时常日串巷,作嫁不惜夜秉灯。

  百家丛谈犹溢香,一卷新著忽撰成。

  发稀益显寿眉长,树老依旧荡雄风。

  四

  我的家搬到郑州东区后,离开了金水河,这几年我们见面少了,但还经常通过电话互致问候。今年春节,因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们都宅在家里。我知道他受学会委托,正在撰写省杂文学会近20年的大事记,所以我几次电话询问:“老哥,身体咋样?《大事记》要写,但要悠着点。疫情严重,切切保重!”

  他爽朗回话:“身体有点故障,但无大碍,放心!大家都保重!”

  我们确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于是约定:待到春暖花开时,再到河畔去相会。

  不料3月28日早上7时,元惠的女儿赵兮突然给我发来短信,泣告父亲赵元惠因病于2020年3月27日晚8时20分在家中逝世。

  我读毕大惊!遂仰天疾问——

  常记当年,先生奔走播火,于是河南有了杂文学会;无奈今日,仙影驾鹤翔云,难道天国缺乎大腕椽笔?

  这么多天来,我的眼前一直闪现着他那白眉映翠竹的照片形象。一直期待再到金水河畔,去细细寻觅我们昔日留在那里的足迹。而且我坚信,在那新柳舞姿、新竹吐翠的河畔,一定能与他不期而遇!因为——他一直都在我的心中!

关键字:
豫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豫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豫网,未经豫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豫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游客请勾选
            
地址:郑州市经一路省政府四号楼 邮政编码:450000
联系电话:0371-55313503 联系邮箱:hnshw888@126.com
版权所有·豫网 Copygight © 2016 yuwang1.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081号